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树街端午专题|白杰|端午,为什么而过?

 槐树街183号 2020-09-24

端午,为什么而过?

作者:白杰

编辑:老板娘  排版:兮兮

端午节是我国别名最多的节日,20多个别名中,“诗人节”、“屈原日”的叫法把一个节日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端午节本是屈原家乡两湖楚地的一个习俗,如今演变成全球华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都在过的盛大节日。甚至,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神舟十号”飞船里,三名航天员从太空向祖国发出端午的祝福,首次在太空轨道舱里品尝了科研人员特为他们细心研发的扁平状豆沙香粽。这样备受人类瞩目的历史创举都要和端午建立起联系,即使遥及苍穹,也要按老祖宗的规矩,过节、吃粽子。可见,延续2500多年的一个节日有着多么深远的超越时空的影响力!我们究竟为什么而过呢?

过端午有两层含义:适合时令的习俗和精神的传承。表层形式和实质内容都有强大的魅力。节日的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要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

中国是个农耕大国,农事活动按阴历进行。端午在芒种与夏至之间,时值南方楚地从仲夏向盛夏过度的炎热季节。蛇虫活跃,蚊蝇纷扰。驱赶五毒、降福吉祥是人们的祈愿。于是,就地取材,挂艾枝,悬菖蒲,佩香囊,洒雄黄。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俗称“卫生节”。自屈原投江一跃,汨罗江里泛起层层涟漪,形成的同心圆超越地域和民族,不断向外扩散波及,中国哲学里“天下”的理念就在这平凡的习俗里有了比避邪驱瘟更深刻的含义。

战国后期,“七雄”中的秦、楚势均力敌,谁与齐国结盟谁取胜。历史背景下,23岁的屈原凭借政治理想和聪明才智取得楚王信任,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对内实施改革,对外连齐抗秦。改革触及了一些人利益,加上秦的离间,楚王听信谣言,屈原遭到排挤与诬陷,最终被流放。

当他听到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都城时,顿觉“美政”的理想彻底破灭,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流放地汨罗江边,身缠香草,怀石投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他投江前的爱国形象,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屈原是第一个为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而舍身取义的知识分子,是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爱国忧民群体的代表。他为后世立起一个道德标杆:人活着要有尊严,要追慕崇高的价值标准。

如果没有与理想匹配的生存条件,生命就没有意义。把“生命的原则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说的“信仰”!作为政治家,屈原为楚王献计献策;作为诗人,他在楚地边走边唱,唱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为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诗句至今流传。没有一个国家因为一个诗人的死,而变成全民族的节日;没有一个民族因为一个人的死,而把打捞他尸体的行为变成民间的风俗。他伟大的爱国形象,也随着端午节传向世界各地。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一位便是屈原。人们敬仰他的人品、追慕他的文采、纪念他的大义、赞美他“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和意志。这是人类共同推崇的道德标准,也是端午节内在的魅力!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在此基础上,附加了他们民族崇尚的价值观,和我们一块过起了形式相同而内容各异的端午节。

在厚今薄古的上个世纪,人们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过节被扣上“封建迷信”“剥削阶级生活方式”的政治大帽子。当今的执政者,高瞻远瞩,2008年,假日办将端午节正式列入了国家法定节日;2009年 ,由四地组成的端午节申遗项目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隆重地过端午,从中感受先贤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知道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精神从何而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和理解。通过融化在习俗里活泼生动的过节形式、对先贤的尊崇纪念,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情感。个人习惯的养成来自于父母家庭的传承;民族集体意识的养成则靠风俗习惯的流传。千秋万代的薪火相承,贴上了中国人专属的标签——无论身在何处,即便是太空,都过着中国式的生活方式,都有着一颗与这片土地深深相依的中国心!

新丝缠角粽,蒲酒话升平。节日里的精神传承是我们的血脉灵魂。我们的节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槐树街旧作:

槐树街征文|白杰|行走江湖我心依旧

槐树街摄影|刘小康|悠然见南山

槐树街散文|雨柔|夏已琳琅,果缤纷

作者简介

白杰:女,50岁,满族。辽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幼师专业教师。 作协会员。作品偶发于报刊。

槐树街183号    |    原创“客栈文化”

一个以客栈为主要出没场所的自媒体

自由与梦想:一起笑傲江湖

聚集江湖人士  听最精彩的故事 

欢迎成为客栈人

图片|网络

稿费联系微信号:137874933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