分享

格律诗为什么宜用平声韵

 都梁诸峰之一峰 2020-09-22

格律诗为什么宜用平声韵
朱云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格律诗具有如下特征: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

4,在律洔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排律(五联以上)中,除首尾两联不作要求外,中间数联一般都需对仗。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规律。

  关于格律诗押韵为何要用平声韵的问题,前贤今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大都语焉不详,或说只能用平声韵,不宜仄声韵;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现在你即使到百度上去找,也不一定就能度出一个所以然来。

  我的看法是,格律诗之所以要用平声韵而不用仄声韵,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声的需要,一是对仗的需要。

  首先,我们来讲发声的需要。

古汉字有四声,四声之间的区别,明朝有个和尚叫释真空的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对此曾有过专门研究,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这个论述,简单明了,很好理解。

   格律诗为什么宜用平声,这其实是由声音作用于听觉而产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决定的。格律诗之所以要押韵,是因为要产生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律美(听觉美)。
  人们发出的声音是有清浊之分的,平声为清,仄声为浊。清声高昂,音调悠扬;浊声短促,音调沉闷。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也可以说是捕捉到了声音的这一特性,于是就由不自觉地运用起来,并最终约定俗成。

  为什么要用平声韵而不用仄声韵呢?
  记得当年我读大学时,教古汉语的老师(我这位老师是业余研究易经的,平时说话做事都显出一股神秘气)讲到这个环节时,“沙,沙,沙!”,龙飞凤舞地在黑板上写下几组人名:

项羽   刘邦
刘备   孙权
蒋介石   毛泽东

要大家仔细玩味这几组人名在音韵上的特征。
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眼瞪小眼,搞不清这位老师什么意思?

  然后这位老师出语惊人:取人名最好用平声字,尤其是男子,成功的领袖人物非平声的人名莫属!因此男子取名字时,即使不能全部为平声(因为姓氏的平仄是由不得你选择的),最少也要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如下所示:
项羽(仄仄)  刘邦(平平)
刘备(平仄)  孙权(平平)
蒋介石(仄仄仄)  毛泽东(平平平
  这几组竞争对手间,所有的仄声者都落败了。而且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居然信誓旦旦老神在在地对我们说:诸君拭目以待吧,只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领导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由平声字 的人来担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这位老师早已作古,但他所说的这个铁律,似乎还没有打破,也不知何时才能打破? 

  我不懂声乐学,但我喜欢唱歌,年轻的时候,一副破鸭嗓子却偏偏喜欢跟着蒋大为老师的声音唱<<草原之夜>>: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来!来!来!来!来!来!……

  这首歌很多明星和歌唱家都唱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蒋老师唱的。如果你去仔细品味,蒋老师在唱这首歌时,独具韵味,每到平声字处尤其是句末平声字处,音调格外高昂,音域也格外开阔宽广,特别是结尾时唱到那个衬字“来来来…”的时候,其音域的张弛,可以说到了酣畅淋漓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会觉得格外悠扬动听,也就是说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在座的如果有喜欢K歌的,不妨去仔细体味一下,闲暇时也不妨纵声高歌一曲。

   再举一个例子,人们在山林里旷野中要向远处的人纵声高呼或纵情呼唤时,总会是用这个阴平的"阿(a)"字,也能同样说明这个道理,因为平声才能拖得长,才会有余韵。

  所以说,格律诗之所以选择平声韵,其实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因,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的结果。也就是说,平声韵相对于仄声韵来讲,会产生更好的音韵效果!

  其次,简单讲一下对仗的需要。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律诗中的中间两联是要求对仗的,对仗出于音韵和谐的需要,必须要遵循一条“仄起平收”的铁律,即上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是仄声字,下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韵脚字)必须要是平声字,否则就构不成对仗,从这个角度而言,你如果不用平声韵,那就写不成律诗,这也就是你在浩如烟海的唐宋明清诗中,能够找到仄声韵的绝句,却无法找得到仄声韵的律诗的主要原因。

  当然格律诗并没有禁止用仄声韵,我也不反对人家用仄声韵,而且也有人可能会这么想:大家都用平声韵,就只我用仄声韵,这不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了吗?这不显示我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特别有才特别牛吗?但我想,既然是格律诗,那就一定要依律行事,遵循游戏规则,“戴着镣铐跳舞”,不然的话,也就难成格律诗了。所以奉劝大家,今后写格律诗,尽量用平声韵,不要用仄声韵。

朱云峰,60后。湖南省武冈市职业中专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冈市诗联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学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有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与获奖。喜欢近体诗词创作,作品散见纸质刊物和网络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