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阳老县城

 忆茶阳风物 2020-09-24
饶国鹏摘缉
    
  茶陽位於大埔縣北部的汀江河畔,古稱神泉,明代嘉靖五年( 1526 )建大埔縣城于滿栽茶樹的茶山之南,故名。發源于福建寧化縣的汀江,在流經長汀、上杭等地後,至此與流經大埔東北部的漳溪河匯合,至三河與梅江、梅潭河匯合,名為韓江,至潮州、汕頭入海。因此,傳統以來,茶陽是東南沿海地區連接內陸山區之間的重要水運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自建縣以來,至 1961 年縣治遷湖寮之前,茶陽一直是大埔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茶陽雖有饒、王、黃、連、溫、劉等數十姓人居住,但饒姓人占了一半以上,因此茶陽縣城又有 饒半城 之說。據《民國大埔縣誌》統計,在 1930 年代初,當時縣城有居民 6008 人,饒姓達 3452 人,占了 57.4% 。現茶陽城有居民 6000 餘人,饒姓仍占一半左右。
  饒氏不但人多,而且社會影響大,饒氏自宋末元初從長汀遷居神泉,至成化年間饒金中舉後,開始成為地方社會的主要控制力量。嘉靖、萬曆年間 饒相、饒與齡先後考中進士,這種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據《民國大埔縣誌》統計,明代全縣有進士 5 人,饒氏占 2 人;舉人 28 人,饒氏占 4 人。清代全縣有進士 42 人,饒氏 6 人;舉人 266 人,饒氏 17 人。
  矗立於學前街 大埔中學校門口的 父子進士 石牌坊 又稱 絲綸世美 牌坊, 是饒氏社會地位和影響的象徵。該牌坊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 ), 距今 390 餘年 是當時地方官為紀念和表彰父子先後考中進士和為官朝中,父親曾任江西按察副使的饒相( 151 2 – 1591 )和兒子曾任中書舍人饒與齡( 1543 – 1595 )所建。 整座牌坊為花崗石預製件疊架而成,高 12.5 ,寬 4.65 ,共為三層簷頂。四根正柱、八根附柱並列四排,支撐石樑、石匾、頂蓋,形成中間大門、兩側對稱小門的佈局。坊頂亭蓋為仿木古雕鑿件。中間一橫匾,正反面分别雕刻 父子進士 絲綸世美 。亭蓋、橫匾石樑飾以 雙龍騰雲 雙龍戲珠 雙龍銜花 等圖案。兩側小門頂端飾以 雙獅滾球 花鳥動物 圖案。石樑頂端均鑲有一塊麒麟石雕匾。整個牌坊結構嚴謹精緻造型美觀大方、雕刻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精品。
   
傳統以來,汀江航運發達,茶陽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粵東地區商業貿易最活躍的墟市之一。閩西長汀、永定等地出產的煙絲、草紙、潮汕地區的鹽等海產品,也由此轉運閩到贛南地區。 據《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民國時期茶陽有店鋪 570 多間,街道 14 條。商業較旺的有大街、高壩街、神泉街,其次為橋背街、馬頭福前街、柳樹街,再次為北門街、新街、橫街、皮巷街、天后街、育善街、橋關街。這些老街基本還保留著。現有店鋪 1000 餘間。
   
民間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茶陽有饒、王、溫、劉等姓祠堂數十座,每年元宵前後有隆重的 掛燈 活動。正月的花環龍燈舞、五月的龍舟、八月的遊神,是當地頗有影響的社區活動。其中尤以龍燈舞最為著名,被譽為 廣東花環龍之鄉
   
茶陽曆代文人著述甚豐,其中現存有饒相的《三溪文集》、饒與齡的《椿桂集》、 饒慶捷《桐陰詩集》、饒堂的乾隆《饒氏族譜》(光緒三十二年重印)等,為研究當地社會歷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茶陽有國民黨元老 鄒魯的故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