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美丽的误会,竟让香港同胞爱上了云南的普洱茶

 响品有约 2020-09-23

这天,响响正与小吴品茶聊天,茶友小胡忽然凑过来问:“我发现很多老茶友都喜欢喝生普,难道不是熟普的茶性更温和吗?”

听完,响响放下茶杯笑道:“我觉得嘛,最主要的还是好生普易找,好熟普难寻啊。”

“哦?怎么说呢?”响响这一说,小吴顿时也来了兴致。

“成熟的熟普技工工艺在70年代才问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因此品控把握相对较难。加上熟普一般加工量大,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瑕疵,不是实力雄厚的厂家,一般可不敢拿太好的原材料来堆渥发酵。但是,如果原材料本身档次就不高,成品的期望值自然也不可能太高咯。”

“原来是这样啊!”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在茶叶的历史上,有许多美丽的误会,就比如正山小种之于英国人,或是普洱茶之于香港人。

香港与广州虽隔海相望,两地的喝茶习惯却天差地别。

广州人的茶俗与福建类似,潮汕的功夫茶文化与福建齐名。相对来说,广州人爱喝的是红茶。对于绿茶,喝惯了凉茶的广州人也还可以接受,可口味被养刁了的香港同胞却实在难以驾驭。

出乎意料的是,早年的云南普洱运到香港后,却很快被港人所接受。这又是为何呢?

估计此处会有茶友不解:方才小约说的是绿茶凌冽的口感不被港人所爱,普洱并非绿茶,为什么也会被港人不待见呢?

说到这,小约不妨先说说普洱和普洱的不同。

众所周知,普洱分生普和熟普。两者虽然都称为普洱,然而制作工艺、茶性和口感,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或许许多人会觉得普洱的生茶是绿茶,其实,普洱不过口感和茶性近似绿茶,加上生茶色泽墨绿,因而往往被人误认作绿茶。其实,绿茶与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绿茶为提香和增加汤色鲜爽度,必须高温灭杀茶叶中的活性酶,因此口感鲜爽,保质期却不长。生茶普洱则为了保存酶的活性而采用了低温杀青的方式,因而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

这些细节,估计许多茶友都不太清楚,当年的香港人自然也所知甚少。总之,生普清冽的口感,香港人是拒绝的。可让人意外的是,当马帮将一车车生普送到广州后,居然连香港人都愉快地接受了。

其实,这不能怪香港人的口味变化快,而是那普洱生茶在运输的迢迢路途中,茶性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原来,这一切还得归功于那毫无效率的物流配送速度!

云南到广州千里迢迢,在那个出行只能靠人走马拉的年代,行程起码要四个月。从云南运出的普洱茶基本都压制成饼形,马帮运送时,为防止茶饼过于干燥而碎裂,得时常喷水增加湿度。路途漫长兼之风吹日晒,那茶经日累月渥在麻布袋中,就慢慢发酵成熟普了。

熟普口感温润醇厚,既有几分类似红茶的味道,又多了几分独特的风味。因此,香港同胞很快就爱上了这种来自云南的茶泡出的醇美茶汤。

但没见过生普的港人,便以为所谓的“普洱茶”,就是这种棕红色的熟普茶饼了。

运出时原本还鲜冽清脆的普洱生茶,竟在路上给捂成这熟透了的模样。云南人本来还在为此而头疼,然而,港人对熟普的喜爱却让茶商多了一分心思。于是,为了迎合港人的口味,熟普的生产线被慢慢扩大。

说起来,这熟普的产生竟源自于这个美丽的误会,却也成就了一款茶中新品。当然,随着交通愈来愈便利,港人其实也早就发现了普洱茶的秘密。只不过对于早已喝惯了熟普的港人,这普洱茶还是要陈的好!

点击商品    抱走好物

   END  

茶市逢山客,

枫祠祭石郎。

—— 明 · 高启《次韵过建平县》

茶文美句


响品有约  有温度的茶文化

茗香开启交流 

茶趣拉近距离 

一杯茶 

一场心与心的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