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馀年 I 周彩霞:那些“年”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那些“年” 

      那些年,生活不富裕,但年味特别浓。和如今的素然无味的年相比,更加激起对过去的怀恋之情。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忙碌着备年货。蒸花馒头、蒸年糕、蒸包子,厨房内烟雾缭绕,一锅锅又白又大的馒头出锅了,待到凉透后被搁置在一个囤子中,囤子是专门用草编织放馒头用的,听父母亲说是防止老鼠啃噬和干裂。到了腊月二十,开始准备煎、炸、炖的生食,青菜为了防止腐烂,一般都是腊月最后一个集市去买。腊月二十三乱市集,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年用的物品准备齐全。家里有养殖的猪、鸡、羊等,都会早早地杀掉,清洗干净后为煎炸备用。那时候卖豆腐的生意最火爆,拿豆子换豆腐,家中亲戚多的就会预定一个豆腐,一般的都是要半个,那时候豆腐也是比较奢侈的菜品。春节的时候可以炸豆腐泡、炖豆腐、炸豆腐馅的耦合等,可以做成不同的菜品来招待客人。那些年,虽然家家户户生活条件比较差,但是年却是过得非常讲究,菜品很丰裕,大多数人家都会竭尽所能去购置年货,待到亲戚来时可以各式各样地品尝一番,或许是犒劳一下自己一年来的辛勤付出,也是对亲朋好友们一年来的关照以示感谢。总之,那时候过年的菜品是最奢侈的。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贴别是包饺子。除去吃饭时间外,一直是切馅,颌面,擀皮,包饺子,包完后端到偏房内冷冻起来。那时候没有冰箱,但天气比较给力,饺子只要端出去用不了半天功夫就会被冷冻的硬邦邦,放上几天吃都不会坏,有的甚至放到亲戚来了才舍得溜上过年饺子供他们品尝。相沿成习,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们,回娘家时免不了要吃上一顿过年饺子,了却不能在家过年的心愿。那时候有个规定,嫁出去的闺女在初二前不允许回娘家,否则会把娘家的财运带走,特别是家中有兄弟的更是要特别在意这一些。老规矩无人证实对错,更无人轻易践踏,只有代代相传,我想祖先留下的老规矩总有他的道理吧。

      农村的初一最热闹,晚辈去给长辈以及年龄较大的同辈拜年。街道上人来人往,家家户户的人络绎不绝,祝福声此起彼伏,“过年好,过年好,”“您过了年有七十了吧?木样(脸色)老好了”,“过年吃碗饺子吧?”……跟随身后的孩童们更是乐此不疲,因为口袋满满,赞声满满。穿戴一新跟随家人们去拜年,无非就是为了获取或多或少的称赞,满足那份虚荣童心。其实大人们也不过如此,只不过童年时期不善于掩饰罢了。拜年的人群一般是亲友团,偶然碰到曾经亲如手足的玩伴,同学,朋友,一年甚至几年未曾见面,初一拜年或许就是为了延续一份亲情吧,我在想。

      初二,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有的地方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还有的地方家中禁止来客人,即使出嫁的姑娘也不允许回家,除非家里有过世的老人,祭奠逝去的亡灵。所以初二是喜忧参半的日子。特别是亲人过世后的第一年,亲戚们都会选择这一天上坟。新坟前跪满了已逝者的亲人们。新土潮湿的味道,被焚烧后的烧纸焦糊味道,掺杂其中,五味杂陈,悲悲戚戚,使得本来欢庆的年味增添了无尽的忧伤。

      终于渡过了悲喜交加的日子,初三至十五之间走亲访友。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初三去走新亲戚,我个人认为是以示重视,因为是年后的第一个亲戚。如果没有特殊的新亲,那就可以随意走动。那时候走亲戚是“携筐子”,筐子是柳条编织的长方形物件,里面底层放馒头,中间放包子,上面放点心。那时候的点心是纸质包装的食品,里面有羊角蜜、蜜饯、马叶、软糖等,最上面再覆盖一层花色鲜艳的新毛巾,这样就可以携着筐子走亲戚去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去老姑(姑奶奶)家。

      老姑(姑奶奶)出嫁到一个离马家河畔有3公里的偏远村庄,村的名字叫“赵摊子”。初三,父亲会早早地收拾筐子,记得还不忘捎上一盘过年饺子让老姑尝尝,约上大伯、叔叔一起去看她。我和老家的哥哥、姐姐们则是争先恐后地来到自行车前等待。他们的心情和我一样,都喜欢老姑(姑奶奶),因为老姑对我们是疼爱有加。现在想想我们是喜欢老姑家的醉枣。

      那时候老姑家七个孩子,五男二女,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是好命人。因人口多,日子过的甚是窘迫,但对娘家人的到来却是毫不吝啬,拿出最好的酒和菜来招待。老姑家有枣树,每年枣打下来后,总会挑选出上好的醉起来,待到我们去了拿出来让我们品尝。待吃饱喝足后,大人们叮嘱老姑倒筐子,她总是象征性地敷衍着倒完了,其实她根本没打开筐子。那时候,家家条件差,一个筐子走完所有亲戚,基本都是礼节性地谦让,然后携着筐子准备走下一家。老姑特别理解这些,其实更是对侄儿的疼爱。相互撕扯一番然后原封不动地携带回家。但我们却是收获满满,老姑会把我们的口袋装的鼓鼓的,有瓜子、糖、醉枣,那个年代这些算是最奢侈的零食了。临别时,都不忘对我们说一声:“记得常来看老姑哈”。老姑的目光是湿润的,话语是朴实的,在我那颗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终生感念。

      那些年,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很快乐。如今,物是人非,曾经的足迹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成为遥不可及的一个梦。那逝去的岁月中留给我们的只有思恋。年,悄然临近,心,亦是惘然!

作者简介:

周彩霞,庆云县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2003年至2009年起先后在市电视台和电台新闻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曾先后在《山东文学》《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国土资源导报齐鲁风副刊》《山东工人报》《山东交通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庆云报》《庆云文艺》等发表作品。同时,在大众网新闻头条、腾讯新闻、搜狐网站、手机学路网、豫北文学、江苏文艺以及公众号等发表文学作品。

【“庆馀年”征稿启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眼见得腊八到了,再往下就是小年、除夕、初一、十五……春节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了。

         关于春节,您有什么温馨的记忆?您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您有什么新奇的观点?您有什么美好的期盼?或者,您有什么其他不吐不快的事儿?

         欢迎写成文字,投给我们,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示:

        此征文对作者无地域限制,但为本公众号征文不承诺一定发表在报纸版面上,且无稿酬

要求:

        体裁不限,诗歌、小说、散文均可,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00字。

        来稿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关键词“庆馀年”以便检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