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子”——读《中国人的气质》

 稻读公社 2020-09-22

明恩溥先生是否最早将“面子”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气质,无从得知。不过,在他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却是将这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来的,他说:说到中国人的气质就不能不说到中国人的“面子”。

可是,“面子”是什么呢?明恩溥没有说出明确的定义,因为很难。“This face is not face.”脸不是面子,这个面子自然不能放在脸盆里用水洗。身为中国人,无时无刻不与“面子”打交道,似乎也不能确切地说出“面子”的定义是什么。而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模糊而又无时不在的概念之中。

为了说明什么是中国人的“面子”,明恩溥用了举例的方法。他说:“送人一份厚礼,是‘给他面子’。”“被人指出了一个缺点是丢面子。因而不管有多少证据都要否认这些事实,以保全面子。”“一个债主知道钱要不回来了,但还是到欠债人那里,严厉地训斥一顿,表示自己知道怎么做。钱没要到,面子却保住了,以保障自己以后不会再像这次一样要不回钱。”明恩溥1845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7岁时作为传教父来到中国北方地区从事传教和救灾。1880年后久居于山东恩县庞家庄达25年。他说:“研究中国有三条途径——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和戏剧。但还有第四条途径,这就是在中国人的家里生活。”1892年明恩溥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在中国人的家里生活了近20年了,所以中国人的“面子”已经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明恩溥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感觉,与二十世纪中叶日本一位社会学家松本一男所感觉到的竟然是那么相似。松本一男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说到中国人的面子时直接用了“面子第一”的判断。然而,他也没有对“面子”直接的定义。他只是说:“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东西。”“中国人是对面子非常介意的民族,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为此,他也举了不少的例子,比如考虑到长辈的面子问题,晚辈不能直接批评长辈的错误等。

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面子”呢?这是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想解开的谜。明恩溥对此写道:“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本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只要很少的触动,任何一个中国人就会以为自己是戏剧中的一个人物。”这一点,我认为是说到了中国人的骨头里面了。“人生如戏”,“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鲁迅先生在《宣传与做戏》中也是这样讲的。正因为人人都觉得是在演戏,所以就要讲究“上台”与“下台”,“上台”便有了“面子”,而“下台”便失了“面子”了。正如明恩溥所言:“事实永远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讲出一段漂亮的话,那完全就是戏了。我们是不大去大幕后面的,那样的话就会搅坏世界上所有的戏。”所以,“在生活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像这样恰当地去做,就会有面子。如果不这样做,或者忘记这样做,或者中断表演就叫做丢面子。”

中国人视生活如戏这种特点,可能是中国人重视面子,爱面子的原因。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中国人的面子,也从“人生如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使中国人这样讲究面子的原因还应当有“礼”的因素。礼是儒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肉中了。形成于西周的礼,有些至今没有根本的变化,比如婚礼,从婚约、纳采到成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将古时的花轿换成如今的轿车而已,其程序和内容变化甚微。中国人的“礼”还讲究“仪”,所谓“仪”便具有十分看重表演的成份。比如婚礼,几乎每一场婚礼都像一场盛大的戏,其中的演员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人们便从中感觉到“面子”的存在和得失。正因为如此,婚礼也就越办越大,越来越豪奢。我们的礼仪不仅规定了婚丧嫁娶的形式,而且还规定着上下尊卑的关系和形式,君与臣,官与民,父与子都有一套见面说话行事的仪式和规范,保持和运行了这种规范就是拥有和维护了“面子”,反之便没了“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无疑便在那一套套的繁文缛节中生长和完善起来。

“面子”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明恩溥没有详细明白地说出来。但鲁迅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面子贴在我们脸上很薄,我们中国人都难以捅破它,它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易中天先生说中国人做事倘忽略了的“面子”便会寸步难行,所以要时刻小心翼翼才是。而松本一男则说得很直接了。他说:“中国人对面子的过分考虑,往往造成对长辈和上级错误的过分宽容。”他还分析说:“对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保全面子是最重要的。政府部门、企业一旦出了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而不是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这种中国式‘面子第一’的考虑方法,也是造成中国人难于改正错误的一个原因吧。”

时隔125年,较明恩傅笔下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进步,我们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中国人的素质究竟进步了多少?本书无疑是给人们提供了反面的人性。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言:“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称赞,来证明怎样的是中国人。”倘是明利准确地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疥疮,能使中国人注意疗治起来, “无疑将有助丁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比如这“面子”问题。

PS:《中国人的气质》,作者(美)明恩溥。原著于1894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中国人的气质共二十六条,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警醒与深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