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质课堂】中国新生代——第四纪及沉积矿产

 新用户21158657 2020-09-24

-《古生物地史学

作者:罗增智,肖松,王立新




第四纪的古地理、古构造

第四纪是地质年代最后一个纪。第四纪有4个最突出的特征,首先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其次是冰川现象广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第三是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最后是沉积类型繁多,在大陆上出现的主要是未完全固结成岩的松散堆积。因此第四系陆相沉积成因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对比困难、持续时间短,在研究时必须综合采用多学科方法,如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等。目前,对第四纪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及其周围山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地势;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的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冰川型海平面升降,造成海岸线的明显变化。因此在中国第四纪有以下重要的地质事件和沉积类型。

1.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影响




青藏高原整体急剧隆起主要是在第四纪完成的。可据上新世三趾马化石不同产地现处的海拔相差悬殊得到证实,如藏南吉隆盆地为4300m,藏北唐古拉山为4000m,甘肃兰州1000m,山西为500~700m,华北平原则在海平面以下320m的钻孔中发现。上述各地上新世时大致处于相似的森林-草原环境,海拔不应相差太大。而现在化石产地的海拔如此不同,说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发生强烈的地壳上隆,而东部边缘海显著沉降,造成了我国现在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2.沉降、堆积持衡得到黄土高原


中国的黄土几乎连续了东经103°~113°,北纬34°~38°这个地区。这里的黄土发育完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完好剖面,最厚达百余米。经近年的大量综合研究工作,证实黄土中夹有多层古土壤。一般认为黄土是冰碛物和冰水沉积中粉砂颗粒被风吹扬,携带到冰川作用区外围堆积而成,黄土是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堆积的。间冰期(湿热气候条件下)成壤作用显著而形成古土壤。因此,黄土与古土壤互层是气候冷(干)、热(湿)变换的物质纪录。

3.中国东部的升降差异及南北





中国东部的松辽、华北、江汉平原是第四纪的大面积沉降区,接受相邻上升山系剥蚀而来的物质填充,是升降差异的反映。如华北平原钻井显示:平原西部太行山麓为粗碎屑沉积,向东主要为河湖相砂泥质沉积,并部分夹有玄武岩,再向东还夹有数层含海相化石层。

4.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





第四纪冰川期和间冰期更替,引起海平面高低波动十分强烈,我国东、南部海岸线进退可达数百公里。当间冰期海平面升高时,在东部海水可达白洋淀、洪泽湖、太湖,南部的雷州半岛可没入海底;冰期海平面下降最低时,约在现在海面下150m,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均为辽阔的滨海平原,还可形成古土壤、风化壳及泥炭等,当时台湾与大陆直接相连,陆生生物可自由来往。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末次冰期消融后),海平面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

(据《中国古地理图集》,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




新生代的沉积矿产

中国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矿产主要有石油、煤炭及各种盐类,有重要经济价值。

我国古近系、新近系不论海相、陆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均发现含油层位。其中海相含油层位见于东海、南海及台湾西部地区,陆相含油层位分布更为广泛。

古近纪、新近纪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根据目前已知资料,我国古近、新近系均发现有煤层。古近系之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及南岭以南和藏南地区,其中抚顺煤田甚为重要;新近系的含煤地层主要见于台湾西部及云南和四川西部地区,云南和四川西部新近系普遍含有褐煤。

古近纪,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干燥气候带内,在许多盆地内均形成了含有石膏和其他盐类的沉积,例如塔里木盆地、江汉盆地、三水盆地等。新近纪的含盐沉积仅见于西北地区,如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库木库里盆地等。除了上述矿产之外,在我国第三系内还见有油页岩、硅藻土和含铜砂岩等其他矿产,它们在不少地区形成了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我国第四纪主要沉积矿产为砂矿、盐类及泥炭。砂矿见于冰碛层及冲积物中,有砂金、砂锡和砂钨矿以及金刚石、锆英石和独居石等。泥炭在各处均有广泛分布。盐类主要见于一些盐湖中,主要有石膏、芒硝和岩盐等。

此外,南海诸岛、台湾省及其邻近诸岛上有大量鸟粪层,可作磷矿开采。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