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对如厕训练抗拒,多半因为妈妈的做法,戒尿裤的误区你需要了解

 IF枕边育儿 2020-09-24

中午吃过饭正在洗碗,"妈妈,尿尿"两岁的糖豆在我身后嚷嚷。

"尿尿应该去哪儿啊?"

糖豆扭头跑了,一会儿手里拿着纸尿裤回来了,说:裤裤。

我叹了口气,耐着性子开始我的不知道第几百遍解释:"宝宝上厕所要去坐小马桶哦!"

糖豆抿着嘴,摇摇头。

我一股邪火涌上心头,拉起他就往卫生间门口的小马桶走去

糖豆试图挣脱,拼命反抗,最后哇哇大哭着被我按在了马桶上。

他爸从书房里出来,对我说孩子不愿意用就算了,简直像是用刑一样。

这是闺蜜给我讲的她给娃做如厕训练的"血泪史",那个看起来有可爱又舒服的小马桶,被2岁的糖豆视作刀山火海,让闺蜜一度怀疑娃的生理构造有问题。一般而言宝妈都会选择在一岁半到两岁期间,让娃逐步学会自主排便,脱掉纸尿裤。但因为个体差异,有些孩子能很快的适应,而有些孩子则像糖豆一样,即便有便意,也不愿意坐在马桶上,不穿纸尿裤就不尿尿。

这些"抗拒"排便训练的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啊,大多数的问题都出现在照料者身上。关于帮娃戒掉纸尿裤,实现"排便自由",有下面几大误区,妈妈们要做心里有数哦。

误区一:排便训练过于突然

有位妈妈因为在群里偶然看见,别人的2岁孩子已经能自己打开小马桶,主动排便。心里特别着急,于是马上给孩子买了小马桶,把孩子按在上面,要求娃每天早晨起来坐半个小时。结果是,根本没见过小马桶也没见过别人用小马桶的娃,特别抗拒。

孩子自主排尿一般首先要学会感受到尿意,然后再学会告知父母,接下来要在括约肌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学会憋尿,最终才能实现在小马桶中尿尿。如果之前并没有让孩子观摩过别人用马桶,也不给娃熟悉的过程,突然让娃戒掉尿裤,只能是适得其反。

误区二:传递给宝宝负面信息

对于孩子的大小便,我们往往因为"脏"而表现出来很负面的情绪,不耐烦、愤怒或者是一惊一乍。这会让娃觉得大小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从而在排泄时产生"歉疚感。"这非常不利于娃学会自主如厕。

在刚开始学习如厕时,宝宝难免控制不住自己。一会儿尿了裤子,一会儿尿了床。或者是光着屁股满地撒“地雷”。大宝戒尿不湿时,甚至有一次尿在了桌子上,有一次他光着屁股在床上跑,突然嗯嗯了,我吓得大叫让他下床。结果把大宝吓个够呛,开始学习上厕所时,就经常被自己拉出的粑粑吓哭。

误区三:给娃施加太大压力

听了闺蜜的叙述,我马上就感到糖豆之所以如此讨厌马桶,是因为在开始接触马桶的时候,闺蜜就给了他太大的压力。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坐在马桶上,如果孩子抵触,甚至要强制孩子坐多久多久。平时和蔼可亲的妈妈,在马桶出现时,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娃自然把马桶和压力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只有穿上纸尿裤才能放心排便。

在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最好能够循序渐进,根据孩子适应的情况,提供合适的指导和工具。比如让孩子看看别的孩子怎么使用马桶,或者把小马桶放在明显的地方,随意他坐着玩。通过绘本给孩子讲解马桶使用方式,然后再引导孩子使用马桶

误区四:用嘲笑的方法迫使孩子尿尿

科罗拉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当面临难堪时,就已经会产生"羞耻感。"有一次在公园带娃玩,看到角落里站着一个小男孩,光着屁股低着头,奶奶正一边整理一边数落他,“你让大家看看你这么大了,连尿尿也不会说,还要尿裤子,浑身都是尿味,去了幼儿园没人跟你玩”。这种试图用"激将法"唤起孩子"羞耻感"的作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迫使孩子坐在马桶上,自主排便。但在长远看来,由于排便是神经中枢和肌肉群的配合,在这样的心理压和焦虑情绪之下,即便学会了自主排便,孩子在日后也很容易出现便秘等排泄问题。

误区五:半夜叫醒孩子去小便

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三校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每个婴儿晚上的睡眠都有轻度和深度之分,而生长激素的大量分泌和深度睡眠有关。

在宝宝学会独立如厕的最后阶段,面临整夜不用纸尿裤时,一部分宝妈或姥姥奶奶会在半夜叫醒孩子,让他们尿一下。但事实上,这样做会破坏孩子的深度睡眠,对娃的生长发育,甚至注意力和记忆力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睡前排尿、提前喝水时间等方式,帮助孩子一觉睡到天亮,且不尿床。

凌晨妈妈来唠叨

看了上面的五大误区,各位宝妈中招了吗。其实在大宝这个阶段我也因为他尿湿裤子吼过他,半夜叫醒过他,最后在幼儿园中班前,才和尿不湿说拜拜,而二宝的自主排便之旅就很顺利,这可能得益于大宝的榜样力量,也可能是因为我顺其自然的态度,总之希望妈妈们都能避开这些误区,让娃开开心心的戒掉尿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