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独一无二的美感力作 输12 作者:小小贝 编辑:老板娘 排版:兮兮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推出了她的散文集《流言》。《流言》的封面由张爱玲亲自设计,在封面上,一个身着宽大清装的女子,侧着头,也带着点“突兀”便出现在世人眼里。这意味着,张爱玲亲自走向前台,走向读者,用原始的姿态接近生活,也让我们可以藉此接近张爱玲。 张爱玲虽出身望族,但她的童年并非幸福。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给她造成的心灵创伤深深地烙印在文字里。在《流言》里,张爱玲一直把握散文的创作方向,写出读者欣赏的散文。她深知距离在散文中有引出美感的作用,所以,在她回忆自己青少年遭遇时,有意回避自身经历对读者内心产生的同情和悲悯,一心使散文回归纯文学本身,回归生活现实。 在《烬余录》中,张爱玲叙写的是她在战争中感受到的生活和感受,但也选择了有意的创伤回避。不可否认,战争给人带来了肉体的牺牲,精神的扭曲;然而,张爱玲将痛苦淡化了,让战争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她写很多学生面对战争的表现态度:“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在写到战争一停,会想:“看见青天上的飞机不会再炸在自己头上。”这些语言描写未有一丝一毫的凄苦,反而添了几分文笔的调皮和氛围的和谐,使读者阅读得以享受文字的本身美。 她笔下的痛苦恰如鲁迅曾说过的“痛定思痛”,意味着用主观想法与痛苦拉开“心理距离”。所谓的“心灵距离”不是以“痛者”的身份去审视现实,而是以“痛者过去式”的形象去反思曾经之苦,即把“痛苦”带到审美空间的对面去供自己思考。《烬余录》的末尾,张爱玲写道:“我们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不难看出,张爱玲主动拉开“心灵距离”去站在生命思考的对立面。在她眼里,仿佛已经把文字和现实产生了时空距离,去追求真实的文学本身,去体验生活的现实美感。 生活的距离之美,张爱玲在《私语》中这样描述:“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她开始对于前途、命运有了自己的担心,对于自身经历,产生了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对于曾经憧憬的理想国,她认为即使“看得见的话,也享受不到了。”这是她散文里透露出一种真实的悲观,正如上世纪30、40年代的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的颠沛流离,见惯了的生离死别,在现实社会环境下,人很难看到希望,从而有了灵魂的悲哀与无奈。 张爱玲用生活距离之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对于拥挤嘈杂的公寓生活是十分满足的。别人喜欢“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而张爱玲却只对“市声”(即市井生活)情有独钟,她可以到菜市场去看看:新绿的豌豆,热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在她眼里,闹市烦躁的公寓是一个“心灵距离”的居所,她在这里习惯于柴米油盐的生活,不轻易前进一步,也不随意后退一步,只把自己的每一步走的有声有色。 张爱玲的《流言》里除“距离美”,也有纯粹文字美。她善于借鉴电影的技术手段,把不同时间地点的人、事、物、景像镜头一样串联起来,意境交错,转换自然,有着很强的画面层次感。书里采用散文的分写、散写、杂写等手法,被她运用联想和议论,写出了看似杂乱无章,加以推敲却又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比如《更衣记》一文,回顾了自满清以来三百年间服装的变化和特点,显示出一个具有了自我意识的现代人对于服装变迁史的透视,结尾突然宕开一笔,对“一撒手”发了感慨。还有《爱》里,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阐释了耐人寻味的爱的故事,结尾轻轻的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仅仅一句话把无声的文字写活了,让人实实在在感受了她对于文字语言的运用之深,以及文章的可读之美。 张爱玲在《流言》中,致力于构建一个女性世界的灯红酒绿和平淡生活的画面。她以女作家的微观视角看待世界,真实写照了战乱生存中一个都市的生活,赋予人们切实的生命感,无意间记录了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段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 房子可以毁掉, 钱转眼可以成废纸, 人可以死, 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张爱玲《流言》 作者简介 ![]() 小小贝,本名赵琳,95后在校大学生,中国作协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有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诗词月刊》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并入选等十余种诗词年选和专著书籍;散文随笔常见于《四川散文》《在场微散文》《劳动时报》《兰州日报》等自媒体及刊物。 槐树街183号 | 原创“客栈文化” 一个以客栈为主要出没场所的自媒体 自由与梦想:一起笑傲江湖 聚集江湖人士 听最精彩的故事 欢迎成为客栈人 图片|网络 稿费联系微信号:13787493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