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亢自拟通用方,轻中重度都可以取效

 图书 馆员 2020-09-24

甲亢自拟通用方,轻中重度都可以取效

导读:虽有热象,泻之则伤脾,有气虚象,补之助火,阴虚补之又碍脾。作者所拟甲亢经验方,临床运用时,可根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化裁。
甲状腺治疗经验谈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它属于中医学的“瘿”症,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
其临床症见情绪急躁,激动易怒,心悸,多汗,恶热喜凉,两手震颤,消谷善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消瘦,肠鸣腹泻,肢体乏力,眼球外突,眼裂增宽,甲状腺肿大或变硬,甚则颈部粗大。妇女可伴有月经的不调。望之多面红,神态作浮躁惊惕状。舌象表现不一,有的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可见舌红或光红无苔。舌苔有薄白,薄黄,或苔略厚。脉象以数为主,如弦数、细数、滑数、弦细数或沉数。
本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而条达,若肝气抑郁,则肝木亢盛,故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突眼、甲状腺肿大与肝有关;消谷善饥,肝胆火盛,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故多引食自救;肠鸣腹泻因旧:木乘脾所致,水谷精微为壮火所蚀,加之木乘土衰而泄泻,是以饮食不为肌肤,且肢露倦怠乏力,“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草,舌苔虽恶,犹胜于无苔,故舌之光红无苔者,较有苔者为重,以其阴伤故也。
总之,其病因病机的要点再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其阴液。据此余临证自拟治肝五法
(1)酸泻肝木、疏肝敛阴。《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所谓以辛补之,以肝主升发,顺其性为补。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厥阴肝木之胜,多用酸泻之法。酸泻肝木以白芍、木瓜、乌梅为主;疏肝敛阴以柴胡、自芍为主。
(2)强金制木恢复肺金肃降之气,以抑制肝木亢盛。以沙参、麦冬、石斛、百合为主。
(3)培土荣木。脾胃为营卫之源。肝木亢盛,克制脾胃,必致营卫不足。营血渐虚,无以濡养肝木,故培土适从荣木。以参、术、苓、草、扁豆、莲肉之属。
(4)滋水涵木。即滋阴柔肝之意。以白芍,生地黄为主。  
(5)和阳熄风。即缓和阳气亢盛,平熄肝风内动。以桑叶,钩藤、连翘、黑山栀、丹皮之属。
甲亢处疗之难,有以下数端。
肝胆阳气亢盛,本可用苦寒泻火之剂,吴鞠通所谓:“直折苦降”法。然患者多肠鸣腹泻,消瘦乏力,此脾虚之象。若用苦寒降火,则脾胃更伤,此其一也
其腹泻重者,日4~5次,怠倦乏力,本当补脾,若过用参、芪、白术,则益气助火,此其二也。
烦热面红,脉数舌绛,本为伤阴之象,若纯用滋柔,又碍其脾运,此其三也。
故临床体验,在上述五法中,以酸泻肝木为主要方法。以白芍、木瓜、乌梅既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敛阴止泻之益。兹据上述五法,将临床中所拟常用方剂,介绍如下。
方药:白芍10克,乌梅10克,木瓜10克,柴胡6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白术6克,莲肉10克,桑叶6克,黑山栀6克。
以上为通用方剂。其方义是据前述五法所组成,兹不复赘。临床运用时,可根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化裁。
根据余临床体会,除甲亢危象外,中药对轻,中、重乃至严重的“甲亢”均可收效,且无任何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即便是重症患者,在服药的4~5周,各种自觉症状亦可明显减轻,特别是体重增长。服药三个月,病情稳定后,可按上述处方配制丸剂,每丸9克,日2次。服用丸剂时间,不少于4~6个月。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至为重要。
 (1)关于突眼的治疗:突眼明显者,在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时,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不但自觉眼突、眼胀有所改善,而且眼裂增宽现象亦有所改观。在用丸剂调理时,宜加入白蒺藜、生牡蛎等。因白蒺藜入肝经,辛开苦泄,治风明目,本经谓“主治恶血,破癥瘕积聚”,以其性温,用量宜轻。牡蛎,咸、微寒,软坚散结,主惊恚怒气。
(2)关于运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问题:根据余临床体会,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治疗。甲亢,并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并据现代医学,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亢”,只是在甲状腺危象时,暂时用以控制病情。常见“甲亢”患者,长期、大量服用海藻、昆布等药,非但无效,反而甲状腺变硬。依余之意见,重症甲亢患者,开始治疗时,于上述辨证论治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6~9克,可提高疗效,服药10日左右,即应停用海藻、昆布等。上述意见,虽亦离经,然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提出以供指正。
(3)有关缓解心率的问题:单纯中药治疗“甲亢”,心率缓解较诸症为慢。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脉数者为病进,脉缓者为病退。诸症虽然减轻,而脉仍数者,为阳气亢盛不藏之象。本病脉数,是因相火旺盛,灼伤水谷精微,是以营卫俱虚。肺生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营阴不足,心失所养,卫气不固,肺气虚。肝胆阳盛,木火相生,心阳暴亢。阳主动,阳盛则脉数不己。故治疗之法,以酸泻肝胆之亢,养气阴以补心营肺卫之虚。于上述方剂中重用沙参(可与太子参同用),麦冬,加生地,生甘草,生龙齿,生牡蛎,枣仁等。

按:麦冬在《本草蒙筌》云:“去心热,止烦热”。沙参,太子参,麦冬同用,有宁心神、益气、滋阴之功。生甘草在《用药法象》中云:“生用泻火热”,且甘以缓急。生地、白芍养营阴,配生甘草酸甘化阴,泻火以缓急。

甲状腺机能——内分泌病(甲亢、甲减)

中医治疗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用药规律等。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病。临床以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易于激动、怕热多汗、手抖、突眼等症状为主。以女性多见,其发病率甚高,近年似有增长趋势,其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可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甲亢一病,与中医瘿病中的“忧瘿”、“气瘿”非常类似。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瘿者,忧圭气结所生,亦日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阐明了瘿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相关。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治瘿气的方药和灸法。至宋代,《圣济总录》指出:瘿症“贞彐人多有之,缘忧圭有甚于男子也。”首先观察到本病的发病具有女多于男的特点。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瘿之发生乃气血凝滞而成。至今对中医证治仍有一定指导意义。近代1934年就出现
针灸治疗本病的文章。50~60年代已有用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报道,但多以个案为主,治法倾向于清胃胆之腑热。70年代加强了对本病的治疗研究,并主张疏肝化痰、益气养阴为主,重视运用昆布、海藻、黄药子等含碘丰富的药物。80年代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化,辨证分型渐趋完善,专方治疗也日益增多。特别是通过实践发现,碘剂有缓解持续时间不持久、容易复发加重的缺点,故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突破传统治疗甲亢所沿用的含碘丰富的中药。最近有人统计与分析了目前中药治疗甲亢的情况,结果发现含碘较少的药物有效率最高。
    甲亢合并突眼症在治疗上是一个难题,目前多主张从肝论治,采用清肝明目,滋阴清热等法;也有人在理气治肝方药中,注重桂枝的运用,获比较好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来,
针灸治疗本病也获得满意疗效,无论在临床与原理研究上,都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应用体针、水针及电针、光针等,各种穴位刺激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甲亢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据所收集的有疗效分析的文章共30篇统计,治疗1707例,结果治愈714例,显效468例,有效423例,无效102例,总有效率为94%。
    近几年来,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对甲亢肾阴虚患者外周血rk细胞活性,血浆cAMP含量变化与辨证分型关系,阴虚阳亢病机与头发微量元素变化关系,阴虚火旺患者尿羟脯氨酸排量等观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不同证的生化基础。对针刺后患者血液流变性、心血管功能、体内激素代谢、甲皱微循环以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等也作了系统观察,初步证实了针刺主要是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本病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体质因素、饮食和水土失宜。而肝郁气滞,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凝聚,壅结颈前是甲亢基本病机。本病初起多实,久病多虚。
    痰 饮食失调或因水土失宜,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因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痰与气结,壅于颈前而成瘿肿。
    邪 长期忿郁恼怒,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津液为之不运,凝聚成痰,痰气交阻而渐成本病。若气郁日久,或患者素体阴虚,易于化火而成肝火亢盛之势;若痰结日久,气血运行失常,造成气滞血瘀,可使瘿肿坚硬。
    虚 肝火亢盛,燔灼肝经,耗伤阴血,加之妇女经、带、胎、产、乳等特点也易致阴血不足,成阴虚火旺之体;又因“壮火食气”,火旺日久则伤气,导致气阴两虚之证。 
    上述病因病机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邪痰结 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失眠多梦,手指震颤,甲状腺肿大,眼周酸胀,眼球突出不能完全闭合。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肝火充盛 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头痛眩晕,食欲亢进,或皮肤瘙痒,肢体震颤,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阴虚火旺 消谷善饥,面赤形瘦,恶热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眼干睛胀,少寐多梦,肢端震颤,心悸气短,可见甲状腺胂大,眼球突出。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4.气阴两虚 心慌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失眠,腹泻便溏,肢体身重,抑郁善忧,手颤,可有甲状腺胂大,突眼等症。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或有结代。

除以上四型外,临床尚有肝郁血虚、脾虚肝旺、肝胃火旺、肝肾阴虚、心肺两虚等分型报道。
中医治疗甲亢的疗效评定标准不完全一致。现综合如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肿、突眼及有关体征基本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肿、突眼及有关体征明显减轻,甲状腺功能检查接近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甲状腺胂、突眼及有关体征有所减轻,甲状腺功能检查有所好转。
    无效:经2个月的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T3,T4无变化,甲状腺功能检查无改变。

(1)肝邪痰结  
    治法:舒肝解郁,消瘿破气。 
    处方:黄药子15克,海浮石25克,海蛤粉15克,广木香7.5克,醋三棱15克,醋莪术15克,陈皮10克,大黄7.5克,生牡蛎25克,夏枯草25克,漏芦25克。
    加减:血虚加
当归、丹参;白细胞减少加生黄芪、鸡血藤、鹿角胶;喉部阻塞感加射干;气滞较甚加青皮、乌药;内热较甚加玄参、生地;阴虚火旺加玄参、黄柏;心悸明显加枣仁、远志。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海散瘿汤、蒿芩清胆汤。  
(2)肝火充盛 
    治法:清肝泻火,散结消瘿。 
    处方:夏枯草2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连翘15克,生牡蛎24克。
    加减:手抖明显者加白芍、珍珠母、钩藤;肝火亢盛者加
黄连、山栀;胃火盛者加石膏、知母;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加炮甲珠、瓜蒌、炒莪术;口干明显,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天花粉;多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等。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软坚散结。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生地24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桑椹子30克,白芍24克,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黄药子15克,蚤休15克,玄参15克。
    加减:阴虚眩晕加
枸杞子、何首乌;回艮球突出加草决明、青葙子;心悸失眠多汗加酸枣仨、五味子、生龙牡;口渴心烦加乌梅、石斛;肝阳上亢加珍珠母、钩藤;甲状腺肿大加漏芦、炮山甲、海螵蛸;白细胞减少加虎杖、龟版、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
当归六黄汤、二至丸、右归丸等加减。
(4)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散结平气。  
    处方:黄芪15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
当归9克,丹参12克,玄参18克,麦冬12克,黄药子9克,酸枣仁12克,生牡蛎30克。  
    加减:头晕加杞子、
菊花;阴虚风动加龟版、鳖甲、珍珠母;腰困肢软加党参、山药;月卑虚便溏加党参、白术、山药,去生地、麦冬;气虚自汗加白芍、太子参。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蒿芩龙牡汤合四君子汤,生脉散合牡蛎散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共治疗甲亢323例,痊愈117例,显效103例,有效7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1.9%。
(1)甲亢专方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生地12克,首乌12克,龟版10克,山药12克,香附10克,夏枯草15克9白芍12克
    加减:脾气虚减轻,减少养阴药用量或药物,加
白术、陈皮、建曲;突眼肿胀加杞子、白芥子、泽漆、瓦楞子;夜寐不安加酸枣仁;心悸剧加生龙齿、远志。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6例。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2)甲亢方 
    组成:
Ⅰ号方:桂枝、白芍、桃仁、赤芍、柴胡各10克,生龙骨、蜜生牡蛎、苡仁各20克,炙甘草9克,茯苓12克,半夏、青皮各6克,生姜2片,红枣3枚。
Ⅱ号方:茯苓、丹皮、栀子、桂枝、浙贝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天花粉15克,夏枯草12克,白芍9克,
当归8克,青皮6克。 
    加减:甲状腺肿大明显加香附、夏枯草、浙贝;心烦加麦冬、玄参、莲子心。
    用法:上述Ⅰ号方适用于心肝火旺或胃热炽盛之阴虚阳亢证;Ⅱ号方适用于心肾阴虚或胃阴耗损之虚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3)平瘿复方  
    组成:玄参、白芍、丹皮、生地、
当归、茯苓各12克,山萸肉、浙贝、青陈皮、三棱、莪术各9克,生龙牡各20克,夏枯草15克,瓦楞子12克。
    加减:气虚去青皮、陈皮,加党参、黄芪、
白术;突眼明显加青葙子、菊花、车前子;消渴证重加花粉、知母、石膏、葛根,重用生地、山药;心悸失眠较重加夜交藤、代赭石、炒枣仁、珍珠母。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10例,治愈及显效共9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3%。
(4)甲亢平 
    组成:太子参、生牡蛎各30克,麦冬、玄参各10克,生地、生蛤壳各15克,石斛、浙贝、夏枯草各12克。 加减:甲状腺肿大有结节加丹参、山慈姑;突眼加石菖蒲;汗多加浮小麦;心悸甚加朱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0例,治愈24例,显效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100%。 
(5)柴胡龙牡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法半夏、生铁落、钩藤各15克,龙骨、牡蛎、生石膏各30克,葛根20克,僵蚕10克,朱砂3克,甘草5克。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须坚持服药1~3个月,不宜随意更改处方。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00例,显效5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6)甲亢丸   
    组成:桔红、三棱各100克,半夏、茯苓、海藻、昆布、煅牡蛎、浙贝母各150克,夏枯草2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服2次,每次1丸。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9.6%。 
(7)甲亢煎
    组成;白芍、乌梅、木瓜、沙参、麦冬、石斛、扁豆、莲肉各10克,柴胡、桑叶、黑山栀各6克
    加减:眼胀、眼突出明显者加白蒺藜、草决明、茺蔚子;甲状腺肿硬者加山慈姑、生牡蛎;心率增快明显者加炒枣仁、生龙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病情稳定后,按上述处方配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备服1丸。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60例。治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8)甲亢灵  
    组成:煅龙骨、煅牡蛎、淮山药、旱莲草、夏枯草、紫丹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或制成片剂,每片O.2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1例。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4%。
(9)消瘿汤      
    组成:生牡蛎、夏枯草各30克,象贝、黄药子各10克,白芍、玄参、生地、麦冬各15克,地龙9克,甘草5克。
    加减:气郁明显加柴胡、郁金;心悸甚加珍珠母、丹参;出汗加五味子;手震颤加钩藤;肝火亢盛加栀子、龙胆草;甲状腺肿大加海浮石;质硬加三棱、山甲;突眼甚加蚤休、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2例。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  
(10)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用法: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匙,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50例,结果: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达91%。 
    夏少农医案  
    俞×,女,43岁。患“甲亢”症已7年,曾作吸碘试验3小时40%,24小时54%,经用西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症见两眼突出,甲状腺胂大,形容消瘦,消谷善饥,烦躁乏力,心悸,双手震颤,怕热,易出汗。脉细数(120次/分),舌质红嫩。此气阴两虚,痰凝气滞,故治以益气养阴,疏肝豁痰法。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芍12克,生地12克,淮山药12克,首乌12克,龟版12克,鳖甲12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服14剂。 
    服上方后症状有所好转,尤以心悸、震颤改善较速,前法既合,毋庸改弦易辙,再连进之。治疗10个月后,乏力、善饥、突眼、甲状腺肿大等症状消失。吸碘试验3小时6.3%,24小时18.9%已转正常。随访6年,形体增胖,精力亦振,恢复工作后无不良感觉。 
    按:“甲亢”属中医“瘿瘤”及“中消”范围,一般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之法来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夏老通过细致的辨证求因,认为乏力、自汗属气虚;口干、烦热、心悸、震颤、善饥等属阴虚火旺;甲状腺肿及肿块属痰凝气滞,故可用益气养阴为主,化痰疏气为佐的治则。若病人大便溏薄每日3次以上,须减少养阴药如生地、首乌,待大便正常后再加
白术、陈皮等药治疗。 
    我们将近年来25篇病例数多于20例,疗效在80%以上文献资料的用药情况作一归纳,共使用药物近100昧,常用和较常用的达40余味,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10
生牡蛎、夏枯草、生地、玄参、白芍。
5~9
黄药子、柴胡、丹皮、茯苓、黄芪、象贝、香附、甘草、半夏、石斛、知母、生石膏、龙骨、当归、山药。

100~499
3~4
三棱、莪术、陈皮、鳖甲、黑山栀、党参、钩藤、大黄、僵蚕、丹参、扁豆、五味子、首乌、朱砂。
10~99
1~2
黄连、黄柏、木香、太子参、沙参、玉竹、胡黄连、莲肉、银柴胡、枳壳、天花粉、熟地、漏芦、海蛤粉、白术、瓜蒌、蚤休、枣仁、桂枝、海浮石。
    从上表观察,使用最多的是软坚散结、养阴生津药物;其次为疏肝解郁、凉血清热药和益气健脾养阴药;活血化瘀及苦寒清热等药亦占一定比例。传统药物除黄药子外,昆布、海藻等消痰结、散瘿罩 瘤药,目前已应用不多。提示甲亢证的药物使用以软坚散结、理气化痰、益气养阴等为首选药,瘿肿质地较硬且有结节者,可酌加活血化瘀药。 
    (1)
针灸  
 ①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a.气瘿、三阴交、复溜。b.上天柱、风池。配穴:a.阴虚火旺配间使、神门、太冲、太溪;气阴两虚配内关、足三里、关元、照海。b.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 
    气瘿穴位置:相当于天突穴,视甲状腺肿大程度而稍有出人。 
    上天柱穴位置:天柱穴直上5分。 
    操作:主穴和配穴之第1组用于甲亢之高循环动力、高代谢症状;第2组用于内分泌突眼症。每次选用3~4穴,气瘿穴进针后,针体作45°角,刺人腺体1/2以上,再在两侧各刺1针;四肢穴均用捻转和提插补泻;上天柱穴和风池穴,针尖向鼻尖作70°内斜,进针1.3~1.5寸,用徐出徐入手法,使针感到达眼区;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针齐刺,透向鱼腰,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1例,其中阴虚火旺33例,气阴两虚18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5%。另治疗甲亢突眼症76只眼,治愈16只眼,显效8只眼,有效26只眼,无效26只眼,总有效率为65.8%。 
②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人迎穴。配穴:突眼配丝竹空、攒竹、睛明、风池;心悸配内关;高代谢症配足三里、神门、三阴交。
    操作:针刺人迎穴可根据腺体肿大的情况选择一个刺人最佳点,无论针从哪点刺入,针尖必须刺到胂大腺体或结节中心为准。手法采用提插补泻法,刺人后提插6次即出针,配穴一般采用平补平泻,不留针,不重刺。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12例,治愈72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③艾灸 
    取穴:大杼、风门、肺俞、风府、大椎、身柱、风池。 
    操作:分别采用着肤灸(每穴7壮),火针(小号平头火针点灸穴位1~2次),艾卷实按灸(每穴5~7壮)三法治疗。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0例,治愈4例,显例11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100%。  
④穴住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扶突。配穴:耳门或睛明。
    操作:用低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632A,功率25mw)。激光聚焦照射穴位,主穴每次5~7分钟,配穴每次3~5分钟,每次一侧,10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4例,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
验方
    组成:中草药酸荞菱和家禽气管制剂。
    用法:每次口服4~5片,每天3~4次,15天一疗程,可连续3~4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90例,治愈45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 
    一般措施:治疗初期,予以适当休息和各种支持疗法。解释安慰,减轻精神紧张,避免情绪波动。  
    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须注意本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

五法合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汤

[组成]白芍9克、乌梅9克、木瓜9克、柴胡6克、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白术6克、莲肉9克、桑叶6克、黑山栀6克

[主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瘿证)。

[功能]以酸泻肝木为主,兼有强金、培土、滋水、和阳熄风之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一煎。3个月为一疗程。俟病情稳定后(化验检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当按所服处方,剂量加3~4倍配制丸剂,每丸重9克,日2丸。服用九剂时间,不少于4~6个月,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至为重要。

[方解]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病,属于祖国医学“瘿”证范畴。本文所指五法,即酸泻肝木,强金制木,培土荣木,滋水涵木,和阳熄风。用此五法是由本病病机要点在肝所决定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怒”,由于肝木亢盛,故本病患者多表现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吭颡,连目系,上出额……”,故突眼、甲状腺肿大均与肝经有关;消谷善饥是由于肝胆阳亢,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所以引食自救;肠鸣腹泻、肢体倦怠乏力是由肝木乘脾所致;“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津外泄,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

总之,其病机要点在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伤阴液。故本方以白芍、木瓜、乌梅酸泻肝木为主,因白芍、木瓜、乌梅既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敛阴止泻之益;柴胡配白芍,疏肝敛阴;沙参、麦冬、石料强金制木,以抑肝亢;莲肉、白术培土荣木;桑叶、黑山桅清热平肝,和阳熄风;白芍、麦冬又可柔肝涵木。

临床应用此方时,可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剂量,但酸泻肝木之法通用不变。[加减运用]

一、关于突眼治疗:突眼明显的患者,在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时,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不但自觉眼突、眼胀有所改善,而且眼裂增宽现象亦有所改观。但在用丸剂调理时,需加白蒺藜、生牡蛎、夏枯草以加强疗效。

二、缓解心率问题:单纯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率的缓解较诸症为慢。可在方中酌加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生甘草、生龙齿、生牡蛎、枣仁等味,以益气养阴、安心神。

三、关于含碘药物的应用:现代医学认为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临床观察,对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心率明显加快的患者,开始治疗时,于上述辨证论治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9克,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疗效。但此类药不宜长期服用,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三个月。若单用或大量使用,有可能出现甲状腺变硬的不良后果。

【2】治甲状腺功能亢进妙方

1育阴制亢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章真如方)
【歌诀】 育阴制亢用玄参,归芍生地海藻昆,牡蛎贝母黄药子,麦冬浮石广郁金。
【组成】 生地、玄参各15克,麦冬、黄药子、贝母、昆布、海藻、当归、白芍、郁金、海浮石各10克,生牡蛎20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头两煎分早晚服。亦可加倍剂量,作成成药。
【功效】 软坚散结,化痰消瘿。
【方解】 中医称“甲亢”为“瘿气”,其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气结血郁,治应育阴潜阳,制其亢奋之气,软坚散结,化其脉络之瘀。本方以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制阳;黄药子、牡蛎、昆布、海藻、贝母、海浮石软坚化瘀;伍以当归、白芍、郁金引药入肝生血解郁,使肝气舒展,瘀去结散,阳平阴复,而病告愈。
【主治】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症见阴虚阳亢、烦扰不安、善怒、目突、善食而瘦、手颤、失眠等。
【加减】 甲状腺肿大或腺瘤,可加三棱、莪术或小金丸。
【附记】 服药期间,应嘱患者注意情绪勿激动,饮食忌发物,如公鸡、鲤鱼等。多吃海带,避免复发。

2甲亢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甲亢汤用夏枯草,牡蛎公英黄药子,橘贝银柴天葵子,藻昆甘丁野菊花。
【组成】 牡蛎粉24克,夏枯草60克,蒲公英30克,黄药子10克,炒橘核10克,浙贝母10克,天葵子15克,银柴胡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地丁30克,野菊花10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方解】 本病为肝胆火郁,灼津为痰,凝聚颈项前所致。故方中以昆布、海藻咸寒,消痰结,散瘿瘤,为治本病主药;夏枯草清热散结,贝母化痰散结,橘核理气散结,牡蛎软坚散结,合之共助昆布、海藻消痰结,散瘿瘤之功;黄药子凉血降火,散瘀解毒;银柴胡清肝热;蒲公英、天葵子、地丁、野菊花皆有清热解毒,消瘀散肿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主治】 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颈项前一侧或两侧肿大、常觉心慌烦热、容易激动、汗多口渴、饮食倍增、甚则眼球作胀、外观明显突出。
【附记】 屡用效佳,一般进服30剂左右可愈。
前人有海藻、昆布反甘草之说,但用于临床,不仅没有不良反应,而且能提高疗效。如个别病人有不良反应,则甘草可以不用。
【3】治甲状腺肿大妙方
1夏枯草膏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夏枯草膏甘桔梗,归芍红花昆布芎,玄参香附象贝母,陈僵乌药蜂蜜收。
【组成】 夏枯草700克,当归45克,甘草15克,桔梗15克,白芍30克,红花30克,陈皮30克,昆布50克,川芎30克,玄参30~50克,香附50克,象贝母50克,僵蚕50克,乌药30克,蜂蜜适量。
【用法】 上药(蜂蜜除外)加水先浸泡2~3小时,再煎30分钟,水煎浓汁2~3次,将2~3次煎出液混合,再慢火浓缩成稠膏状,再入蜂蜜(约250克左右),收膏。每次服9~15克,日服2次,用开水化服。
【功效】 化痰活血,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夏枯草、昆布、贝母、僵蚕、陈皮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配以当归、红花、川芎、白芍活血行瘀;香附、乌药理气解郁;桔梗、甘草消肿利咽;玄参滋阴泻火。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瘿瘤、瘰疬、痰核。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腺瘤、淋巴结结核等病症。
2海藻玉壶汤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海藻玉壶贝母陈,当归川芎与青皮,昆布半夏配海带,连翘独活甘草节。
【组成】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3克,海带1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痰行气,消瘿散结。
【方解】 方用海藻、海带、昆布、贝母、半夏化痰软坚消瘿;配以青皮、陈皮行气化痰;当归、川芎活血调血;连翘、甘草节、独活清热除湿。综观全方,可使痰消湿除,气血通畅而瘿瘤渐消,尤其方中甘草反海藻,两药同用于一方,取其相反相激,使瘿散瘤消而不伤正。
【主治】 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石瘿(甲状腺癌)、乳腺增生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胸闷不舒,加香附、郁金;脉数心悸易汗,加茯神、酸枣仁、熟地黄;舌震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能食善饥,加生石膏、知母;消瘦乏力便溏,加白术、山药、扁豆;月经不调,加鹿角、肉苁蓉、益母草、菟丝子;肿块坚块,加赤芍、露蜂房、蛇六谷;病久虚弱者,宜配补养之品。
3四海舒郁丸  【来源】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歌诀】 四海舒郁海藻昆,海带海螵海蛤粉,陈皮再配青木香,行气化痰散结良。
【组成】 青木香15克,陈皮9克,海蛤粉9克,海带60克,海藻60克,昆布60克,海螵蛸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并用药渣外敷患处。
【功效】 行气化痰,散结破瘿。
【方解】 方用海带、海藻、海螵蛸、昆布、海蛤粉化痰软坚散结,助以陈皮、木香行气和中。综观全方,既有行散之力,又具健脾和中之功,共奏行气化痰,散结消瘿之功。
【主治】 肝气郁滞、痰气凝结所致之瘿瘤、瘰疬等,症见颈前肿大、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以及乳腺增生、乳房纤维腺瘤等病症。
【加减】 若见患者为青春发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兼有头晕、腰酸、神疲乏力者,加菟丝子、补骨脂、制首乌、肉苁蓉;伴有结节及表浅静脉明显扩张者,加当归、赤芍、丹参;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减轻、脉率变快、心情不畅,加炙黄芪、党参、生地、玄参、钩藤、珍珠母、生石决明;为加强疗效,还可加入黄药子煎服;若兼肝气郁结,可合逍遥散同用。
4消瘿五海饮  【来源】 明·龚信《古今医鉴》
【歌诀】 消瘿五海乌贼骨,海藻海带海蛤粉,三棱莪术与昆布,辛附木香猪胰方。
【组成】 海藻105克,乌贼骨105克,昆布105克,海带105克,海蛤壳105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木香60克,细辛60g,香附60g,猪胰7个。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2~3克,每日2次,米汤送服。
【功效】 化痰破瘀,消瘿化坚。
【方解】 方用海藻、昆布、海带、海蛤壳、乌贼骨化痰消瘿,软坚散结;配以三棱、莪术祛瘀消癥;香附、木香理气解郁;细辛温经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破瘀,消瘿化坚之功。
【主治】 瘿瘤、瘰疬、乳结肿块等处皮色不变、逐日增大、按之坚硬、推之不动、不痛不痒。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大、甲状腺腺瘤、乳腺增生病、淋巴结核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服。在服药期间勿食生冷油腻之物。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全面的中医对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中医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用药规律等。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血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体内代谢过程减低而引起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发病年龄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如呆小症、幼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上称为甲减的一般多指后者。据国外调查报告,男女的总体发病率分别占0.1%与1.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先天性)及继发性(获得性)两类,近年来继发于甲状腺切除或碘治疗者居多。甲减是一难治之症,目前现代西医学仍以替代疗法为主,尚难根治,且多副作用。
    
甲减症在
中医学中无专门病名,基于甲减临床主要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脏腑受损的症状,故多主张应归属于中医学“虚劳”的范畴。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甲减由甲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进行碘治疗后所导致者,当属于“虚损”之列。究中医经典之病名,则有的学者认为甲减与《素问?奇病论》之“肾风”及《灵枢?水胀篇》之“肤胀”相似,盖肾风者“有病庞然如有水状”,“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蒌鎏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皆颇似粘液性水肿之状。
    
单纯以中医药治疗甲减的临床报告,始见于1980年。实际上早在60年代研究的“阳虚”动物造型,所表现的即为甲减临床症状。近来也有报道阳虚证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含量偏低,进一步证实了阳虚与甲减的内在关系,由此可以认为中医药对甲减症的研究是实验先于临床治疗。近十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己基本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并初步探索出中医药配合小剂量甲状腺片的有效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温肾助阳益气
中药治疗甲减的药理作用。它不同于激素的替代治疗,不仅可在临床症状上改善甲减的阳虚征象,而且在病理上有所逆转。因此可以断言,以中医药治疗甲减的深人研究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甲减属中医“虚劳”或“虚损”范畴。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体质薄弱或病久失治,积劳内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其主要病机乃是正虚,涉及肾、脾、心三脏,并有部分痰浊之表现。
    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甲减有始于胎儿期者,可见与肾虚关系密切。且其临床主症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之神疲乏力,畏寒怯冷等,乃是一派虚寒之象,除此以外,尚可见记忆力减退、毛发脱落、性欲低下等症,也是肾阳虚的表现。据实验报告,凡阳虚证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素含量偏低,也反证了甲减患者必具阳虚之表现。但甲减所呈现的虚寒征象乃是源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足,故本病实系肾之阴精不足,由“阴损及阳”,呈现“无阴则阳无以生”的病理表现,肾阴虚乃是甲减内在之病理因素。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摄食量少,饮食不周,摄碘减少,后天给养来源亏乏,更有损于机体功能发挥。且因肾虚,脾阳亦衰,脾虚与肾虚形成恶性循环。脾又主肌肉、四肢司统血之职,据观察,甲减患者有肌无力者占61%,并伴有感觉障碍,手足麻木,肌肉痛,僵硬或痉挛,此为“脾主肌肉”之功能减退,且有32%~82%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之贫血。同时,甲减妇女常有月经紊乱,严重时引起持续大量失血,均系脾不统血之征象。
    心虚 甲减患者以心动过缓,脉沉迟缓为主要见症,此乃心阳不振之临床表现,乃因“肾命不能蒸运,心阳鼓动无能”所致,故病草 初虽不涉及心脏,但基于肾阳衰微,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而进一步加重临床阳虚之见症。      
    痰浊 甲减病人临床以阳虚为主要表现,但在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粘液性水肿,是为痰浊之病理,此痰浊仍源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而成痰。甲减患者部分可呈现甲状腺肿大,“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实验室检查甲减患者普遍存在血清胆固醇升高的现象,从中医而论,乃是“浊脂”,也属痰浊之范畴,故本病与痰浊关系密切。
    
在个案报道中多为阳虚,在15例以上的临床资料中也多按阳虚之轻重分为2~4型。而对痰浊之表现,由于其并非甲减之主要症候,故临床上未见以此立型的。综合各家报道,

分为以下五型
    
1.肾阳虚衰 形寒怯冷,精神萎靡,头昏嗜睡,动作缓慢,表情淡漠,神情呆板,思维迟纯,面色苍白,毛发稀疏,性欲减退,月经不调,体温偏低。舌淡体胖,脉来沉缓细迟。本型是甲减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系中医分型中之主型。   
   
2.肾阴阳两虚 头昏目花,皮肤粗糙,干燥,少汗,动作迟缓、呆板,面色苍白,头发干枯、稀疏、脆弱,声音低嗄,大便秘结。舌淡苔少,脉来迟细。 
    
3.脾肾阳虚 面浮苍黄或咣白无华,形如满月,神疲乏力,肢软无力,手足麻木,少气懒言,头昏目眩,四肢不温,纳差腹胀,口淡无味,畏寒便溏,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或见崩漏。舌质淡胖,舌苔白滑或薄腻,脉弱或沉迟无力。
    
4.心肾阳虚 形寒肢冷,心悸怔忡,面恍虚浮,动作懒散,头昏目眩,耳鸣失聪,肢软无力,嗜睡息短,或有胸闷胸痛。脉沉迟微弱,或见结代,舌淡色暗,苔薄白。
   
5.肝旺脾虚 神疲乏力,浮肿恶寒,纳食腹胀,遗精多梦,健忘失眠,口苦心烦。舌红苔薄,脉来弦缓。本型较为少见,可能是甲亢向甲减演变过程中之残存的过渡性表现,不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基本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化验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nbsp;  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尤其是虚寒型症状明显改善,化验指标好转(T3、T4、FT4、FT9有所增高,TSH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1)肾阳虚衰
    治法:温肾助阳,益气祛寒。
    处方:党参20克,黄芪3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菟丝子10克,熟地10克,桂枝10克。  
    加减:阳虚甚者加附片、肉桂;性功能减退明显加巴戟天、淫羊藿;浮胂明显加茯苓、泽泻;大便秘结加苁蓉、黄精;颈部瘿瘤加鳖甲、龙骨、牡蛎、浙贝。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有归丸、斑龙丸。
    
(2)肾阴阳两虚
    治法:补肾益气,滋阴润燥。  
    处方:生地10克,山萸肉6克,黄精10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首乌10克,
当归10克,枸杞10克,党参10克,菱冬10克,五味子6克,黄芪10克。   
    加减:皮肤干燥加白芍、生芪;大便秘结加火麻仁、蜂蜜;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浮肿明显加泽泻、赤小豆。
    用法:每日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益气,健脾助运。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
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巴戟天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干姜4片,红枣4枚。
    加减:纳少加木香、砂仁;腹胀加大腹皮;下肢浮肿加茯苓、车前子;头昏目眩加川芎、黄精;形寒肢冷加附子、淮山药。 
    常用成方:斑龙丸合香砂六君丸、真武汤、保和丸、五苓散。 
    (4)心肾阳虚   
    治法:温补心肾,强心复脉。
    处方:附子10克,肉桂6克,党参10克,黄芪30克,生地20克,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炙甘草15克。  
    加减:脉沉迟弱加麻黄、细辛;脉微结代加
人参、枳实;头昏肢软加升麻、柴胡、桂枝。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独参汤、生脉散、炙甘草汤。 
    (5)肝旺脾虚  
    治法:健脾平肝,软坚利湿。  
    处方:柴胡6~10克,白芍15克,党参15克,
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减:口苦失眠烦燥加丹皮、龙胆草、茵陈、栀子;腹胀加陈皮、砂仁;浮肿加车前子、泽泻;便秘加瓜蒌、火麻仁;口干加生地。
    疗效:按上述分型加减治疗共51例,基本恢复14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
    
(1)助阳温肾益气汤
    组成:党参10~30克,炙黄芪15~30克,仙茅9克,仙灵脾9~15克,菟丝子9~12克,熟地9~12克。
    加减:阳虚甚加熟附块6~9克,肉桂6~9克,桂枝6~9克;浮肿明显加茯苓15~30克,泽泻15~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4个月。  
    疗效:以上方为主,结合部分西药治疗,共观察19例,结果多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疗效。
 
 (2)甘草
人参汤   
    组成:生甘草10克,
人参8克。
    用法:每日1剂,煎至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30天后改为隔日1剂,
人参减为6克,3个月为一疗程。同时服甲状腺素片15mg/次,早晨1次顿服,以后每周增加剂量1次,15mg/次,连用3个月。 
    疗效:治疗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潘文奎医案    
    胡××,女,44岁。1989年9月20日初诊,5年前起感神疲力乏,肢软无力,并在无意中发现颈前甲状腺肿大,曾作甲状腺机能测定:T3、T4明显下降,确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甲减。曾服甲状腺素片,但未见明显改善。近测F4为15pmol/L(正常值45~130)。刻下仍感神疲肢软,上楼时下肢沉重酸软,常睑垂作盹,平素形寒怯冷,厚衣裹身,纳臧便溏,经少而闭。视之面庞虚浮,鬓稀苍黄,颈前瘿瘤状似鹅蛋,随吞咽上下,肌肤千燥。苔少,舌偏红,脉来濡软细迟,心率65次/分。证属脾肾两虚,兼有阴虚之兆。治以补益脾肾,兼顾滋养肾阴。   
    
处方:生地10克,山萸肉6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黄精10克,附子10克,肉桂6克,鹿衔草10克,炙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鳖甲20克,煅龙牡各20克,浙贝母10克。  
    
10月25日二诊:药后精神转振,已能坚持工作,无打盹之情,食欲旺盛,大便渐趋正常。唯近日温课迎考,上楼又感两腿沉重,此乃药后脾隅见振,原法进治。原方去太子参、扁豆,加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  
    1
2月11日三诊:天已转寒,但无畏寒怯冷之感,身披两件毛衣即适,精神尚振,经事已行,经量正常,唯劳累久后微感头昏,瘿瘤缩小,已不明显。舌苔薄少,脉来濡软,脉率76次/分。化验:TSH68MU/ml,T398mg/dl,T43.9mg/dl,FT3.1pmol/L,FT421.5pmol/L,病情已有明显好转,重用滋养肾阴之剂,复肾元以善后。 
  
  处方:熟地10克,山萸肉6克,黄精15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附片6克,肉桂6克,仙灵脾10克,炙黄芪20克,党参10克,茯苓20克,鳖甲20克,白芍10克,
枸杞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 
    
按:患者系中年妇女,病经5年之久,缓慢渐起,兼有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甲减之诊断可以成立。从中医而论,初诊除一派肾阳虚见证外,尚有纳减便溏,显系脾肾两虚,且其有肤干,苔少,舌偏红之象,是为肾阴不足,故用六味合四君化裁,纳菟丝子、苁蓉、黄精滋养肾阴。伍附子、肉桂助阳益气,佐鳖甲、龙牡、浙贝以消其瘿。二诊时,脾阳虚证已不复见,药已奏效。然“劳则气耗”,故处方中删去健脾之剂而增温肾助阳之品。三诊之际,甲减之形寒力怯等阳虚症状已不明显,精神已振,能正常工作,化验T4、FT4、TSH已趋正常,治已显效,故重用滋养肾阴之品,以祈复其甲状腺萎缩之腺体。 
    据11篇临床报道,共95例用药情况分析,共涉及66味药物,用药相对集中,兹将其中用药5例以上者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70
6~10
党参、附子、肉桂。
40~69
2~7
黄芪、茯苓、干姜、泽泻。
20~39
2~6
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白术、桂枝、甘草、车前、砂仁、熟地、陈皮、赤小豆、火麻仁。
5~19
2~4
补骨脂、枸杞子、生地、玄参、当归、红枣、苡仁、瓜蒌、白芍、丹皮、鸡内金、山楂、神曲、柴胡、龙胆草、茵陈、栀子。

    从上表分析,临床主要用药为温补肾阳,此与阳虚之动物模型呈甲减表现之理论研究相吻合,其次是健脾利湿之剂,显然是为粘液性水肿所设,由此也证实了甲减与阳虚及肾、脾之关系。 
    
中药治疗甲减的药理作用,通过近年来以助阳药对动物“阳虚”模型的实验研究,已初步予以阐明,首先,中药治疗甲减不同于激素的替代疗法,因为中药并不含有甲状腺激素,且甲减患者临床疗效的呈现往往在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之前;其次,中药并不能使残存的甲状腺组织分泌增加,而是具有提高甲状腺素的作用。 
    
(1)
针灸 
    ①体针 
    取穴:人迎。
    操作:选用迎随补泻和《神应经》中论述的“三飞土进”为补的方法:进针至人迎穴部位静候5分钟,用指甲轻弹针柄3次,以喉头为中心,往喉头方向向上向内搓针3下(名为飞法),再把针推进0.5~1cm,将针向喉头方向拨一下(此为一进)。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4例,基本恢复6例,显效1例,有效6例,疗效不明1例。
   
②艾灸
    取穴:肾俞、脾俞、命门。 
    操作:用二味温补肾阳中药研粉,铺在穴位上,厚度为lcm,然后将直径为5cm的空心胶木圈放在药粉上,以大艾炷(直径4cm)在药粉上施灸,每穴3~5壮,每周3次,4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例,基本恢复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本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对于呆小病的预防,应给孕妇以足量碘化物;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预防措施,在于适当掌握碘剂量及甲状腺体手术切除的多少,以防止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肿瘤患者于治疗后并发机能减退症。 
    症情严重的病人,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甲亢方:

 处方:海藻、法半夏、白芥子、贝母、南星各10克;茯苓17克;高丽参10克;昆布、桔梗、甘草各4克;  制附子7克;以上为一副水煎服 ,吃7天看病情,最多10天就差不多治好了。   忌食芋头  鱼腥 豆类  茶叶半年

甲状腺肿大效方
药物:仙人掌(新鲜的一片)、鸡头脚一副。
用法:仙人掌去刺、皮,切3~5片(约20克),鸡头鸡爪洗干净,一起加适量清水煲汤服用。此为一次服用量,一天内服完。隔2~3天服用一次,一般服用3次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