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人,人人都拥有自己的自我空间。 心理学家霍尔说,“人总是把它随身携带着,谈话时维持它,将自己安置在适当的位置”。 1978年,海达克教授对个人空间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自我空间有一个纵向轴,根据这个纵向轴,人体脚的周围所需空间,会比头周围要小一些。 首先,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对自我空间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当你与自己熟悉的朋友交谈时,你对自我空间的需求,会比你跟恋人交谈时的自我空间需求更大一些。 当你跟一个不太熟悉甚至陌生人谈话时,你的对自我空间的需求,又会比跟熟人或朋友谈话时对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大一些。 以此类推,当你与一个态度不友好甚至对你有愤怒情绪的人交谈时,你的自我空间需要,将大大超过你跟陌生人沟通时的自我空间需求。 所以,按照这个量级我们来排一个自我空间需求的等级顺序: 愤怒的人 > 陌生人 > 熟人 > 关系亲密的朋友 > 恋人、家人 看出来了吗,这就是你的自我空间需求,它与人际关系的疏密紧密相关。 而且很显然,情景不同,个人对自我空间的需求度也不同,而这种需求度,就跟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深浅有关。 其次,自我空间容易受环境和场合影响。 当人们挤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上时,自我空间通常都变得极其渺小。而当你到达一个空旷场合,自我空间就会变得非常大,这是自然环境对人的自我空间的影响。 而在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上,也会影响自我空间也会受。 比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限,很多袖珍型设施,拥挤而窄小,这就导致日本人的自我空间感非常小。 而欧美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国民的自我空间感就会相对要大很多,这是由文化和国家地理环境共同造成的。 而如果根据人际亲疏关系来划分人际距离的话,一个人的自我空间距离就会被分为这四种区域: 亲密区(50cm以内) 个人区((50-125cm) 社交区(125-350cm) 公共区(350-750cm) 所谓亲密区,就是人们的隐私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只允许最亲近无碍的人进出。 因为在亲密区域内,人是最自然放松的,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在发挥作用,充分接受和传递信息,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信赖。 然而,当人们在拥挤的公交或地铁上时,这种亲密区就会遭到破坏。这时候人们因为紧贴站立而不得不丧失对亲密区的防护。 这时候,你注意看看就能发现,每一个人都尽量不去看跟自己挨着很近的人,不跟对方的面部和眼光接触,并调整脸上的表情,释放出冷漠和疏离状态,以避免因为站得太近表情泄露而引起对方的注意。 个人区:在这个区域内,人们的交谈、举止、态度都会比较随意。因为这个区域内,通常是通知书、熟人、朋友才能进入活动的区域。 社交区:既然是社交区,交往性质就不再是私人性质,而体现出公共的一面。这个区域内,自我空间需求是增大的。 公共区:在这个区域内,个人的自我空间需求会非常大。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社会地位与角色。 了解到以上特点,我们就能知道,每一个人的自我空间都有不同的特征,并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自我空间的大小和延伸,与文化、人际亲疏关系、环境场合都有关联。 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关系亲密程度,并配合以适当的场合,我们将能更好的收敛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当的方式与对方展开交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空间,而且这个自我空间,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无论是生活中自己的房间、工位、衣架、饭盒,还是私家车内的个人空间,都代表着这样一种感觉:这里是我的心灵和地理环境,这里的一切都由我说了算,关闭它还是是敞开它,是我自己的基本权利,他人无从干涉。 当人处在这样一个自我空间里的时候,他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和熟悉感。 所以,当人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关注自我空间需求的时候,也代表她的内心和头脑已经觉醒并成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 而一个人也只有在达到这种思维深度并确认自己处在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空间中时,他才会产生安全感和自由感,才会从内到外觉得自在。 而这种时候,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最容易达到顶峰,并实现平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达到平时不能达到的顶流状态。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自由流动之时,就是这个人,最像他自己的时候。当人的自我空间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得到充分舒展时,这个人就能感觉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并进而形成这样的状态: 这是我的生活,我完全可以掌控。即便当中会出现失控或者崩溃,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我深信,我有能力让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