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类认知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远离自己认识的一个全过程。人类认识的偏颇,过大地拉长了人类认识的可知或不可知半径,使教育走在了悬崖绝壁之上,清醒地梳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方向、认识路线,可能将是21世纪世界大教育的黎明曙光。 07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自身,研究的是人自己、人类这个单个的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物质生产,所以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远离自己认识的一个全过程。 人类对世界认识得越深刻越犀利,解释得越周密越严谨,改造得越完善越彻底,创造得越完美越逼真,就越对自身认识不清,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迷失了自己。 当然在睡梦中或一个人在静静地独处的时候,人类自己才能亲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这种孤独静谧状态。 这种孤独的感觉表明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很好地面对过自己、认识过自己、剖析过自己、批判过自己、质疑过自己、审视过自己,没有还原自己的本来真实面目,没有还原自己一个客观实在,只认为自己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尘埃、沧海一粟罢了,没必要重视。 其实客观存在的物质,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很在乎其他物质对它的反应程度。如果周遭环境对他充耳不闻不在乎他,那他还有必要还有理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吗?讲什么客观实在,不是一句空话。那他这个客观实在还真“实在”吗?! 即便存在着又有什么必要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不实在的为好?不存在,最终还不如从这个宇宙中消失掉,这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本质必然联系。 尤其这一点在人类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同时,就是忽略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人类啊,不能不清醒地认识意识到这一点。 08“我是谁”?在汉语上是一个主谓判断句,主语主项主词与谓语谓项谓词可以互换词序。 这个主谓判断句调换词序后仍然是一个主谓判断句:“谁是我”?在汉语的语法上,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实质内容是相同的。 但从发问的对象上来讲,有一点是不相同的。“我是谁”?强调的对象是“我”,是指“我”这个单客体,而“谁是我”?强调的对象是“谁”,是指“谁”这个多客体。 从对应关系上来讲,“我是谁”?强调的是一个客体对应多个客体,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谁是我”?强调的是多个客体对应一个客体,是多对一的对应关系。所以这两个句子在汉语语法的范畴之外,严格来说是不对等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两种认识角度、两种认识方向、两种认识路线。 沿着“我是谁”的认识角度、认识方向、认识路线,人类发现、认识了这个世界,是人类发现、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过程。 在这种发现、认识并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发现、认识并不断重新认识了地上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天上的日月星辰,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直发展到网络时代,人类发现、认识、解释、改造、创造着这个世界。 人类发现、认识这个世界的全过程,几乎包括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部内容,并可以探索未来世界及其部分奥秘。 沿着“谁是我”的认识角度、认识方向、认识路线,人类发现、认识了人类自身,是人类发现、认识自我并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这种发现、认识并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但这只是世界认识人类的一个过程,和人认识世界一样都是一个外部认识的过程。都不是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这就是说单个主体的人,作为人类本身的一员,有一个自我认识的内化过程,即自我的认识,属于人自我的认识范畴。所以人认识世界,就包括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之外的外部世界;一个是人之内的内部世界。 因此,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条路线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一切主客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第二条路线是仅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客体——人类自己,是世界认识人类。两条认识路线都认识的是外部世界。 只有第三条认识路线认识的才是人之心的内部世界,即人的内心世界,即一个自己面对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剖析自己、自己质疑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批判自己,并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内化认识过程。 09如果说世界上的物质,按有无生命来划分,可以分为有生命客体和无生命客体。无生命客体,一般来说,无意识,无生命,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只能听从、服从上帝或自然的命运安排。 有生命客体,一般来说,具有生命,有很强的意识能力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有能力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服从、半服从或不服从上帝或自然的命运安排。 所以我们人类作为灵长目,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有能力有意识认识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这个世界的主宰者,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10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客体,认识世界,一般来说都是沿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条路线走的,所以认识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知识丰富、内容新颖的。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丰富多彩的广阔宇宙。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客体,让世界了解自己,也许只有这个半主体半客体的人类自己,才能更清醒更充实地让世界认识自己,即只有人类沿着第二条认识路线才能认识自己,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进化,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进化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类同人类、人类同自然、人类同其他物种,不断竞争不断斗争不断进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人类半自觉或不自觉的一个进化过程。即我们常讲的“认识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认识着我们”。 在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中,我们内骨子里总是往往忽略忽视了世界对我们人类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从来没有放慢进化的脚步来听听世界对我们人类的认识、判断、质疑、审视和评价。 11世界上的教育大多启示、激发、鼓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沿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方向、认识路线,从宏观上讲,已经从地球、月亮、太阳认识到了太阳系的所有恒星,从太阳系又认识到了比他大好多倍的银河系,又借助于哈勃望远镜,从银河系又认识到了比他大好多倍的上亿个银河系、亿万个银河系、亿亿万万个银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步伐从可知熟知的领域向未知不可认知的领域延伸、拓延,认识的内容更广阔更丰富了。 从微观上来讲,借助于高倍电子显微镜,已经从物质的外部认识到了物质的内部,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组成单位,而分子又是由许许多多最小的微观粒子原子组成的,是组成分子的最小微观粒子单位。原子又可细分,由电子、原子核和夸克层子组成。夸克又可分为小夸克、中夸克……就这样开创人类认识世界的新领域。 人类认识世界已经认识到了肉眼根本不能看不到的一个微观世界了,认识的深度深入到了很微小的夸克层子了。 人类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广阔的、无限的,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巨大创举。 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了人认识世界的意识强大能动作用,是单客体认识多客体的一个认识反映过程。 人类只要掌握了认识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可以认识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并成为认识这个领域或那个领域的高手或多面手。如孔子、苏格拉底、阿基米德、笛卡尔、康德、贝多芬、培根、卢梭、雨果、席勒、雪莱、拜伦、柏拉图、莎士比亚、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 12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空前发展,人类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出现了认识上从来没有的滞顿、迷茫、困惑或停滞。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类认识自己是一个反思考反思索的过程,人类可能忽略忽视了。 这也算是上帝造人的缺憾吧,没有把人造成一个能认识过去并可以洞穿现在和预知将来的半人半兽的“斯芬克斯”形象。 也有可能是上帝造人时害怕担心人类的聪明才智会超过了他,故意留了一手。所以上帝造出的人是有许多缺憾和不足的。 从这一点说,上帝也是一个笨拙的艺术家,不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家。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缺乏反思考缺乏反思索的过程,只有那些具有反思考反思索的艺术家们,可以再现人类的认识,再现人类的思考,再现人类的思索,并把这种认识的技术、能力、方法炫耀于世人的前额,招摇撞骗地过世。 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艺术家们的自私性、欺骗性和高傲性。 他们从来看不起民众,歧视民众、鄙视民众。在这一点上,尼采在他的《天才的激情与感悟》中十分偏激地指出: “教育”和“文化”从本质上说必然是骗术。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能一概地绝对否定。作为明知的艺术家应该把这种反思考反思索认识世界的技术、能力、方法还原给世人,给人类插上认识飞翔的翅膀,遨游于天地之间。 13人类对自己心灵世界的认识上,这种认识的局限性表现的尤为明显:无奈、无助、迷茫、困惑、颓败、萎靡、不可思议、浅尝辄止。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远离了人类自身的过程,更是远离了人类内心世界的过程。自己面对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剖析自己、自己质疑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批判自己,是一个十分自相矛盾的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与灵魂的皈依。 没有勇气、决心、执着、反批判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只能向自己低下浅薄、自私、麻木、冷漠、高傲、惭愧、自责的头颅,方可走近自己的心灵世界,触摸到自己的呼吸、心跳、颤动和脉搏。 在一片空灵的世界中,听着世界对你的述说、对你的认识、对你的剖析、对你的质疑、对你的审视、对你的批判、对你的评价。 在对人心灵世界的认识上,在对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上,教育严重挫伤了人类认识心灵世界的积极性、主动性,错位了真善美的次序,降格为事物对立面的假恶丑,还原了人类本来的真实本质面目。 教育对灵与肉认识的无能为力,恰恰暴露了人类在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上的先天不足与缺陷性。 人类认识世界,是对人类自己感官的认识和再认识,当把人类自己的感官认识放大或缩小在世界之中,就扩大了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或延伸。 人类认识自己,在感官的反应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畏惧、恐慌、颓丧、悲观,反射到对世界的认识上,就是对世界的悲观绝望,不自信,认为人类自身无法认识这个不可预知的世界。 在叔本华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悲观主义的痛苦绝望,一直延伸到人类身上,成了现代文明的一块毒瘤,制约着现代文明的进程。 当然,叔本华每天晚上在家乡的原野上吹着短笛,那是对世界的眷恋也是对世界的渴望。从道德意义上讲,叔本华不是真正意义的悲观主义。 我们相信在人类认识的暗礁上,一轮喷薄而出的旭日正在教育之林的晴空上冉冉升起。 14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向着认识的两个极端发展: 一极是向着人类认识的终极发展,求真求善求美,力求物质客体达到圆满——至真至善至美,这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最后阶段。 正如长篇小说《8号精神病患者病例分析》在结尾时所说:人类发展到最后就是在宇宙中寻找一些可能的有精神性的小岛,来寄托人类自身和灵魂。 一极是回到人类自身,认识生命客体的伟大、神秘和奥秘,揭示其内在构造和身心发展规律,使事物从内里到外表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力度、感官、精神方面达到最佳的愉悦、欢乐,给生命、力度、精神以终极的放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