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电影 | 《放牛班的春天》:渗透灵魂的歌声

 西少聊影视 2020-09-24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是真正的好老师永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马修老师用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和音乐,改变了一群孩子的世界和未来。

永远记得那些飘扬的纸飞机和孩子们的歌声,还有马修老师的话:世事不要说死,总有些事情值得去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再刷的好电影。

就拿西少来说,《放牛班的春天》刷三遍了。其实这一次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马修,也不是莫翰奇,而是蒙丹。

一直以来,我都对蒙丹这个孩子的存在意义感到奇怪,第一第二次看的时候,留给我的影响大概就是反面教材的坏孩子吧?甚至第一遍我没看仔细,直到最后还以为是蒙丹偷了院长的钱。

直到第二遍,我知道了院长的钱不是他偷的,才在第三遍看的时候重新审视了这个人。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复杂,是因为它多面立体且真实。没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打骂和体罚只会让他们的肉体屈服。马修老师选择用音乐去感化这群顽劣的孩子们,而不是放弃他们,自生自灭。

音乐是能够感染人的,你看独唱时的莫杭治,你看充当乐谱架的郭邦;你看在办公室玩纸飞机的校长;你看弹钢琴的代数老师;你看那群孩子唱歌时陶醉又虔诚的神情……你会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吟唱,吟唱鲜活的春天,吟唱晶莹的梦想,吟唱光辉的生命。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当年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影片剧本灵感自1945年的音乐片《关夜莺的笼子》,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7、8岁时看过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贝汉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档。

该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使他在该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

老规矩,公众号内发送片名【放牛班的春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