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势,才能成事!

 苍木先生 2020-09-22

一个人要想能有所成,需要的不仅是能力,也不仅是运气,还要得势。所谓得势,就是顺应历史趋势,跟随时代发展。逆时代潮流,或能得意一时,但终究不能长久发展,顺时代潮流,才能长久。

《孙子兵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求之于势。”这句话是告诉人们,要懂得认清形势、选择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把事情做好。

还有一句俗语也说:“虽有只会,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算智慧过人冥思苦想也比不上顺势而为;就算有再好的农具,反季节耕种也比不上应季的收成。

01、先懂势,再做事

事情都有发展的趋势,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不懂得事物的趋势,盲目去做只能白费耗费自己的精神和气力。懂得事物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快速达到目标。

骑自行车从山顶往山下走,即便不用力踩脚踏板,自行车也能很容易走,省心又省力,事半功倍。如果骑自行车从山下往山上走,往往要耗费力气,而且速度很慢,事倍功半。

之所以这样,因为从上往下是容易走的趋势,由下往上走则是行走的趋势,所以很难。做事也是如此,顺事物的趋势,往往容易到达成功彼岸,逆事物发展的趋势,事情往往容易半途夭折,难以得偿所愿。

俗话说:“火借风势,水借山势。”顺风时不必煽风点火,火就能凭借风势烧得非常旺盛;顺水时不用划动船桨,船也能借着水流之势乘着波浪自在漂流。这就是借势的好处,让人省心省力,还能达到目标。

所以,在做事前,要先懂得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就可以顺着趋势而动,这样就能让自己在未来做事时更加顺利。要做事,就必须懂得势,不然可能只是劳心费神,最后一场空。

02、懂借势,能成势

每个人或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势,有时候你的势不存在,别人的势却有,此时就可以通过借别人的势,造自己的势,最后完成自己的既定计划。借力打力、借鸡生蛋就是这种借他人的势,完成造就自己的势。

杜甫的诗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其登高望远的本质就是借了“山势”的高,造就自己“眼势”的宽广。同样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大鹏展翅高飞借了“风势”。

历史上的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凭借势的道理,带领弱小的鲁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士气也是一种“势”,当齐国士兵士气不断低落时,曹刿便借用齐国士兵的低“势”,造就鲁国士兵的高“势”,从而打败齐国。

现在很多人做事业,都懂得借势的道理,比如有些人有技术没资金,便找来一些投资方,借用投资方的钱完成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借资本的“势”,完成自己技术运用到实践的“势”。

谁都不可能占有所有的“势”,懂得借势,才能造就自己更多的“势”,让自己在事业拼搏时如鱼得水、顺风顺水、马到成功。做人,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固然值得欣赏,但要成事,必须懂得借势和造势。

03、避强势,逆转势

秦末,群雄四起,项羽是最强大的,刘邦只是很普通。然而,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虽然项羽率先带兵北上,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率领5万楚军打败了20万秦军,一时风头无二。

刘邦则不同,他清楚自己的弱势,从秦军防守薄弱的西边攻入关中,一路能战则战,不能战就果断绕行,避开强势,顺势而进,把风险降到最低,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最早进关中入咸阳。

面对随后进来咄咄逼人的项羽,刘邦选择的是退让,避开项羽的强势。然而退居一隅,休养生息之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边与项羽周旋,一边让韩信攻城略地,逐渐逆转了弱势。垓下之围,让项羽自刎乌江。

一直处于弱势的刘邦,在谋略比不过张良、在后勤比不过萧何、在带兵比不过韩信、在勇猛上比不过樊哙,却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得到天下。正是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避强势,逆转势。

身处弱势并不可怕,身处强势也不值得骄傲,如果不懂得运用,最后也是一无所得。身处弱势之时,一定要懂得避让强势,再去逆转弱势,最后用自己的强势造就自己的成功。

04、顺应势,成就事

不是谁都能做到“一力降十会”,一己之力改变一切,即便再怎么神勇,再怎么智慧,都要懂得顺势而为,这样才能成就事。互联网界有句俏皮话“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就是借“势”最好的诠释。懂势,就能成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