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第一章 · 保全面子) – 王垠的草稿本

 闪光的奥德 2022-01-28

最近发现一本写于 1894 年的书《中国人的性格》,英文名「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作者是一个美国牧师,名叫阿瑟·史密斯(Arthur H. Smith)。

这本书精辟,幽默,有教育意义,值得推荐。虽然写于一百二十多年以前,却一语道破我这么多年才逐渐琢磨清楚的种种现象。其中很多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象,仍然非常有洞察力,所以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针对每一章提出来的问题,写一段读后感。

一个中国人,为一本批评中国人的书写读后感,似乎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我就是喜欢「自我批评」。我并不认为这些缺点是不可改变的,然而确实是需要深入认识的。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在我自己身上存在过,有的可能仍然残留在我身上。深刻地检查我们自己,才有可能改善,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写点东西。

每次写类似内容,都会有人跟我说“不要抱怨”或者“入乡随俗”。就是这类人太多了,所以中国才仍然这么落后。从这本书,你能发现在 1894 年,其它国家就已经比中国先进很多了,包括日本在内。日本先进的原因,是态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懂得改进自己,懂得向更先进的国家学习,而这是中国人一直缺乏的品质。

其实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需要发泄或抱怨。我只是喜欢把一切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在内。我研究人类,就像我研究计算机科学,外语或艺术。如果我的洞察力能帮助提高国民的素质,改善中国的现状,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

不过请注意,这篇文章含有尖锐的批评,很多人都可能“对号入座”,认为是在说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习惯自我批评,请不要再看下去。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幸好,我已经不怕得罪人了。

我会对书中的原文进行一些引用,它们会出现在框里。我自己的内容也许针对引用的内容,也许会稍微发散。

今天的内容是针对第一章:保全面子

中国作为一个种族,它有着一种强烈的戏剧表演的本能。戏剧几乎是其唯一的全民娱乐的方式。中国人对戏剧的热衷,就像英国人对体育的喜爱、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一样。只要有轻微的触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把自己当作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们把自己置身场景之中做出很多戏剧化的举动,就比如说躬身行礼,双膝下跪,俯地不起,以头叩拜等。

这一段话,直到今天也非常准确。我看过了太多现实的戏剧,包括近期 IT 业界,区块链,AI 领域的各种戏,自动驾驶的戏,人机对话的戏…… 每一个近期的噱头,几乎都是中国人(包括海外的中国人)处于前沿。

中国有太多的伪君子,每一个都使用各种老套的鸡汤,仁义道德,用拙劣的手法抬高自己。我二十年前就不吃那套了,可是到今天他们仍然可以继续演,还有很多人继续看,陪着他们演。

今天的中国企业,普遍演出“996”的戏。总有企业家出来发言,说“我们的员工普遍赞同 996 制度。大家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这么明显的戏都有人信。当然,我知道某些公司真有员工会配合演出的。半夜集体加班,在办公室给全组人合影,群情激昂的样子,发到朋友圈。当然,主要是给领导看的,也给其他人增加压力,做做榜样。带头演戏的人,总是做出一副马上要被提拔,飞黄腾达的样子。在这种戏的压力下,996 之风不盛行才怪呢。

传统上中国人演戏最明显的地方,当然是酒席了。演出各种哥们义气,兄弟感情,各种吹牛,奉承,拉关系。当然还有一项非常不健康的事情——敬酒。虽然演技差得让人尴尬难受,还得继续演。我受不了这些的,所以很多年前经历了一两次之后,我就不参加这类聚会了。什么婚礼啊,校友聚会啊,老乡聚会啊,都一样。我找个借口不去就是了。我不在乎这些所谓的“感情”。

每次有人问我酒量如何,我都说不知道。问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在意“酒量”这个事情,而我根本不在意。很多中国男性在意酒量,似乎酒量是男子气概的象征。酒量不大的人,甚至想把自己“练出来”。而我认为,我行我素,面对舆论压力可以不喝,那才是男子汉。我偶尔喝一些酒,因为我喜欢稍微有点晕的那种舒服放松的感觉。我永远不会为了让人瞧得起自己,而让自己不舒服。我对酒有较高的品质要求,不是什么酒都喝的。对于鸡尾酒,我对调酒师的水平也要求较高。

总之酒席这种戏,我是不演的。

朋友,亲人,同事,见不到一个真实的人。爱情,友情,亲情,全是演戏。我自己的母亲都这样教我的:儿子,别太真实了。你看看别人都在包装自己,找媒体宣传自己,只有你不会这套。你要会演啊,不演活不下去。要入乡随俗。

问问自己,你的母亲是不是也这样教你的。母亲不但要教你,如果你的父亲也不会演,让她吃亏了,她还得教会你的父亲演戏,逼着他去演戏。

中国人的生活就是这么累。中国的传统就是这么传承的。

你所谓的“朋友”或“闺蜜”,其中有哪怕一个,是看得见真心的吗?互相利用,恐怕是很多所谓“朋友”的真实目的吧。俗话说防火防盗防闺蜜,就是这个道理。除掉这些利益关系,很可能就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哦,你有很多朋友?别忘了,你也是演员。也许你只是演得自己好像有很多朋友,所以把什么认识的人都叫“朋友”?问问自己的心吧,你真的有朋友吗?每次看 007 电影,看见 James Bond 冷静地说:“I don’t have any friends(我没有任何朋友)”,我就觉得那才是真实的人,勇敢的人,那才是男人。当然那只是电影,但中国的现实却比电影还电影。

没有人可能有那么多朋友的。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下,有一个朋友都难。如果一个人喜欢显示自己有很多朋友,一般说来就是在演戏。喜欢显示自己有很多朋友的人,一般都是在以此来引诱其他人上钩。因为一般人看到他的各种聚会照片,以为他“吃得开”,认识他,巴结他,就能接触到他的关系网,认识到更多有权势的人。所以总有人演出这场“朋友多”的戏,从中牟利,而其实他一个朋友都没有,全是利益关系。

亲情也可以是假的,演的?可能很多国人会道貌岸然为之辩解,甚至指责我大逆不道。问问自己这两个诚实的问题吧:

1. 祖父母去世后分遗产的时候,你们家亲戚之间的关系如何了?

2. 你在家能住多少天而不因为精神濒临崩溃而离开?

3. 你的父母更关心你是否能结婚,是否事业成功,还是更关心你的健康?如果是前者,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关心你的健康?

你听说有中国女孩因为父母逼婚而自杀吗?实话说吧,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只是按他们的剧本在演戏而已。剧本说,到这个年龄就得做这个事,所以他们就照演。至于子女怎么感受,他们是否获得真的幸福和爱,父母是不管的。他们并不真的爱子女,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剧本和台词。

所以我们才会有现在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婚之类的现象。把子女作为物品一样跟别人攀比,当牲口一样去相亲角配种。别误会了,在我的鄙视之下,我的父母倒是没去过。但看到公园里相亲角那么多人,多少是有这种想法的,攀比的心也是有的。

中国的古人经常“看破红尘”,就是这个原因吧。一个个被幽灵操纵着的傀儡,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个“幽灵”是什么呢?再看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吧。嗯,我也吃过人的。

中国人是依照戏剧方式来进行思考的。每当他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侯,即使他是面对两三个人讲话,也像是对着很多的人。他会大声地说:“我对你说,对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 如果他的麻烦得以化解了,他可以自称很体面地“走下了台”;如果这些麻烦没有被化解,他就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些事情,都与实际情况毫无干系。问题从来不在于事实,而只在于形式。

形式主义,是中国文化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没有之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完全是另外一套。教育,科研,城市建设,经济生活,都充满形式主义,满满的戏。曾经总是有媒体报道,某些科研人员“毅然抛弃美帝国主义的高薪聘请,报效祖国”一类的台词。他们真的收到了高薪聘请吗?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水平,谁也无法鉴定。

话说教育,我的《清华梦的粉碎》直到今天,里面很多话还是中肯的。我离开清华的时候,为了开成绩单,去找系里管事的一个教授(不是我导师)签字。结果他趁那个机会,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你对清华有什么贡献!你对得起农民伯伯种给你吃的粮食吗!” 贡献?农民伯伯?我是来做贡献的?我吃饭没付钱吗?这是什么年代的台词,还在拿出来演。

我刚回国的时候,去北京看了一下,觉得城市建设仍然差得很,破烂混乱不堪。跟一个在北京的清华校友说了这个看法,结果劈头盖脸对我说:“你对中国有什么贡献!就知道批评。我们不需要你!” 中国?我们?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自己有资格代表全中国人民说话呢?因为剧本上就是这么写的,要道貌岸然。一个人说服力不够,所以要用“我们”这种人称代词,代表全国人民说话。曾经叫做“朋友”的人,又少一个。

我不需要这样的“朋友”,其实我们从来就不是朋友。这种事情多了,就不再随意使用“朋友”这个词了。我现在都只说“一个认识的人”,而不叫“朋友”。

没有朋友,又怎谈“朋友圈”呢?所以朋友圈也是戏。

现在很多人过分爱拍照,拍了马上花很多时间修图,发朋友圈,显示自己的“美好生活”,其实也是这种演戏本能和形式主义的体现。很多国人并不是想真的过上舒服的生活,而只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在过舒服的生活。

上海各种所谓网红店,坐满了不停拍照的女孩子,就是这个原理。如果你有异议,她们必然的回应是:“女孩都这样!” 真的吗?实际上,只有中国女孩才这么爱拍照,而大部分外国人都懂得享受生活。当他们看到中国女孩来他们的国家旅游,不停地摆拍,虽然表面上礼貌相待,而其实背地里都在笑:哎,这些中国人,根本不懂得享受,只会拍照,拍了就走。外国女孩好看的多的是,也很会打扮,可别人都不像中国女孩,把拍照当成主要事业来做。

有天在上海一个咖啡店,旁听到店主在跟店员讲一些事情。店主说,因为这个店装饰还不错,很多女孩来拍照。有次一个女孩在店里,让男朋友给她拍照,拍了两个小时,一口东西都没吃。说这男朋友真是有耐心。还说有的人订了生日蛋糕,来取的时候要在店里摆得美美的,给蛋糕拍了照再拿走。因为这蛋糕拿回去的路上可能就已经颠坏了,但如果事先拍了照,就还可以发朋友圈……

实话说吧,那样一个咖啡店,装饰其实是很普通的。我随便买点东西都能把我家装饰成更好看的样子。很多人看到这样稍微有点装饰的店,就兴致勃勃去照相,首先说明这些人缺乏品味。

但这事情恐怕更严重一些。这些爱照片和朋友圈胜过爱生活的人,其实是都是戏子。请仔细思考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些照片的用途是什么呢?仅仅是喜欢,爱美吗?不是那么简单的。她们只是为完成剧本安排的某件事情在做广告而已。照片是鱼饵,是进行攀比的资格证书。这些人其实不爱美,不懂美,也不热爱生活。她们的一辈子很可能都在攀比中度过,就像你的母亲和阿姨一样。

如果想要真正的朋友,应该当心这类人。如果只是跟风去做这种拍照的事情,我建议反思一下自己是在做什么。当然,正常的拍照是无可非议的。任何人都可能想把喜欢的,美好的东西拍下来,或者留下美好的回忆。只是过分了之后,当拍照抢夺了享受的时间,很可能是为了演戏的用途。

调解每个村子里那些永无休止的小争吵时,“和事佬”必须要仔细考虑面子的平衡问题,就像是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平衡的斟酌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到客观公正,尽管理论上说要求公平正义,但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调解完全只是要照顾到当事各方的面子。同样的原则,也常常被用于法律裁决,绝大部分的诉讼结果都是以不分胜负而结束的。

如果你打过官司,因为开庭时间实在拖得太久,接受过“调解”,恐怕会很理解这里在说什么。我陪别人去过法院,解决黑房东不退押金的纠纷。发现那些所谓“调解员”根本不懂法律,甚至最简单的生活道理都讲不通,甚至和黑房东聊得热乎。一百二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一样。你对调解结果不满意,想开庭?再等一年吧。

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一场戏。上学,买房,结婚,生孩子,孩子上学…… 全都是戏,全是麻烦。周而复始,难以逃脱。中文的网络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来源,各种误导,一知半解。我所有的新知识都得通过英语得到,才能比较可靠。

看破了这一切,你的心就获得了自由。我希望更多的人获得自由,所以经常在思考我们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