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秀立:正月初二回娘家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在我老家一带,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这一天,女人们带上丈夫、孩子回到曾经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家。这一天,女儿对爹娘的思念犹如青藤一样爬满心头,那一抹眷恋的情怀,如水草一般在心湖里蔓延。这一天,老人们站在在村头路口,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哪怕全世界把自己抛弃,爹娘依然会期盼和等待自己女儿的归来。这一天,家里该蒸的蒸,该煮的煮,该炒的炒,该煎的煎,不管是红烧肉还是清蒸鱼,都红脸素面地上了桌。这一天,一瓶瓶美酒打开了,一句句家长唠开了,感受着母亲唠叨里温暖的情愫,感知着父亲沉默里无尽的挚爱。这一天,结过婚的女人很幸福,曾经的,只身一人赴战场,而今日,领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回到根据地,彰显一个成功者的自豪与骄傲!这一天,所有的乡村欢腾了,一个个犹如待嫁的新娘。看哪,寄寓着幸福的大红对联高调地贴在各家门框、门楣,浓缩着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街道两旁。

    朱明瑛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这是我听到的最早关于《回娘家》的歌曲。

    小时候每到初二这一天,睡意朦胧中的我们被妈妈早早地叫醒。

    “快起快起,今天去姥娘家”。

    我们穿上过年新买的衣服,我戴上赶年集买来的头花,脸上擦上香味扑鼻的“雪花膏”,梳洗打扮一番,对着镜子照了又照。

    爸爸早早地把老黄牛喂饱,在小拉车厢里铺一层化肥袋子,袋子上面铺一层褥子,放上被子用来盖着暖脚。车套好了,爸爸坐在小拉车的前端,妈妈和我们姊妹几个坐在车厢里,黑色提包里装着年初一的水饺、馒头、包子,还有爸爸从供销社买来的点心。有时,骑自行车去姥娘家。早些时候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再大一些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骑行在疙疙瘩瘩高低不平的乡村土路上,赶上下雪、积雪融化路不好走,挨摔是常有的事。这是我记忆里,妈妈回娘家的情景。

    我结婚后,骑摩托车回娘家,头盔、护膝,全副武装,穿着厚厚的棉衣,捂得像个粽子,骑不多远浑身就冻透了。近些年,开着轿车回娘家。宽宽的国道两侧成行的白杨一直延伸到远方,街道两旁的门市愈发多起来,烟酒糖茶,水果点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老爸在叔伯三兄弟中最大,两个叔叔、五个姑姑,兄弟三个一共生了3男7女10个孩子。每年初二这天,7个出嫁的闺女领着自己的孩子、丈夫,姑姑们带着姑父,领着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回娘家。

    到达我亲爱的村庄,随着我热情的喊声,母亲跑出来,侄女跳出来,迎接我,一声声"姑姑”,一句句问好,回到梦里水乡!陆陆续续,大姑到了,小姑到了,表哥表姐到了……

    小院热闹起来,几十口子聚在一起,男人们,女人们,大人们,小孩们都兴奋着,欢笑着。不管是开轿车来的,开三轮车来的,还是骑电动车、骑自行车来的。不管是从柏油路上来的,还是从乡间土路上来的,都眉开眼笑,神情飞扬;都穿着整洁、穿红戴绿、花枝招展。孩子们穿梭在大街、胡同,追逐着、奔跑着,脸冻得通红,却阻挡不住快乐的心情。

    暖暖的团聚,浓浓的乡情。大锅头烧起来,煤气灶燃起来,架起干柴棒,熬着小鸡汤,烧着家常菜,满屋喷喷香。

    老爸和姑姑们一桌,我们姊妹几个一桌,小一辈的一桌。老人们聊着东家长、西家短;我们几个姊妹聊孩子、聊工作;年岁大一点的孩子们每人一个手机,畅游在游戏世界里;年岁小一点的孩子们守着一堆玩具玩得不亦乐乎。

    饭前饭后,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们放起了鞭炮。

    “点着了快跑!”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星,孩子们赶紧跑出老远。几个小一点的孩子纷纷捂住了耳朵。

    “砰——叭!”

    随着响声,炸得粉碎的纸屑飘飘落在地面。

    孩子们你追我赶,放着鞭炮,叫着、跳着、笑着,鞭炮声、叫声、笑声,汇成一片,炸响了寂静的乡村。

    村外,目之所及,是光秃秃开阔的田野,大片麦田畦垄分明,掉光了叶子的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弱柳在寒风中的田野里挺立。

    望着眼前的一切,幸福荡漾在嘴角,也荡漾在心间。

    正月初二回娘家,真是很幸福的事儿。

征稿启事

    在你的记忆中,春节有什么难忘的情景或故事?你对春节有什么样的期盼?你身边有哪些东西让“年味儿”越来越浓?提到春节、年、狗年,你还有什么特别想表达的?欢迎写成诗歌、散文或小说投给我们!

    特别说明:由于报纸版面有限,本次征稿仅限于公众号,无稿酬,对作者无地域限制。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关键词“春节”和“公众号”,以便检索和甄别。谢谢合作!

    本栏目征得的稿件将从即日起刊登至正月十五前后。

■作者:孙秀立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