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陈启忠:父亲的箴言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父亲是被爷爷收养的弃儿。他16岁的时候,爷爷不幸去世,不久奶奶也随之而去,父亲也就成了“孤儿”。

料理完丧事后,父亲毅然变卖了家产,外出闯荡,几年后还真的衣锦还乡了——父亲成了一个小小的包工头,为了答谢父老乡亲,掏出20万把老家的街道修成柏油路,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夸赞。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是不被人看好的,当时父亲家徒四壁,母亲看中了父亲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果不其然,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幼年时,家里不算十分富裕,一天晚上,看完露天电影,我骑在父亲肩上打着哈欠说:“要是能在家里看电影就好了。”没过几天,父亲就买回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不久,因见母亲做饭辛苦,父亲“先斩后奏”,扛了个煤气灶回家。母亲责怪他“打肿脸充胖子”,他说:“人生在世,‘快活’二字。”

父亲虽然能说会道,但终究没什么文化,和许多父母一样,他把希望寄托到了子女身上。每当开学时,他总是对我说:“庄稼荒一季,人荒一世,要用功读书。”他从不跟老师打交道,但特别关注我的考试成绩,考得好他喜笑颜开,考得不好他又怒又恨,总是念叨那句“一字值千金,读书要用心”。

好在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大学。大学开学前,父亲没跟我说多少大道理,只是一脸严肃地说了句:“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说完这话,他的脸色又露出一丝愧意和不舍。大学期间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叮嘱我不要太过节省,要常和同学出去玩,不要小气,还不停地问我有没有钱。每到月初,他都会准时把生活费打到我卡上,从未迟缓。

大学毕业后,我四处求职,父亲看起来比我还紧张,晚上常常自责,睡不着觉,后来我在济南找到了一份外企工作,父亲才如释重负。

逢年过节回家,父亲没有过多的言语,就是买我爱吃的菜,摆满整整一桌。吃饭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好活赶不上好脾气。”

知子莫若父,那时我年轻气盛,自恃甚高,与谁说话都有一股凌人的傲气,得罪了多少人都不自知。父亲看在眼里,对我发出善意的劝诫,好在我迷途知返,因为有了父亲的叮嘱,我的人事关系处理起来游刃有余。

在外拼搏,很少回家,总想快点在城市立足,把父亲接到城市安享晚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直到姐姐打电话告知父亲确诊恶性肿瘤时,我才恍然想起自己已太久没有真正地关心父亲,顿时悔恨与绝望交织。

当我赶回家准备带父亲去外地求医时,父亲还责怪我不该耽误工作,要我赶紧回去。

在省立医院,父亲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起初父亲有些消沉,但很快便调节过来。在病房里,他不但非常乐观,还劝病友们:“唉声叹气,不如鼓起勇气!”他身体状况稍好时,便劝我回去上班。电话里问他病情,他总说很好很好。甚至在他头疼得都快昏厥时,还骗我说在村里遛弯呢。

父亲走了,走得很安详,以后的日子,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经常彻夜难眠。每当这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病房中的父亲,他一脸的微笑,轻声对我说:“唉声叹气,不如鼓起勇气!”

(已载9月16日《德州晚报》)

■作者:陈启忠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