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惧

 liangdatushu 2020-09-24

我有一个朋友,言必经典,行必蹈矩,执笔行文亦多以史为据,如某年某月某地某人某事,似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史不足,野史为佐,且于斯事乐此不疲。我颇担忧他,生怕他无了自己的思想而变成一个纯粹书蠹!

一件事情的原貌,最不偏不倚的只能是事件本身。落以为文,增删润色总有失真的嫌疑,便是同一件事,落在自己身上,隔日再思,亦多忘却,何况千百年来史家一言堂的历史呢?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编《春秋》,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进去,删了多少文章又改了多少部分已经不得而知,但自此《春秋》便入了孔门学问的殿堂,此法较于”焚书坑儒“,不知高明了了多少,也有了出后世史学家写作奉为圭臬的“春秋笔法”。

古代史家当朝上班,领皇粮,吃皇帝施舍的猪肉自然要为其美辞丰言,歌功颂德,便有不是处也要大事小事都化无给隐了去,或是换种眼光笔法就是有德有行有才有能。即使不编当朝而编前朝的历史,亦要看似“公正”的臧否是非,夸张处有之,隐晦处有之,把夸张与隐晦写的如药品说明书般“不偏不倚”,实属不易。但这并非真相!史官司马迁不老实,官处汉朝而著书明里颂德,别文互见隐隐骂刘氏祖宗,可见为人“顽劣不顺”,故不受当朝皇帝待见,也属奇葩。

梁启超说正史如家谱(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梁启超),我见一代朝堂,如一家企业,风风雨雨,不过一本周详完备的员工花名册而已。若谈野史,更是荒唐,初或鉴真,三人成虎,口口成讹,传至今日蚂蚁已成大象,面目全非矣!

我想,读正史,大体的时间轴是对的,至于空间轴亦或有张冠李戴之嫌。总之,是大事不含糊,但臧否也莫以为真。属笔为文,可供书资;茶余饭后,聊博一笑。至于煞有介事,信之凿凿,则大可不必。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倒是为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说的真心实在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