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评分9.0的文学纪录片大师,终于出书了!

 生态文明层 2020-09-23
2011年,一套名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文学纪录片横空出世,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第一季海报

自带传说中“文学”与“纪录片”两大票房“毒药”,却在院线连映五周,成为台湾地区当年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个系列纪录片,在豆瓣上的平均评分至今高达8.5。其中以诗人周梦蝶为主角的《化城再来人》的评分是9.0。


在这个大师远去、文学衰退的时代,我们无比需要这样的影像来提醒我们,文学还在,读者还在。

诗人周梦蝶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剧照  

诗人郑愁予纪录片《如雾起时》剧照  

在系列传奇纪录片的背后,藏着一个始终低调的名字——陈传兴。 

他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总监制,也是其中《化城再来人》《如雾起时》的导演。新作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入围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快将迎来正式公映。

至此,陈传兴完成了他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诗人三部曲”,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纪录片叙事方式。 

如郑愁予在《夜店》里写:“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陈传兴以“诗人三部曲”为灯火,传下诗人这行业。


2012年,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文艺界最高荣誉“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此前得到这一殊荣的名字有张艺谋、贝聿铭、侯孝贤、金庸、莫言等。然而陈传兴似乎一直都在公众视野之外。

在导演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大师、艺术评论者、大学教授。

旁人眼中,陈传兴总是难以定义。而他在采访中对自己的形容是:一个怪物,一个迷宫。 

陈传兴很清楚外界对他的评价——“讲的话没人听得懂,写的书没人看得懂”,但他并不在意。 

“一直到现在,我的东西都不是写给这个时代的人看的。我跟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人对话,写给未来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人看。我很骄傲,到现在我都维持这种骄傲,我一直这样讲。”

迈入自己的人生“黄昏期”,通过梳理、追忆、回顾,陈传兴写完了他的人生之书——一本名为《岸萤》的个人精神自传。 

《岸萤》是理解伟大灵魂的一条捷径,凝聚了一个思想大师的个人精神史,它自然是复杂且诗性的。 


从台北少爷、初代留法青年,到不羁怪物教授、秘藏影像的人,“狂野”是贯穿陈传兴六十多年人生的关键词。 

回看陈传兴横冲直撞的六十多年人生,或许可以得到一些解谜的线索。

青年陈传兴


01
从台北“浪荡”少爷,到收容怪物的大学教授

20岁前后的人生,陈传兴潇洒浪荡,是一个典型的野孩子。

不喜欢上课,到处乱窜,听摇滚音乐,放电影。他经常穿着牛仔裤和凉鞋,留一头长发,背一台相机,在外面四处拍照。

近到台北街头巷尾,远到离岛的兰屿,他为70年代的台湾留下一大批珍贵的纪实影像。 

废耕天野 1973-1974 银盐相纸


废墙边下戏家人 细节 1978 银盐相纸

 少女与小孩 1978 银盐相纸

30岁以后的人生,陈传兴离群桀骜,是一个收容怪物的大学教授。

1986年,陈传兴从巴黎回到台湾。先后在台湾艺术大学、清华大学(新竹)任教。教书25年,他开设了150多门不同的课。 

他的课堂是出了名的疯狂,不点名,不考试,不用交论文。结课时,学生自己许愿说出想要的分数,就能得到对应的分数。

他说自己的课堂就像怪物收容所。“我自己就是这么长大,该野的时候就要野。”

阮义忠拍摄的陈传兴 1991


02
十年留法生活,一切从零开始,亲历“诸神的黄昏”

学生到老师的身份切换,中间隔了十年的距离。十年留法生活,恣意疯狂,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艺术怪物。

初到巴黎时,他进入法国装饰艺术学校,学习摄影。

装饰艺术学校是法国国立学校中当时唯一有摄影系的,每一届都只招不到十人,到他离开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两张黄面孔,另一张属于一个越南法裔。 

课堂之外,陈传兴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逛书店、看电影、看戏剧,要么就是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看珍藏的摄影原作。

他几乎将所有清醒的时间都用在了吸收新知识上。一天24小时几乎当48小时在用,还会一直觉得不够用。

他总是随身带着相机,随时随地停下拍照。十年过后,随他一起回到台湾的是成箱的胶卷底片和一万多张照片。

牧羊人 1976-1981 银盐相纸

布展者 1976-1981 银盐相纸

那段时间是他留法生活的甜蜜期,“我学得非常快乐,好玩得很”。后来他从艺术学校转到了巴黎第三大学念戏剧表演、电影理论。

关于这次转换,他在《岸萤》里如此描述:“走出温室进入荒野,身体被肢解,掏空,零落四散,惶恐失魂没了方向,日日都是新事物。”

一切从零开始。他重读语言学,读语音、语义,从头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读普鲁斯特、萨特、加缪,他看戏剧、建筑、展览,十年里看了近万部电影。

哀悼 1976—1980 银盐相纸

屠夫 1976—1980 银盐相纸

用数理逻辑分析一部名为《畸形人》的电影,写完硕士论文后,他又转向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到高等社会学院,师从符号学之父麦兹。 

70年代的巴黎,有一百来间剧场,还有无数展览。那时福柯、罗兰·巴特的书是畅销书。拉康的一本论文集,厚厚的将近700多页,谁都看不懂,居然可以卖到二三十万册。 

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列维·施特劳斯、阿尔都塞……这些法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曾经都是他课堂上的导师。课堂之外,常常会有带着相机的游客过来朝圣。 

十年法国生活,陈传兴像海绵一样不知疲倦地吸收着法国思想的养分。他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接受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洗礼。

70年代后期,思想界“诸神的黄昏”到来。罗兰·巴特车祸,福柯患上艾滋,德勒兹跳楼,死亡和衰老接踵而来。法国知识界陷入普遍的惶恐不安,陈传兴决定回到台湾。 

随他一起归来的是诸神凋敝的尾声中,弥漫着的忧郁和哀悼气质。

残椅与大海 1974 银盐相纸

机场阿拉伯人 1976—1980 银盐相纸


03
迈入人生“黄昏期”,与时间赛跑,写就人生之书

陈传兴今年68岁了,他将六十岁后的人生定义为“老年的黄昏期”。

几年前,他开始拿拐杖,想完成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自己感觉身体状况已经分秒必争。

“前面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准备,当我着手要理出一条路的时候,发现,天快黑了。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在这种沮丧和紧迫感之中,他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两场摄影个展,首次公开那些被秘藏了四十多年的影像作品。 

在银盐时代转向数码时代的节点,把这些做拿出来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哀悼,也是对银盐时代的哀悼。 

面对采访,他说了一句颇为感伤的话:“我不会有老年要回忆,我只知道天快黑了,而且还要走山路,我不知道是否能走得到。”

《萤与日》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2019

《萤与日》展览的底片

2019年,陈传兴开始着手自传的写作。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太复杂了。” 

巴黎十年的疯狂求学,艺术史、电影理论、语言学、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视觉、影像分析......一起组成他的复杂。

回忆青年时期的留法生活,整理写过的电影评论、摄影评论,从笛卡尔、孟德斯鸠、奈瓦尔到福楼拜,串联法国思想文脉,记录下个人思想史。 

他试图以文字梳理解谜自己的复杂,写就了这本融汇诗性语言、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与精神自传于一体的《岸萤》。 

陈传兴四十年思想结晶,一本值得读六遍的书
03
四十年思想结晶,集六种文体于一身

《岸萤》是一部思想大师的个人精神史,也是一段深入时间长河的思想史,是一本虚实相合的电影述评集,也是一本银盐记录的摄影集;是一首余韵悠长的散文诗,也是一部初代留法青年回忆录。


从初抵巴黎奥利机场讲起,陈传兴拍摄的两张照片“机场阿拉伯人”“旅客倒影”成为贯穿始终的巨大隐喻。


克里斯·马克的《堤》、笛卡尔的《屈光学》、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在当下陈传兴的种种解读中焕发异质生机,又通过青年陈传兴经历的种种场景事件脆弱衔接。

在散文诗般的语言中,诉说漂流在陌生异域国度,在思想狂欢与酒神祭礼中捕获萤火的青年精神成长史。


04

七十余张摄影作品,十余种手稿笔记


全书收录了七十余张摄影作品,均由陈传兴在1976年到1980年留法期间拍摄,有来自科西嘉的牧羊人、巴黎机场阿拉伯人、市集上指着钟表的老妇人……

每一张都充满了隐喻,历经四十年岁月,甚至能看到霉斑的痕迹。


本书还特别呈现了陈传兴先生的十余种珍贵手稿、笔记,有小津安二郎电影的速写笔记与分镜分析,也有硕士论文中电影《畸形人》的逐格翻拍。

这些秘藏四十年的珍贵物料,邀请读者跟随青年陈传兴的脚步,走进上世纪法国的世相百态。


知名设计师操刀,“剧场+暗房”式阅读体验

本书由知名平面设计师孙晓曦设计。如陈传兴所言,暗房即“炼金术士的魔法操作、招魂、催生产房”,全书设计理念围绕“暗房”展开。


文字部分全部采用黑卡纸印银,将“银盐”的概念推向极致。

图像部分先在黑卡纸上以负片形态呈显,再在白纸上以正片重现。文字和图片来回穿插,各自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最终让读者能够体验游弋于剧场与暗房之间的奇异阅读。


随书附赠限量卡片,采用感温油墨印刷

前500位购买《岸萤》的读者,可获得限量感温油墨卡片一套。精选四张摄影作品,均来自陈传兴留法期间拍摄的珍贵图像。



卡片特别采用感温油墨印刷,图像经由30度以上的温度,会在黑卡纸上缓慢成像,直至50度,图像会完全呈现,模拟一次由无到有的暗房冲印的神秘过程。



作者: 陈传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