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一顿饭吃俩小时?可能源于餐桌上的几条“坏示范”

 枕边的小故事 2020-09-22

导读:前段没怎么出去讲课,宅家经常刷短视频软件,有时候会给我推送很多萌宝的视频,也就是父母拍自己家孩子的一日三餐。每次看到我都会心生羡慕,因为觉得别人家的小朋友怎么就能那么乖的坐在椅子上吃饭,而且还不挑食。

若是说菜的口味,草莓妈妈厨艺不算差,而且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喜好买菜做饭,并且尽量每顿都翻新花样,但草莓的食欲还是不高。自己回想了一下这些年养孩子的经历,大概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餐桌习惯。

草莓吃饭是属于含饭那一挂的,一口饭吃很久不咽,那时候我和草莓妈妈工作都比较忙,草莓就交给两边的老人帮忙带。尤其是姥姥,很宠孩子,经常追在身后一口一口喂,草莓在哪里玩,就跟在后面喂,导致没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还把她惯的更喜欢含饭。

到现在为止,我也是属于慢慢摸索纠正女儿的不良习惯,每天会花一点心思在餐桌仪式的训练上,就这样,比起以前一顿饭吃上2小时,现在算是很有进步了。

餐桌上的几条“示范”

很多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吃饭时,都会忽视餐桌礼仪的树立,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或者认为这是潜移默化的,并不需要明确说明。但实际上并不是,有时候明确跟孩子说明他们要遵守的规则,他们也能够做的很好,而且小时候养成良好的用饭方式,长大了吃饭才不会那么困难。

以下几条是不好的示范,家长记得一定要避免:

1、 追着给宝宝喂饭。


很多家长总是害怕自己家孩子吃不饱,于是追在孩子身后喂饭,这也成为很多人的家中一景。实际上这个方式会产生很多不好影响

首先是不利于孩子整体协调度的发展,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手上的抓握能力就已经很完善了,手眼协调大脑配合等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强,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试着吃饭了,就算吃进去少、掉得多也没事,主要是锻炼相关的能力。

等到2岁左右,孩子有了自己吃饭的经验,就不会让父母喂,而经常被追着喂的孩子这些能力都会发展的比较慢协调性不高的同时专注力也不强,因为他们在吃饭的同时总是能分心做别的。其次是容易导致孩子饥饿感失衡科学研究发现,肥胖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时候家长总是给盛超出他们食量之外的饭,导致他们认为只有吃撑才叫饱饥饿感失衡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肥胖。

2、不陪孩子吃饭。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少陪伴孩子吃饭,这会对孩子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导致孩子成绩下降。

美国CASA研究表明,家庭就餐次数多的孩子比家庭就餐少的孩子获得高分的比例多2倍,青少年失足的比例比少就餐的低1/2。每周同家人一起吃饭不到3次的孩子中,成绩差的占20%,而经常在家吃饭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9%;

第二,孩子餐桌礼仪不好,

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吃饭,能够在一旁指导孩子正确餐桌礼仪的养成,但若是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没有指导者,自然养不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3、总是对孩子说“这个不能吃”。


很多家长都会以健康为由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父母在表达时总是会下强制性的命令:“这个不能吃”,孩子听得多了会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在学校更容易受到欺负。

日本的心理学者、庆应大学讲师植木理惠说:“如果一个妈妈只让孩子吃自己家做的东西、只吃无添加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准吃,这样到了6岁小孩子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很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餐桌礼仪,从我做起

1、 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明确订立规矩,严格执行。


告诉孩子,一旦上了餐桌那就只能在吃晚饭之后离开,这是吃饭的地方不允许中途离开除非有特殊情况,并且不能够浪费粮食,不能够习惯性的挑食等等。

在跟孩子明确规则后,他们也会执行,如果有违反,家长可以制定一些惩罚措施,例如洗碗、拖地之类的。

2、 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

孩子饭吃的好不好其实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同时温馨的用餐氛围营造也很重要。

从小时候开始家长就可以给孩子留一个专属的餐位,以及专用的餐具,并且可以规定用餐时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到场,不能在卧室、客厅用饭等,仪式感的树立很重要,这会让孩子在用饭时身心更加投入。

3、规定科学用餐时间,培养参与意识。


一日三餐规律进食很重要,饿了就吃其实不太适合孩子的生长发育,很容易导致孩子吃东西不节制,从而三餐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家长应该让自己与孩子的用餐时间一致,早中晚三顿不落,并且期间不要给孩子提供太多零食,让孩子的胃更多留给正餐。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做买菜、洗菜等家务,培养参与意识,让孩子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

枕边育儿寄语: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得饱、吃得好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来说很重要,希望家长们都能够让自己家的宝宝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欢迎留言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