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种怀念是永恒——《流响集》读后感

 稻读公社 2020-09-22

文/黄岚

手头的这本《流响集》,是慈溪文坛才子童银舫老师的怀人散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于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份出版。书名之意来源于慈溪先贤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此诗中,虞世南以蝉自喻,表达了他作为文人的高洁品德情操。在此用作书名时,点出了本书所写的这些可敬的慈溪籍学者的高尚人格,形象贴切而毫不掩饰。

▲《流响集》

看完本书最深的感受是真情。本书主要收录的是作者纪念师友的文章,大都发表过。文章先以讣告开头,引出要怀念的人物。同一人物,将怀念文章排在前面,然后是相关的访问记和简传,让我全面了解家乡的先贤。我注意到发表时间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么算来,将近有30年了,但是我读文章,如果不看写作时间的话,我还以为就在眼前,童老师釆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就像与老朋友说话一样,毫无隔阂。一点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觉得有所隔断。这种朴实的记叙中,流淌着款款深情。如《情系桑梓--怀念吴耕民教授》这一文中。

吴耕民先生,原名润苍,生于1896年,原慈溪市精忠乡人,现属周巷镇。他毕生精力几乎都用在园艺教育上,创建了园艺系。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发表和出版了35种专著,38篇论文,达一千万字。看到这里我肃然起敬,这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啊才能写出这么多著作来!精忠乡是我外婆家,现在去的时候还经常路过以他名字冠名的耕民中学,有种莫名的亲切。之前对吴老先生并不是特别了解,现在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当时童老师在编写县志时,去浙农大拜访,那时吴老已92岁高龄,但依然思维敏捷,谈笑风生。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文章还写了吴老完成《中国特产初夏珍果杨梅的栽培技术》一书,还特地撰写了漫谈杨梅的文章。着墨不多,却用细节方法表现了吴老对家乡的关爱之深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欣慰之情。

看完本书最深的印象是书缘。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以书会友”的故事。特别是作者童银舫老师与洪丕谟先生之间的交往。这种已经超出了一般人与家乡知名人士的联络交往,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藏书”这一点所导致的。想到去年我因为写了一篇《<余姚六仓志>读书笔记》而引起童老师的注意,他竟对我说:“你喜欢地方史志类书籍,我送你点书,开车子来,拎是拎不动的了。”对于童老师来说,一般人求赠,也只给个一本两本的。没想到他这一赠予我却是满满三大箱六十多册!当时我的惊喜是“老鼠掉进白米缸”,我何德何能得童老师如此厚爱受赠如此之多之书籍!而现在看到童老师与洪先生的交往,我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书缘。文中记着,童老师是“小书虫”,而洪先生是“大书虫”,所以洪先生赠书给童老师是用汽车装的,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够,还有下一次,更有甚者,直将百尺楼(洪先生藏书楼)中的三千册藏书赠给童老师,还说“藏书赠知己”,因为童老师惜书,所以洪先生很放心把书放在“爱书人”手里。一般来说藏书人都很吝啬,书“概不外借”是常事。而这样的豁达与名士气度,要让作者重新定义上海人的形象了。我猜,说到底,洪先生到底是慈溪人,哈哈,慈溪人到底是大方的!

看完本书最美的享受是图文并茂。本书虽然装祯简朴,封面只有书名及一方书名章,但书中却插有大量的彩色图片,作者与这些师友的照片以及往来书信的影印本,还有许多大师的墨宝照片,以及篆刻作品,弥足珍贵。比如王京盙先生的铁线篆书法“临田斋”(童老师书斋名)三字,刚劲有力,内方外圆,线条本身粗细一致,但用结构上的疏密营造出一种均衡的美感,欣赏此幅字时着实是种美的享受!而至于书中所附的作者与师友的合照,则让我更了解了这些前辈的平易近人,此类照片的珍贵在于斯人已逝,但在我们的怀念中,他们仍然还在!

俗说,一个人的死亡有二种,肉体的消失不算真的死亡,精神的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有人还在怀念,那还是活着的。我有时也有种错觉,当我在读一本书时,特别是最近读的《溪上文钞》,我就觉得胡洪军老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翻看文章,他还在跟我们说话呢!所以当我翻看《流响集》中的文章时,虽然最早的家乡名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离世,最晚的也是十年前了,但我却不曾觉得他们的离开,他们分明还活在这些书上,活在我们的心中。打开一次,就领略到一次他们如“蝉”般高洁的情怀,让我深深感动,他们对小辈的无私关怀,以及对家乡的无私奉献与深切期许。

作者简介
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宁波诗社会员,宁波市天文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协会员,慈溪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格律诗集《黄岚诗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