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亚迪王传福,他父母双亡,嫂子卖嫁妆供他读书,如今身家百亿,与哥嫂王传方、张菊秀住对门

 qiangk4kzk8us4 2020-09-2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他叫王传福,是安徽芜湖无为县一普通农民的儿子,王家虽穷,但父母都是极其坚强、有志气的人,父亲凭借着一手木匠手艺,养活了一家10口人,母亲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家人照顾得妥妥帖帖,他们的生活,虽清贫却幸福。

然而一切,都在王传福13岁那年崩塌,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所有的重担压在母亲一人身上,她虽然拼了命地干活,仍然支撑不起这个家。为了减轻家中负担,5个姐姐相继出嫁,妹妹也寄养到亲戚那里,哥哥王传方也主动辍学去打工。

如此,王家的日子才勉强撑了下来,可命运再次和这家人开了一个大玩笑——2年后,母亲因过劳而倒下,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此时的王传福,正在进行初中毕业考试,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瞬间崩溃,并缺考2门,导致没能考上中专,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哥哥辍学打工,就是为了让成绩优异的弟弟继续上学,考上中专,改变王家的生活,可这一切,瞬间化为泡影。

万念俱灰之下,王传福决定出去打工,得知此事后,哥哥王传方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坚决不让弟弟去打工,他说道:“再苦再累,卖房也要供你读书,因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刚刚进门的嫂子张菊秀,也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表示支持丈夫的想法,王传福一定要继续读书。看着哥哥和嫂子坚定的眼神,王传福泪流满面,并下定决定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家人。

不得不说,王家能娶到这样一位媳妇,真的很幸运,张菊秀在王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义无反顾地嫁给王传方,进门以后,她没有享过一天福,每天都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操心,王家也因为有了她,才能继续走下去。

后来王传福进入当地一所普通高中继续读书,可面对生活费,他犯了难,那时候大家都住校,每周生活费需要10元左右,对于很多人来说,10元似乎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的王家来说,实在是笔不小的数字,嫂子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到处借钱,即使如此,也才凑了5元散票子给他。王传福看到嫂子手里皱巴巴的散票子,立刻知道这钱是怎么来的,他心口发热,说不出话来,接过钱后,他回到学校,抓紧所有时间学习,他一定要成功!

有心人,天不负,王传福顺利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他可是当年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然而学费和生活费,再次压垮了这家人,哥嫂商量过后决定,把结婚时买的“上海牌手表”,还有嫁妆,以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送弟弟去长沙读书。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夫妻俩甚至搬到了长沙,一边做小生意,一边照顾王传福。有哥嫂如此,是王传福人生最大的幸事。

有哥嫂的支持,王传福的内心愈发坚强,他拼命学习,等待着涅槃重生的那天,后来他一路读到了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直接留在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当他得到人生第一笔工资时,立马交给了哥哥和嫂子,一家人抱头痛哭。

2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因能力过人,表现优异,被破格提升为301室副主任,1993年,他又被任命为学院下属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人生,一片光明!

在比格电池公司工作的日子里,王传福有了重大发现——目前的中国市场,对电池需求极大,就连2万多块的“大哥大”,购买者都趋之若鹜,而手提电话的发展,必然对充电电池需求与日俱增,若他能抓住这个机会,以后一定能做出大事业。

1995年,觉得自己已经做好所有准备的王传福,找到了表哥吕向阳,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这位表哥和王传福一样,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但凭借着永不放弃的精神,也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为房地产界小有名气的新秀。听完王传福的想法,他十分支持,于是拿出250万元,与表弟一起办起了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比亚迪公司”。

得知弟弟创办公司,哥哥嫂嫂立刻关掉自己的店铺,来到公司,但他们绝非为了享福,而是为了帮助王传福,再次得到家人支持的王传福,充满了力量,很快,在他的带领下,比亚迪公司一路过关斩将,并成功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当年中国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2002年夏天,比亚迪成功在中国香港上市,王传福创造了奇迹!

在此后的几年里,公司越做越大,2009年,王传福以350亿身家,成为中国内陆首富。

而成为首富的王传福,从未忘记过站在他背后的哥哥和嫂子,时至今日,他们一家人仍然相偎相依,互相照应,哥嫂负责管理后勤部,让弟弟后顾无忧,而他们的房子,就在弟弟王传福的正对面,这一家人的感情,着实令人艳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