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角度学《论语》(二) | 黄竞石

 竞石频道 2020-09-24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系列之九

《换个角度学<论语>

之“孝悌”

(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这句话又怎么理解?

大部分人把这段话译为: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我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孔子说的是,“入则孝、出则悌”,哪里有什么顺从师长?而且,作为老师对弟子在讲课说教时,孔子老人家会说,“你要顺从我这个老师吗?”这样解释的人,真是睁眼说瞎话!

(二)

个人以为,“入则孝,出则悌”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呀,如果你们在父母跟前呢,就好好好用心的孝顺父母;一旦出门在外呢,就要友爱兄弟。”

悌——当然是友爱兄弟呀!怎么成了顺从师长?那这兄弟这一层,又该怎么理解呢?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兄弟(朋友)”这句俗语对这句话的理解可比一些假道学的所谓大儒强太多了。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耕文明时代,在古时候的大部分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为国家耕种,如果要出门谋发展的话,对于首次出门在外,真正能够用心帮你,能够真正依靠的,只有比你先出门的亲朋兄弟,才会给你第一个安身落脚之所。

而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我们已经没有了兄弟,那怎么办?那就要打破血缘兄弟的概念,结交更多的兄弟、朋友呀!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

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众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子夏安慰他说,如果做到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三)

“谨而信”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寡言少语”这个解释到位吗?

好像也不怎么到位吧?!

言行要谨慎,这是对的,哪里说了寡言少语?虽然“言多必失”,那也是说多了不谨慎的话,才造成的呀!出门在外,是多说话的人更快得到别人的认识,还是沉默寡言的人?

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这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延伸解读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人性中总有一个内在的声音让我们说假话、走捷径,但一定不能这样”,我们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君子不欺暗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句假话,要用后面的一百句假话来圆谎”……

所以,作为好老师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们的是,“一定要克服说假话、走捷径的偷懒心态,一定要踏踏实实的以诚信之心做人做事,最终,一定会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笑到最后。”

“试想一下,谁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是‘谨而信’的人?”

“一旦你发现你朋友说假话骗你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办?”

(四)

“泛爱众而亲仁”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个解释呢?

朱熹集注也是这么说的:“亲,近也;仁,谓仁者。”

其实“泛爱众”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修心?那是因为我们的本心、本性总有一种惯性让我们去走捷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人的天性,是以本能总是习惯性的让我们亲近跟个性、志趣相投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出门在外,要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是完善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超越自我个性上的局限。

所以,才要“泛爱众”,不要总是结交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小圈子,更不要“朋党”。试想一下,在一个单位中,不管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你喜欢那种总喜欢“玩小圈子”不“泛爱众”的人吗?

“亲近仁德的人”,仅仅这样就够了吗?如果仅仅是这样,自己做不到仁德,那你就是在占仁德者的便宜。就像有些人总喜欢跟一些抢着买单的人做朋友,自己却从不买单,但其实这样的人终究会被众人所唾弃。

所以说,如果你是君子,仅仅是“亲近仁德的人”显然是不够的,自己的行为更要努力做到“近乎仁德”,越做到接近仁德极致的人,最终当然会获得非凡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刻薄的诸葛亮即便再聪明,也只能做军师;而仁德的刘备却可以征服众人心而成领袖。

所以呀,朱熹这个理学家呀,做封建王朝利益的代言人还有些成就,但内在的见识和圣人孔孟相比,那差的可不是一丁半点。

(五)

 “行有余力,则学文。”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或者有的这样解释,“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能轻轻松松做到上面的这些,还有余力的话”,这个解释,当然没有问题,后面一句“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和“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好像都是直译的牵强附会吧?

中国古代的教育分两类人,一类是识字的贵族教育体系,一类是只懂得做人做事道理,口口相传,并不学习文字的普通人。

是以,个人以为,如果在古时候,应该这么理解“只有能轻轻松松做到以上要求,并且还有很大余力的人,有这样基础和天赋的人,才有必要去学习贵族体系的文字教育。”

如果放到今天来理解,就是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成为普通人?还是成为贵族?”

“如果你想成为贵族,如果你立大志成为贵族,那就应该去学习贵族的思维模式和教育体系。”

在古时候的普通人不学识字,学文,就是贵族教育。

到了今天,只是学习文字和学习知识,当然不算是贵族教育。

(六)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如果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孔子非常强调个人的修身、修心,要想成为出色的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要与自己的惯性思维做斗争,必须管理好自我的情绪缺陷。

生于1888-1955年的美国卡耐基曾经推出过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

成功=85%的人际关系+15%的专业技术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是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戴尔·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

卡耐基告诉我们,成功是由85%的与人处事能力+15%的专业技能。用这个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我们国家为什么教出那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们——考试时分数高,感觉学得很好,但一进入社会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七)

有着“情商之父”称谓的丹尼尔·戈尔曼也有相似观点。

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今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它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

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亦使得情绪智商(EQ)一词变成时下流行的名词。高曼在其书中论述的都是 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力”,其用意就是要人们的注意力从IQ转移到EQ上来。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

接着戈尔曼又在《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使用清新易懂的大众媒体笔调,一扫学究们堆砌在“情商”上吓唬人的阴霾,向大人和父母们娓娓讲述着小孩和大人如何学习和利用“情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而且,它颠覆了长期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人生成功"唯智商论"。


(八)

出门在外,方知待客之道的重要性。

自从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养近百年后,中国体制教育下的学生越来越重视智商,也就是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情商的培养和管理却非常不擅长。

欧美很多大学的研究数据都表明,与欧美学生相比,亚洲的学生学习普遍能考高分,但是待人接物往往不敢恭维。

其实,在中国儒家的《论语》、《大学》等诸多典籍中,均有大量的修身、修心和情绪管理的内容,比如《大学》中著名而难解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一句,就是非常重要的修身、修心和修炼情绪管理的内容。

我们前面的文章谈过,西方社会是教堂+学校,教堂负责无形的精神、灵魂层面的教育,学校是知识的传播教育。

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近百年来,只拷贝了西方学校的知识教育体系,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却又远离了中华民族的祠堂教育,也远离了儒释道的修身、修心教育。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学文。

(黄竞石.记录学习..2020.2.28)

※特别说明:

这是黄竞石2020年全新开篇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系列”的第九篇学习、练习之作。

上面的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练习之作,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上面的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练习之作,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