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蒙养正之幸福 | 黄石头

 竞石频道 2020-09-24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二

《童蒙养正之幸福

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成功观?

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成功观?

赚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还是追求人生的幸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一)

就像,

最初,我们要喝水。

这时候,突然发现我们没有杯子;

所以,我们要去买杯子。

要买杯子了,却又发现我们要钱了;

所以,我们开始去赚钱。

赚钱,赚呀、赚呀……

后来,我们大部分人都迷失了,永远走在赚钱的路上了。

本来,最初仅仅是要喝水。

赚钱是为了买杯子,买杯子是为了喝水。

但到最后,我们很多人才发现,我们已经忘了自己最初的初心是想要喝水,为了赚钱我们往往很多人很长时间都忘了再去喝水。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

到了五十、六十岁,猛一回头,才发现,我们忘了初心,忘了人生本来应该追求的幸福。

(二)

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幸福观?

当下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却离幸福越来越远了。

我们这时候,才发现,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功夫。

幸福,是一种修养。

其实,

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地方,

只有幸福的人

幸福,

是一种慢功夫。

(三)

人生,

何必太急于成功?

清朝时陈确在《答沈朗思书》中说:

“夫以程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必可以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

是呀,人生何必太急于成功?

人生,何必太急于必须要一个什么样成就的重要标志?

凭着程颢 、 程颐、朱熹的贤能,就算不注释、宣扬《大学》,而仅凭他们遵从孔孟之道的修身功夫,必然也可以承前启后,成为一代大儒无疑呀!

(四)

什么是我们的正道?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中,去倡导

“幼年养性、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幼年和童年。

“幼年养性”,讲的是我们要从孩子出生开始,甚至从更早的备孕、胎教开始,就要滋养孩子为人处世应有的本性。

也就是让每个孩子不同的“气质之性”都要向“人性本善”的——“本然之性”(也称“天然之性”)靠拢。

“三岁看大”讲的就是这个关键时期。

意思是三岁前的幼年性格会决定孩子们的成年人生。

也就是那句——“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人生。

(五)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

《易经·序卦传》: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蒙”指的也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

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

“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童年养正”,强调的是孩子在童年就是习惯养成期,要从孩子童年就开始给予启蒙,培育孩子们直正、不歪不斜的品德。

“七岁看老”讲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七岁前都会确定自己朦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一旦确定了,这个孩子一生到老的走向都基本注定了。


(六)

具体应该怎么样给孩子们“童蒙养正”呢?

有没有什么更简单的办法呢?

《围炉夜话》里说:

“百善孝为先。

《增广贤文》里说: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也讲:

“于此有人焉,

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

孔夫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就家庭教育来说,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正确的伦常观,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童蒙养正”的正道。

(七)

“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养的是心性,养的是正道;养的是内涵,要的是涵养;这样的教育是由心的,让孩子由内至外的感受到、领悟到,乃至做到的。

这是一种“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找”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教育,不应该是说教,不是要给确切的标准,而应该是给孩子以温养,帮助孩子们养心、养性、养正。

帮助孩子们从小埋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身种子。

《礼记·大学》里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八)

同时,也要特别提醒为人父母者,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是身教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你想把孩子真正教育好,那我们做父母自己的修身、修心是首要条件。

孩子的感受是极其敏锐的,如果做父母的“说一套、做一套”,那孩子也必然会学到你们的“说一套、做一套”。

我们当下很多父母说现在的孩子难教的核心,其实本质上就是当下的很多父母没有做好。

这不就正是孟子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呀?!

(九)

至于,现在很多赚到钱的父母,可能在过去的几十年并不是靠着正道赚的钱,现在一定要尽快回到正道中来,因为社会大变革时代,或许确实有一些非正道的机会,甚至非正道机会更多,但事实上,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必然是短期的,更长周期、更长时期看,能量守恒定律依然是真理。

难道你喜欢长期和非正道的人打交道?

难道你希望你的儿女走你以前走过的提心吊胆之路?

宇宙间,最大的规律,是因果。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并非宗教独有的观点。

孔子在《易经》里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十)

我们前面讲了“幼年养性”的重要性,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思维来解读“幼年养性”就是爱的教育,爱人、爱己、爱天地万物。

“童蒙养正”用现代人的思路来理解要则是正确三观的建立,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帮助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伴随孩子一生幸福的最核心能力,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慧中“童蒙养正”的最重要价值。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原来还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慧中的深邃内涵:

0-3岁,三岁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爱的教育,这就是“幼年养性”

3-7岁,三至七岁,这时候的孩子开始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具有极强的学习和效仿能力,这个时候是孩子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建立的观念正确与否都会进入孩子的深层意识——潜意识,它会对孩子的一生所有思维、行事处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童蒙养正”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19)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二落笔于此,之二十三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