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的负面“语录”,你听过几句?

 新用户0184Yvoz 2020-09-24

Home sweet home , 图片来源 www.deviantart.com ,  作者 krecha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

今天儿童节。

其实这事儿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已经奔三了,我又没有孩子,家里唯一有资格过这个节日的,估计只有我家猫。

连它都三岁了,体重十二斤,无论是体重还是年龄,都不是儿童了。

硬要过还是可以过,虽然我们年纪大,但是我们就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单纯善良啊。

爱信不信。

总之今天属于孩子,也属于大人,属于想把自己活得年轻的人,属于怀念,属于记忆。

连街上的外卖小哥,都戴上了红领巾。

我觉得挺好的。

大家都活得这么累,有时候就需要这些仪式感的东西,来给自己找点儿乐子。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回忆。

之前我一个朋友,每次一到儿童节,看着大家说童年的温馨故事,他都想起他小时候要交学费,他去找他爸,他爸一脚把他从麻将桌旁边踹出去两米,大吼一声:没看见老子忙着吗!没钱!找你妈要去!

他又去找他妈,他妈在另一张麻将桌上,说等会儿,赢了这把就有钱了。

后来他妈输了,回手给他一巴掌:都怪你!坏了我的手气。

直到现在,他和父母还是很疏离。

有人说就这点儿事至于记一辈子吗?

就是至于啊,在你心头戳一刀,痊愈是痊愈了,还是会留疤啊。

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家长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多数不可逆转。

更要命的,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争勇斗狠”四个字形容,他们在外人面前唯唯诺诺缩头乌龟,由此积攒的那些怨气和怒火,一股脑都扔到了孩子身上。

虽然从我这辈开始往上数,基本就没什么系统的家庭教育可言,但听过不少故事,发现家长爱用的那些负面语句,惊人地相似。

比如部分家长的“语录”,估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耳熟能详。

节录如下:

1

“除了吃饭你还会干什么?”

“我还会睡觉啊。”

我一个朋友小时候曾经如此回答。

据他回忆,后来他被打得可惨了。

这种句式一般来自于搭配组合,比如“考这么差,除了吃饭你还会干什么?”“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除了吃饭你还会干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能帮家长打酱油了,除了吃饭你还会干什么?”

潜台词:学习不好/算不出数学题/不会打酱油……你就不配吃饭。

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么?

就事论事,学习不好可以努力,数学做不出来可以辅导,和吃饭有什么关系?

任何不足都有解决办法,出现一个,对付一个,对症下药才是王道。

动辄因为一个小问题否定整个人,孩子怎么想的你们考虑过吗?

然后我最烦的,就是“别的小朋友”。

估计“别的小朋友”也烦我。

从小我们就被拿来和各种同龄人比较,你的优点家长一般不提,留着拿来炫耀,同时用别人的优点来打击你的缺点。

“你看人家姑娘怎么钢琴弹得那么好。”

“你看人家孩子画画,拿奖了。”

“你看人家孩子奥数竞赛,考了满分。”

完了就问:“你呢?”

一个朋友现在说起这种事儿还哭笑不得,说:“我管谁弹琴弹得好呢,我又不喜欢弹琴。”

“就不能夸夸我的优点吗?我三岁就会拿大顶,怎么没人说?”

谁都有擅长的,也有不擅长的。

退一万步说,你孩子什么都不会,但他可以学啊。

你可以拉着他的手说,你看那个小姐姐弹琴弹得那么好,你想不想学?想学的话,爸爸/妈妈给你报个班,不想学咱们换个别的。

是不是就好听多了?

2

“考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考了一百)下回再说吧!

这方面我家二老是正面例子。

我小学的时候,商场都有那种玩具柜台,有一次我跟着我妈逛街,看到一个玩具(好像是宠物小精灵里头的超梦),特别想要。

我妈说你期中考试考双百,就给你买。

后来我真的考了双百,哆哆嗦嗦地和她提这事儿。

我妈骑着自行车就给我买回来了。

我爸也是深谙此道,从小到大,他用过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考第一就让你玩儿那个电脑游戏”、“比上次进步就给家里通网”、“什么时候写完暑假作业什么时候给你买那套漫画”。

我做到的,都兑现了。

那些个玩具,非买不可吗?

其实不是,小朋友们的兴趣是多变的,一段时间特别想要,喊两声没人理,可能就忘了。

但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是信任,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我爸/我妈很靠谱,很伟大。”

“我努力就会有回报。”

我要是家长,我肯定乐意我孩子这么想。

家里条件有限另说,没条件不要空头支票,答应了,就要做到。

一个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敢相信,他还能相信谁?

永远都是“下次给你买”,永远都是“再说吧”,后来孩子明白了,不提这种要求了,有的家长还特开心,觉得孩子懂事儿了。

不是他懂事儿了,是他不再对你报什么期望了。

3

“你在学校老老实实的,别给我丢脸。”

这是以前我一个所谓的“差生”朋友,经常在家长会后听到的话。

他爸的逻辑,这么多学生家长,就单独把老子在内的几个人留下,这就是丢脸。

尤其有的“差生”家长有钱有势,老师也不敢怎么着,换老子就得听着老师耀武扬威——“你家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还得点头称是。这也是丢脸。

这种老师是很混蛋,但家长不能跟着混蛋啊。

除了个别情况,有几个学生愿意天天考倒数?有几个学生愿意天天看老师脸色,动不动被指责“拖了全班后腿”?

家长应该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成绩不好,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给他自信。

不可能每个人都考第一,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当人上人。

但是一点一点进步,是可能的。

家长必须要有一种心态,就是我的孩子说出去也许没那么精英,但他只要扎扎实实地向前走,我就高兴。

而不是“下次再考不好,老子打死你!”。

最后孩子每次一考试,面前就会浮现出一张凶神恶煞的脸,手上和心里一块儿跟着哆嗦。

这样的孩子能考好就怪了。

换句话说,孩子不是给家长长脸用的,你要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自己去拼。

如果所有自尊都来自于孩子有出息,不正好说明,你自个儿没出息吗?

4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我养你这些年,图什么?”

这是一句终极大招。

有两个朋友给我转述过这种经历。

一个是男孩,他高中毕业,因为喜欢和代码打交道,大学一定要学计算机专业,他爸一定要让他学金融。

两人吵了好几天,最后他爸说不过他,火了,大喊一句:“和你老子吵你还有理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东西?”

另一个是女孩,谈了一年多的男朋友,见家长,家长不同意,一定要让她找个本地的。

先是恶吵,当着男孩的面威胁他,接着是冷战,冷战完了继续吵。

末了还是那句话:“你就只考虑自己,我们养你是图的什么?”

第一个朋友没有屈服,偷偷改了志愿去读计算机,现在是程序员。

第二个朋友屈服了,哭了好几场,被逼着去相了亲。

后来我还把这个写成了一个故事。

有时候我特别想提那些孩子反问一句:他特么怎么知道你们怎么生的啊?他哪儿知道你们图什么啊?

谁求着你生了?

就好像我走在路上,看到一条流浪狗,本来龙精虎猛活得很自在,我非要把它绑回家养着,它不听话,我就踹它。

我是不是有病?

又好像你做一道选择题,ABCD,你选了A,后来发现不是标准答案,你怪A这个选项?

养育之恩孩子都懂,但不能每次都拿这个出来绑架他们的意愿。

第三个朋友的家长就很明事理,他高考完选专业的时候,他爸说:“你喜欢哪个专业、成绩够得上,你就报,你的未来我们绝对不干涉。等你毕业之后找工作等等事情,我们也肯定尽力帮你,但你要想好,你选的专业,爸爸妈妈未必帮得上忙。”

这段话就很感动、让人很想哭对不对?

5

其他的“语录”还有很多。

“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你,没有你我们过得比现在自在多了。”

“你别管对不对,你听我们的就是了。”

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我就是养头猪,都比你聪明。”

“你这样的以后就完了,你说说,你能干得了什么?”

……

这些话都是循序渐进的,先强调你的从属关系,再否定你的一切自主选择,继而打击你的自信,最后全方位压制,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以后只能听父母的话活着。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日后想积极阳光地生活,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保持比常人更强的信心。

父母可能还觉得,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毛病啊,随口说你两句你还有心理阴影了?

但说者也许无心,对听者来说,却会影响一辈子。

人是复杂的,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造成无法估量的结果。

人们一直在讨论合适的教育方法,什么寓教于乐,什么鼓励为主惩罚为辅,什么因材施教、倾听孩子的内心。

其实最简单的就一件事:好好的话好好说。

不要把自己失败、沮丧、愤怒的情绪,传达给下一代。

他的确是你的孩子,但在那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

多说一句

说到为人父母,我就想起去年一个朋友的事儿。

她孩子还小,没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她想让他接受一些靠谱的学前教育。

然后她多方考察,发现当地城市的学前儿童教育太渣,简直忍无可忍。

于是她干脆跑到北京学习、了解,最后加盟了一家教育中心。

经过好几个月的培训、准备、装修、招人。

现在店已经开起来了。

等于这店,就是为了她儿子开的。

也是牛逼。

当然这是土豪的世界,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