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深宅大院里贵妇的真实生活,大多都面无表情

 泰荣林黑皮 2020-09-24
约翰·汤姆逊(1837~1921),著名英国摄影师。1868年,汤姆逊来到中国香港,开始了解中国文化。1870年,他开始为期两年的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华东华北,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照片。尤其是他在北京以市井环境为背景拍摄的照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内涵。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一书,收集了大量汤姆逊拍摄的中国老照片。为了给大家更好地呈现晚清时期的街头生活景象,特意将此书的照片重新编排,分为多个主题,分期向读者展现最真实生动的晚清中国。
▲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
汤姆逊认为,总体上说,在西方人的眼里,满足妇女显得更加美丽和优雅,因为满族妇女有更大的自由度,很少裹脚。另外,他们的服饰也更加雅致。照片上六位正在用餐的满足妇女兴致各异,但站立的一大一小两个仆人则面无表情。
▲满族新娘
虽然照片上的新娘身着盛装,但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甚至可以和奴隶相比。在当时,未来的主妇必须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与新娘的盛装相对照的却是她忧郁的眼神,也许这反映了摄影师的心境。
▲穿礼服的满族新娘和她的仆人
根据满族的风俗,女孩要到14岁才可以订婚。满族婚礼过程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礼仪。不过,新娘的服装是清一色的红色丝绸或棉质礼服。
▲满族已婚女子头饰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用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簪(又名大扁方),贯于发簪之中,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上。
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便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汤姆逊幽默地说,也许人们会认为这长长的横簪是两个尖尖的羊角,是用来对付她们凶悍的丈夫的。
▲满族已婚女子头饰
满族的妇女历来就非常讲究头饰,除了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的实用簪,像这位妇女头饰上还用了装饰簪,它们都被戴在明显的位置上,更显得富贵华丽。
▲买头饰的满族妇女
从照片中满族妇女的穿着来看,应当是富贵人家的妇女,而贩卖头饰在当时的北京是个很赚钱的行当。
▲满族杨氏家族女眷
在汤姆逊的北京之行中,他和一位姓杨的中国富商成为好友,从而得以被邀请到他家里参观。这位姓杨的富商喜欢收集外国照相设备,自己还亲手实践摄影。汤姆逊被富商家中美丽的庭院所震撼,在假山前拍摄了这名满族女子的照片。
照片中女子的美丽和温顺与后面的石山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正像汤姆逊所说,这些女子整天身处深宅大院之中,对庭院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庭院里的满族和汉族女子
这是在杨方家的院子里拍摄的,三个女人一个面对镜头,一个背对,还有一个是侧对镜头。很明显这是摄影师想充分展示这三个女人的发式。汤姆逊说,坦白地讲,我自己都不能解释这复杂的发式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根据坐着的女子的小脚和发式看,她是汉族女子。
▲满族贵妇和女佣
这是北京杨方家的女子,身着华丽的绸缎服装在堆满假山的花园中。在赞赏她们的小脚的同时,汤姆逊还充分肯定了她们优雅的长袍:“颜色丰富,优雅,夏天明亮,冬天温暖,和天气很搭配。”
▲正在梳妆的满族女子
汤姆逊拍摄了满族女子梳妆的详细过程,通常需要仆人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很多人使用假发髻和假发,但不用染发剂”。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情和平和。照片中不论是温情的女主人,还是笃厚的侍女或者无邪的孩童,都带给我们一种阳光的温暖,让我们暂时忘掉了当时正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和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及孙辈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大小是一种社会声望的标志,家族的合影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种合影也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社会认同。从照片上看,这位略带微笑地妇女对生活还是满足的。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
从不同眼神或许能看出两人不同的社会地位。汤姆逊观察到,直视镜头的婆婆在家庭大事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而站立的儿媳不仅要侍奉好丈夫,还要看婆婆的眼色行事。如果婆婆是个狠心的女人,那年轻媳妇第一年的新婚生活就会像奴隶一样。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
这是满族妇女和儿媳的全身照。就像她们的半身照一样,婆婆显得很严肃,但在和孙子们的照片里,她则是微笑的。在所有三张照片里,媳妇的眼睛都是看一侧的,这说明了她在婆婆面前的地位。这张照片里,汤姆逊似乎还试图向人们展示满足妇女的天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