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旅行社 湘西站——见证一眼万年的大地传奇

 txw40 2020-09-23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
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
从北到南横跨7个县市
包括洛塔、芙蓉镇、红石林、吕洞山、
十八洞、矮寨和天星山7个园区。

视频来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

作为中国第40个世界地质公园,
它拥有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古丈阶与排碧阶“金钉子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奥陶纪红色碳酸盐岩石林
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
以浓郁的民族风情被众人所熟知,是地球惠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寒武金钉,藏大美天地
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
——古丈阶与排碧阶“金钉子”
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已有46亿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的外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树木会产生年轮,不同地质时期在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层层堆叠出的沉积岩岩层加起来形成的地层,构成了我们探究地球奥秘的“万卷书”。
为了读懂如此厚重的“万卷书”,地质学家按地层形成时间的先后,把整个地质年代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单位,并为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确定制定了具体的划分标准,绘制了统一的国际地质年代表,这个国际标准就称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

古丈阶“金钉子”标志碑

“金钉子”这一概念一开始其实与地质学无关,而是与1869年5月10日于美国竣工的一条铁路有关,由于它是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在修建完成的当天,工人们在铁路上钉下了最后一颗用 18k 金制成的钉子,事实证明,这条铁路的建成确实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还于1965年7月30日建立了'金钉子国家历史遗址'。地质学家们认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在地质年代划分上的意义与美国铁路修建史上'金钉子'的重要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金钉子'就为地质学家所借用。
“金钉子”就像一枚大地的书签,标识着年代地层的起始时间,而球接子三叶虫、笔石、牙形刺等标准化石就是确立“金钉子”的重要标识物。
视频来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
目前,全球已确立的“金钉子”有72枚。“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国际地质学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道标,因此它的确立是地层学研究的一项极高科学荣誉,历来是世界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激烈竞争的领域。是极其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确立“金钉子”最多的国家,分布着11枚。而能有2枚“金钉子”的,唯独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一家。
2003年,寒武系排碧阶“金钉子”得以确立,是全球地层年表寒武系的首枚“金钉子”,也是寒武系确立的第一颗“金钉子”

古丈阶“金钉子”标志碑

2008年,寒武系古丈阶“金钉子”得以确立。古丈阶“金钉子”,记录了寒武系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标志着地球地质年代的一条标准分界线。
寒武系排碧阶“金钉子”和寒武系古丈阶“金钉子”的确立,不仅填补了全球年代地层表寒武系第4统第8阶和第3统第7阶的空白,还成功解决了世界各地寒武系地层的精确划分问题,对于国际地层对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奇观,孕万物神奇
来到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可以见证一大地质奇观,那就是距今4亿多年前的地球馈赠——红色碳酸盐岩石林

神奇的红石林一角
(仔细观察图中的游客身影哦~)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里的红石林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出露总面积达8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酉水和武水流域两岸的谷坡地带。
红石林是指红色或者紫红色碳酸盐岩,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受溶蚀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红色石柱群,石柱平均高度达到3米以上,聚在一起像森林一样,故名红石林。

红石林

湘西的红石林与云南石林的颜色完全不同,受到天气影响,会呈现出不同颜色,在晴朗的日子里,放眼望去,仿佛置身红色的魔幻世界;而在雨天,石林由红转褐,又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
那为什么石林会是红色的呢?
石林呈现出红色主要是因为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海洋时期,来自大陆岛的河水将大量含铁的泥沙带至海洋,同时海水中含有较多的锰离子,这些富含铁锰质的泥沙混合生物残骸等物质,在富氧条件下,经过数百万年的沉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岩石。而石林最初的发育就是在土下,后来地表土壤被水流侵蚀冲走,红石林露出地表,并继续接受雨水和生物的改造,最终形成“下部叠层状、上部火焰状”的形态。
红石林
蔚为壮观的
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

在湘西可以看到一座座犹如豆腐块似的山,山顶相对平缓,四周绝壁直立,类似平顶山或桌状山,犹如一面面长墙绵延几公里,十分壮观。地质学家将这种岩溶景观命名为岩溶台地。

视频来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

湘西一带,北东部是川东褶束带的东延部分,形成规模宏大、形态完整的岩溶台地,而中部和南部张花深大断裂及其密集的支系断裂交错纵横,形成壮丽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

洛塔台地

世界上岩溶分布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5%,但岩溶高原型台地-峡谷景观极为稀少,仅在中国云贵高原和法国高斯高原有零星分布。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岩溶台地往往与峡谷如影随形,台地越是高度切割破碎,峡谷越是密集深幽。而这种地貌也常常伴随着岩柱、岩墙、瀑布、溶洞等重要地质遗迹的发育。

大龙洞瀑布

岩溶地质生态  民族文化融合
湘西这片热土犹如一座巨大的生态基因库,成为动植物的天堂,园区现存珍稀濒危植物38种,共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中生代孑遗植物,“活化石”古水杉目前还生活在湘西大地上。

洛塔古水杉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我国三大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地带,因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为金雕、大鲵、猕猴、穿山甲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一只红腹锦鸡一群猕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气候湿润、峡谷深切,地势险要。千年以来,特殊的地形地貌、相对封闭的交通条件,形成了风格迥异、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孕育了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来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

有庆祝五谷丰登,阿哥阿妹追求自由爱情的苗族赶秋节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
穿上盛装,结伴成群,
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
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
活动完毕时,
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
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有古老工艺的历代传承,深情阿妹用五彩丝线织出的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

'西兰'是铺盖的意思,

'卡普'是花的意思,

'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

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

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

即土花铺盖。

野趣盎然的茅古斯,是中国舞蹈及戏剧的古老源头和活化石;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
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
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
汉语多称为茅古斯,
'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
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
最远源头和活化石。
叮当作响的苗族银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顺应自然的吊脚楼;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
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银饰的加工,
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
薄片、银条或银丝,
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
制出精美纹样,
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无不向你诉说神秘湘西的悠久历史,带你读懂湘西山水背后的民族密语。

惹巴拉土家村寨


十八洞村
复杂的地质构造、峡谷陡崖交错的地形、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良好的岩溶生态与湘西神秘美丽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绵延千年,构成一幅独特俊美的生态画卷。
寒武金钉,藏大美天地;岩溶奇观,孕万物神奇——这就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让我们一起踏入这片奇山秀水,感受时间与空间的交叠,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见证一眼万年的大地传奇!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9期,有删节修订
图片版权单位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
  责编|伍美茹
  排版|温宜妮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