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谈红楼④】“还泪”的仙草,通灵的“蠢物”

 稻读公社 2020-09-22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前80回写到的“梦”大概有20个左右。其中很多梦都是惊心动魄、意味深长,比如第5回宝玉的那个太虚之“幻梦”,第12回贾瑞照镜子时的人生之“迷梦”,第13回秦可卿给凤姐的离奇之“托梦”,第69回尤二姐梦见死去的尤三姐后自杀之“惊梦”等等,都让读者玩味再三、不忍释卷。还有,作为小说中与“金玉良缘”相对应的“木石前盟”之神奇传说,就出自甄士隐的“红楼第一梦”。

甄士隐的家境虽不富贵,却也被本地人奉为望族;他年过半百,“禀性恬淡,不念功名”,每日“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活得自由潇洒,淡定从容,小说中说他是“神仙一流人品”。他还有一个好家庭:妻子“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他虽然没有儿子,但三岁的女儿很是漂亮可爱。当今社会学家周国平曾说他自己有三大爱好:“读一本好书、有一位好女人、和孩子玩乐。”甄士隐可以说是这三者皆备,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但命运常常喜欢捉弄人,小说中,他家的命运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在小说一开始就呈现了。

小说开篇时说一僧一道“袖了石头”飘然而去,去到了哪里?作者没有直说,但一僧一道最先见到的“红尘第一人”就是甄士隐。在某个炎热的夏天午后,这位甄老爷闲坐在书房,惬意地翻看着书,看着看着,就有了倦意,伏在茶几上打瞌睡了,然后就做了一个梦。这是《红楼梦》写的第一个梦,正是这个梦,引出了那株“还泪”的仙草和那块通灵的“蠢物”,道出了不知让多少人感动又让多少人唏嘘的“木石前盟”。

那株仙草,叫绛珠草,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这又有明显的神话梦幻色彩,西方灵河,三生石,都出自佛经。佛教认为万物归终于日没处,就称西方为虚空大无边际的净土;佛教又称龙住而不枯竭的河川为灵河。“三生”,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分别代表“前生”、“今生”和“来生”,现在已成为情定终身的象征。我们现在有句话不是叫做“缘定三生”吗?就在那样一个虚无飘渺的地方,就有着那样一段缘定三生的情债。

草要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水。这株仙草,在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之下,得以“久延岁月”,得以“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女。但是,这草修成女体后,却“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离恨天”、“灌愁海”是什么?道教说:天有“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人有“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灌愁海”,就是指满月时月球上那片蔚蓝色的海,其谐音为“惯愁”,这就点出了草的两大特性:离恨、惯愁,终日是愁眉不展、愁容满面,她的五脏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什么“意”?想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意”。

报答的机会终于来了。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闻讯的绛珠草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也跑到警幻那里,要求酬报侍者的灌溉之情。警幻问她怎么办?仙草的回答石破天惊:“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也就是说,仙草的报答之法有两个:一是陪伴,与他一同下到凡间为人,时刻陪在他身边;二是眼泪,用自己“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他以水灌我,我以泪报他。这种与众不同的“还债”之法,被脂砚斋称为是“千古未闻之奇文”。

沉浸在梦中奇事的甄老爷,接着又听到了那一僧一道的评论,和也想去“下世度脱几个”、给自己积“一场功德”的对话,并对他们说的要“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中的“蠢物”发生了巨大的兴趣。当他禁不住好奇心,从僧人手中接过那“蠢物”时,看到的是什么?是块“鲜明美玉”,又“鲜”又“明”又“美”,上面还镌着四个字:“通灵宝玉。”

这“通灵”是个什么东东?原来就是女娲补天时遗弃的那块已有灵性的玉石。如果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我们便会发现,这块石头是一个很矛盾的统一体:“通灵”的“蠢物”。“通灵”,说明其聪颖;而“蠢物”,则说明其愚笨。两种相反的特质组合在一个物体、一个人身上,恰恰体现出曹公对人性的深刻把握,进而塑造出了“衔玉而诞”的贾宝玉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既“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又“似傻如狂”、“不通世务”、“于国于家无望”。

就这样,作者通过甄老爷的离奇一梦,道出了这一草一石在仙界那感人至深的“木石前盟”,又引出了他们化身为黛玉和宝玉之后将在凡间所演绎的那动人肺腑的爱恨情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