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心理学 | 新生父母警醒: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柠檬心理FM
用专业温暖你的世界

“你奶奶又要来了。”

“你爸捡了50块钱。”

同样都是母亲说出的话,但孩子听到后,确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很直白,“你奶奶又要来了”,散发的是一股怨气。

哪怕母亲说话时是看着孩子的眼睛,用正常的语态和孩子表达,但即便是不会说话的孩童,通过母亲的但是肢体语言、神态语调,也是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母亲情感上的排斥。

今天,柠檬就和大家一起谈谈,新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点。

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是借助父母的,他们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更是大人教育所产生的副产品。

上个月微信公众号上有一位家长文字咨询,她已经对她三岁的女儿发脾气无数次了,每次都快到打孩子的边界,硬生生忍住,但是对孩子的呵斥是一次接一次,她自己明知道不该这样,但又无从下手。

就比如说,半夜十点了,女儿还在玩积木,她第二天早上还要上班,就皱着眉头呵斥女儿,快把积木收起来!

没想到的是,女儿根本没任何反应,继续在那玩积木。

想到婆婆今天数落了一天女儿只知道在家玩积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三岁了说话的次数少之又少,婆婆那眼神让她膈应的厉害,都说是她这个妈妈教的不行。

一想到这些,她就火气顶上来,二话不说,直接把女儿刚搭好的积木打落,强拉着女儿上床入睡。

结果是,女儿在被窝里哭到一点半,最后实在不撑,才慢慢睡去。

两点四十五分,孩子又哭醒一次,她被硬生生惊醒,虽然急躁但还是忍着用手去抚摸女儿的背,没想到的是,女儿迷迷糊糊中竟然因为她的抚摸吓的瑟瑟发抖,最后是她丈夫把灯打开,抱着女儿去了次卧,女儿才又睡下。

她知道这种状态肯定出问题,但又真真切切的没有法子解决,于是在公众号上求助。

我反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回想一下,当你正在沉思或者沉浸在某项你很感兴趣的活动时,你能轻易就听到别人在叫你吗?

“她那么小,她知道什么!”

这位母亲给了我一个回复,她认为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她的这种想法,认为孩子还没记忆,还不懂事。

然而,事实是,很多孩子成年后,在处事风格或者遇事态度,再或者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应激反应,他们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童年时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因素又非常之广泛。

比如某个时刻母亲的严厉批评,某个事件父亲的指责打骂,抑或是亲眼看到父母吵架连名带姓的提到过他自己的名字,让孩子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以此自责愧疚等等。

这些案例在心理学中运用催眠法使成人退回到孩童时代的练习都纷纷验证了。

所以,不管作为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你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发这件事的相关人物是谁,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是怎样。

返归到我们自己身上,如果给我们一个机会回到孩童时代,在看到母亲皱着眉头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说:

“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气了”

“爸爸,我希望你能多关注我一些,而不是每天回到家只抱哥哥和妹妹”

“奶奶,我真的是因为太害怕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我玩,所以我才不出去,一直待在家里玩积木的,你不要怪妈妈,她已经很累了”

“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我,我是他们的负担”

就像这位母亲一样,如果你和孩子保持目光的平视,用一种爱抚的方式拍拍她,然后用一种轻松但不失坚定的语气告诉她该把东西收起来了,孩子的反应就绝不会是这种。

因为在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她会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也许孩子是在专心玩积木没听到,也许是孩子听太多了母亲的唠叨置之不理,但如果你以这种正面的平等的用成人的方式和她去交流这件事,结果就会真的不一样。

对孩子自我价值的支持可以使孩子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自我条恒,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将责罚的过程转化为学习的一种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