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海夜航】《静静的顿河》

 稻读公社 2020-09-22

作者: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力冈 
出版年: 2010-9

《静静的顿河》书评(上)

不夸张的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文学森林。所以当初它的第一部刚问世,就震动了苏联文坛。这部史诗式小说在粉饰现实盛行的苏联文学中,俨然是斜刺里冲出的一匹黑马。

高尔基、法捷耶夫、西蒙诺夫这些文坛前辈无不赞赏有加,但也有相反的声音,如肖洛霍夫在他的这部小说中对哥萨克暴动事件所持的立场,还有说《静静的顿河》并非肖氏所作,乃是剽窃一名白军军官失落手稿的传言(理由是当时的肖洛霍夫还只是个二十三岁的毛头小伙,无法跟这么一部厚重的小说联系起来)。

不过忌妒也罢,怀疑也罢,都无法阻挡这部小说持续产生巨大影响。有拉普头面人物的肯定,肖洛霍夫总究没惹上太大麻烦,况且苏联当局这时也迫切需要有份量的作品。这种罕有的运气,使肖洛霍夫得以继续放开手脚,写出后面的三部,使之前针对他的种种不实之辞不攻自破。

▲《静静的顿河》描写了一对恋人不羁的爱情。

《静静的顿河》书评(中)

或许当时不会有人相信这种罕有运气,是由肖洛霍夫本人带来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他一生奉行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不作廉价的人心宽慰。在他笔下,所有敌对营垒的人物在他们的共同点中,都有符合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的个性特点。这有阅读上的不适,又深具悲剧美学魅惑,让人欲罢不能。

换句话说,他的底气来自真实的力量。肖洛霍夫是独一无二的。若论文学才华,苏联作协内部大有人在,肖洛霍夫不过区区一个苏维埃政权下粮食征购员,但谁都明白作家最终拼的是生活积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都有着年鉴式的确凿记忆和敏锐天性。

更让人叹服的,还有他拥有取之不尽的活的顿河写作素材库。成名之后,他以此为傲,曾不止一次在年青作家面前自诩生活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这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一些作家。

▲肖洛霍夫受到人民的喜爱,每天都能收到无计其数的信件。

《静静的顿河》书评(下)

读《静静的顿河》,如同一场美丽邂逅,会成为一生的文学记忆。它的副作用是,使其它文学书相对变得寡淡。

虽然它是大部头作品,但不觉得冗长。疏密有致的结构,全景式视角,朝露一般的叙事语言,张扬的人性与爱情,无一重复的顿河流域旖旎风光,读来是一种至高的文学享受。简单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浓缩了历史进程中顿河流域哥萨克这一独特群体所经历过的一切。作家通过战争、痛苦以及流血,给予人的尊重。

1965年,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唯一一位东西方两个对立世界认可的体制内作家。从此,一条河,一个人,成为很长时期难以逾越的现实主义文学高度。

江津简介

人生行至耳顺之年,常有不惑,便是阅读之缘由。吾生有涯,嗜好无他,唯对书挑剔。愿求在书海中精神充盈,快然自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