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发现了方法论的女性主义

 稻读公社 2020-09-22

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反映了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取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现象进行重新追问,女性主义意识到性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的构成基础之间的内在关联。

  

文 | 大S

桌看见她脸上泪痕未干,我笑道:“干嘛啊?有酒有闲,还弄得像旧社会受了主人非礼的小丫环似的。”

她依然硬咽着说:“今天我年过三十,一人在酒吧庆祝生日。静静地反思已经过完的青春,忽然有三大发现:第一,女人原来也可以勾引男人,不用老是等着被勾引。”

她瞪我一眼接着说:“书上都说,女人在爱情中要被动。在此错误路线指导下,我在恋爱中从来没主动过 ,一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 可从15岁情窦初开就等,也没儿个鱼儿上钩。这才想,不对啊。铁丝是直的,又垂在水面之上,又没有鱼饵,那鱼儿怎么能高高跃出水面?就算能,它又怎么会咬这条没有一点腥味的铁丝?除非它疯了!除非它想自杀!除非它不是鱼!你看在古代戏里,佳人见了才子,要么回头一望,眼波流转,嫣然一笑;要么在花园小径路过才子时,忽然掉了手中的锦帕。那才子自然要弯腰替她拣起来,她接过帕子往往是看他一眼,掩嘴一笑,然后翩然而去,留得那才子怔在原地害相思。这佳人哪里是被动?分明是勾引男人的高手啊!我连古人都不如啊!


我笑着点点头,又问:“这第二大发现呢?”她仰天叹道:“原来男人爱一个女人是爱她的外表不是爱她的灵魂!

“天!简直天真得无耻!我也曾问过爱我的男人:‘你是不是爱我的漂亮?’他们都回答:‘不,我爱你的美德和才气。’我恨死传统美德了,反复强调外表美不重要,害得我多年只顾追求内在美了,从来没照过镜子;稀里糊涂地过完了青春才发现:男人爱一个女人多是爱她的外表!他怎么能爱女人的灵魂?他又看不见她的灵魂!我这个做女人的都如此好色,又怎能指望男人好德?

我翻起眼睛,往椅背上一靠:“越是简单的真理越难明白!第三个发现呢?
她接着说:“活了 30 年才明白,爱情不是永恒的。爱情是火,同时点燃了两个人,人又不是油库,烧个半年六个月也差不多精疲力竭了,怎么能永远烧下去?
 
故事中,未嫁女人的爱情三大发现。如同三声响雷,吹响女性主义的批判号角。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反映了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取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现象进行重新追问,女性主义意识到性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的构成基础之间的内在关联。

方法论的女性主义首先是女性主义的,因此,其标志性的特征是强调性别的核心作用,相信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的构成中都具有无法回避的性别倾向,甚至知识的构成和功用也是性别化的。想要了解社会运行的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知识的内涵,都必须分析性别在其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因此,运用基于社会性别范畴的性别分析方法,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或工具。


对性别的强调还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在已有的文化和知识体系中,性别因素被消隐在众多主导性的官方议题当中,尤其是女性和相关议题被长期贬为边缘或无形化,或者强制性地以男性中心主义的假设和偏见推而广之形成解释,因而造成女性经验和主题的忽略以及结论的扭曲。

批判当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反身性和知识的情境化的强调构成了方法论的女性主义最有建树性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认定官方的所谓普遍知识其实是代表男性霸权和利益的知识.他们倡导从女性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认为从女性作为社会和文化中的“他者”所持有的立场和情境出发,来建构这个世界的知识应该更少偏见、更加有效。

 

小知识:

皮埃尔·约瑟夫· 普鲁东 (1809-1865) , 法国互惠共生论经济哲学家,也是第一位自称无政府主义者。其名句有:“财产是盗窃!”著有《什么是财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