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心实腹方可身心合一

 恒宝笑傲青弋 2020-09-24

   “虚心实腹”出自《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章是老子智慧的生活应用!

“虚心”有二义:一为虚无,二为宁静。虚无是指淡泊名利的那种旷达的思想境界。宁静是指在一定时限内排除杂念,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让大脑皮层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

一、从我们颐养身心角度要做到“虚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平时要加强自我修养,涵养道德,逐渐达到宁静、旷达的思想境界。这是实现“虚心”的思想基础。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人会持续出现一种平和、恬适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习练健身气功,容易使人快速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

 2,在练功的过程中,要摒除杂念,让全身上下内外都处于松静的状态。摒除杂念不能急躁、勉强,应该用三调的方式,来轻轻收回离散之心。随着功法动作的熟练,可以达到形意结合,逐渐排除杂念,并将注意力引导到机体内部来。收心敛神,要用“正念”来统摄宁静的心态。“虚心”要求虚无、宁静,但这并非睡意昏沉,“虚心”应该是在虚无、宁静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一点“清醒”。从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正念”就是降至最低或接近最低阀限的自我意识。潜在地保持这种微弱的自我意识,能够明确练功时的心理定向,让心理活动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进行,不分心,不离心,不松懈,不昏沉。我们练功时保持柔缓的慢节律呼吸,动作舒缓圆活使之与宁静的心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要让这几方面配合得和谐协调,便成为太极拳心气下沉的最大要求。也只要这样才能激发体内气血匀速,促进内气流向全身气脉。

二、“实腹”是我们养身强骨的本质

1,要练就“实腹”,练功打拳时要似有意似无意地意守丹田部位,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中的调心内容可概括为“意守”二字,即意念归一,是非强制性的注意力集中。从人的角度实腹就是通过气沉丹田,有节律地配合呼吸,达到养心强身的目的。

 2,以各种功法拳法的特点让各种练功手段很好的发挥实腹的作用,“意守丹田”,“凝视气穴”,“内视反观”等手段都是来激发丹田气机的。比如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肌收缩产生的振动波、谐振波和内压力,不断对腹脐部位进行激惹,来配合舒缓圆活以腹脐为中心的升降开合动作。当我们的意念随膈肌下降、腹肌舒张,就体会从喉部、胸部直至腹部逐步放松和充实的感觉。不可用意过重,这样,不仅深呼吸时腹肌收缩产生的内压力,对腹脐部位起了激惹作用,更重要的是呼气所产生的振动波和谐振波,能激荡脏腑,激发内气,打通气脉,从而使腹脐精气充实。太极拳的身法动作能直接对丹田、命门、会阴等重要部位进行激惹,起到调动内气、促进腹脐气满的作用。

  老子告诫我们要“虚心、弱志”,把自己的妄心去掉,关注事物的本质,做到“实腹、强骨”,这样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不要被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概念”牵着走,才能获得心里的宁静,收获幸福。只有达到这样状态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安定,才可能达到“无不治”的状态。而就我们人而言,练就虚心实腹方可身心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