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胎病论

 阁水施環 2020-09-24
儿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矣。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干父母,一体而分,而禀受不可不察。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脏气而求之。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儿必弱。故小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怯,项软头倾,手足痿软,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住坐立,须人扶掖者,此皆胎禀不足之故也。
(注:陈复正认为新生儿有病大致是分两类:一是胎弱,一个是胎毒。胎弱就是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这个禀赋不足的原因是由其父母造成的,因而容易患“五迟”、“五软”之类的疾病。胎弱基本上都是虚损类疾病,需要补,但是小儿先天不足,补起来比较难,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充,补法宜缓图。)


胎毒者,即父母命门相火之毒也。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道家谓之下丹田也。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纯粹之精,熔液而成胎,淫佚之火,蓄之则为胎毒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人之欲也。成胎之后,其母之关系尤紧。凡思虑火起于心,恚怒火生于肝,悲哀火郁于肺,甘肥火积于脾,淫纵火发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胞,遂结为胎毒。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之类是也。更如一七之脐风,百日之痰嗽,半岁之真搐,一周之流丹,此又毒之至酷至烈,而不可解者也。
(注:胎毒都是实热性疾病,小儿患此类疾病多因乳母有实热火毒之邪传与小儿。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五劳七伤等因素都可以造成胎毒。)


入方
六味地黄丸 即仲景所制《金匮》地黄丸。原治肾水亏损,小便淋沥,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是也。
钱仲阳以之治小儿胎怯,禀受先天不足,并肝疳白膜遮睛,泻血失音,身瘦疮疥,肾怯语迟,解颅行迟等证。
薛立斋又以治小儿肝经血虚燥热,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风淫客气,瘰疬结核,或四肢搐搦,眼目动,或咳血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生疮,或禀质不足,解颅失音,五迟五软肾疳肝疳。凡肝肾不足之证,皆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
予按∶钱、薛二翁,能用此方治小儿先天不足,诚卓然有识者,予所敬佩。奈今之小儿,体质元气更不及前古以地黄丸为补剂,今则实为凉剂矣此药用于阴虚枯燥者,诚为得宜。倘儿肌肥面白,脾弱多痰者,服此必致腻膈,变生他证,其害不小。非方之不良,由今禀受愈薄也。予故为之斟酌其炮制,必使地黄阴凝之质稍近阳和,不致沉寒冱,始能免腻膈损脾之患也。
大怀地四两,以西砂仁一两不必捶碎,生姜二两切片,缝一小夏布袋,盛此二味,同地黄入砂锅,以水煮二昼夜,方入好酒煮一昼夜,以地黄糜烂为度,取起,其袋不用,以地黄捣膏,听候,白云苓二两,乳汁蒸晒,怀山药三两,乳汁蒸晒,净枣皮二两,炒研, 粉丹皮一两,酒炒, 宣泽泻一两,盐水炒焦
上依炮制,和匀一处,焙燥,研为细末,和前地黄膏,少加炼蜜,石臼内杵匀,重一钱一颗。半周一岁者,每用一丸,三五岁者,二丸,俱空腹盐汤化下。倘丸一时未备,即以前药十分之一,但宜炮制,不可生用,水煎服之,名六味地黄汤,功效更捷。
(注:这里我们不去管六味地黄和金匮肾气丸的源流问题,我们只看钱乙先生和薛立斋在此药主治上的应用。真的能治疗很多病啊,基本上肝肾阴虚导致的疾病都可以用。用这个药来补先天,所谓“少年治肾”。这个药有没有弊端呢?对于单纯肝肾阴虚的没问题,对于有脾虚的就不合适了。陈先生指出,地黄有腻膈之弊,影响脾运。陈先生对六味地黄的药物和炮制做了一些调整,尤其是炮制过程,这个工程太大了,熬地黄就要三昼夜,现代估计不会有人这么做了。)


八味地黄丸 治禀受先天不足。
即前六味地黄丸加青化桂一两、熟川附一两,治禀赋命门火衰。凡齿迟、语迟、行迟,囱门开大,肾疳等证,或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不思乳食,夜多漩溺,皆禀先天不足。自周时,即有虚病肾病,能自幼填补,亦多可复。此方用水煎,名八味地黄汤。经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之谓也。凡乳母肥白者,母子同服。
(注:这八味地黄丸类似于现在的桂附地黄丸,这是温补肾阳治法,服用方法略有不同的是,要母子同服。)


集成沆瀣丹 (北斗夜半所降之甘露也)治小儿一切胎毒,胎热胎黄,面赤目闭,鹅口口疮,重舌木舌,喉闭乳蛾,浑身壮热,小便黄赤,大便闭结,麻疹斑瘰,游风疥癣,流丹瘾疹,痰食风热, 腮面肿,十种火丹,诸般风搐,并皆神效
此方古书未载,得之异授,微似古之神芎丸。近有能者,妙出化裁而增损之,遂为幼科有一无二之神方,作三焦之主治。盖凡脏气流通者,必不郁滞,或受毒于妊前,或感邪于诞后,遂尔中气抑郁,则见以前诸证。方内所用黄芩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大黄清中焦之热,又藉其有推陈致新之功,活血除烦之力,能导三焦郁火,从魄门而出。犹虑苦寒凝腻,复加槟榔、枳壳之辛散,为行气利痰之佐使;川芎、薄荷,引头面风热,从高而下趋;连翘解毒除烦;赤芍调荣活血;牵牛利水,走气分而舒郁;滑石清润,抑阳火而扶阴,又能引邪热从小便而出。用治以前有余诸证,应如桴鼓。予生平最慎攻伐,惟此方用之最久,功效莫能殚述,真济世之良方也。
杭川芎(九钱,酒洗) 锦庄黄(九钱,酒蒸)实黄芩(九钱,酒炒) 浓川柏(九钱,酒炒) 黑牵牛(炒,取头末,六钱) 薄荷叶(四钱五分) 粉滑石(水飞,六钱) 尖槟榔(七钱五分,童便洗,晒)陈枳壳(四钱五分,麸炒)净连翘(除去心隔,取净,六钱) 京赤芍(炒,六钱)
上十一味,依方炮制,和匀焙燥,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月内之儿每服一丸,稍大者二丸,俱用茶汤化服,乳母切忌油腻。但觉微有泄泻,则药力行,病即减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三服,以愈为度。此方断不峻厉,幸毋疑畏,惟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之。
(注:沆和瀣本身不是贬义词,原指夜间的露水,水气。沆瀣一气的典故是出自唐朝末年崔瀣和崔沆两个人。陈先生说沆瀣是北斗夜半所降得甘露。方药组成和主治我看和防风通圣散有颇多相似之处。防风通圣散的组成有:大黄、芒硝、荆芥、麻黄、栀子、连翘、芍药、桔梗、甘草、川芎、当归、石膏、滑石、薄荷、黄芩、白术。相同的药物有:川芎、大黄、黄芩、薄荷、滑石、连翘、芍药共七味药。主治方面,防风通圣也涵盖了集成沆瀣丹的一切主治。刘河间原作写的主治比沆瀣丹的主治还要多。因为防风通圣现在有成药,购买比较方便,如果有上述症状的话,我建议可以用防风通圣代替,但不用吃一袋,我觉得有5-6粒就可以了。这也是效仿许老师使用保和丸的方法。毕竟小儿脏腑娇嫩,还是要谨慎。有条件的话可以按照原方做成丸药,因为陈先生对这个方推崇倍至。说“生平最慎攻伐,惟此方用之最久,功效莫能殚述,真济世之良方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