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课文看风情】谒钱钟书故居

 左语右文 2020-09-24

 该是在05年的冬天,第一次去无锡办事。返回时,在火车站买好车票,大学同学吴兄说发车时间尚早,钱钟书故居就在附近,是否去转下?我心里一下子愉悦起来,事情没有办成,能去他故居看看,也是一种收获!

   合肥读书时,曾读过他的《围城》,小说中赵辛楣称方鸿渐为“同情兄”(因为他俩都爱着唐晓芙,唐晓芙却不爱他俩),这样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后来街上热卖《管锥篇》,身为中文系学生,多次在书店仰望、敬畏。等到高中教他的文章《读〈伊索寓言〉》,那只蝙蝠在鸟中说自己是兽,在兽群中讲自己是鸟,一个狂妄而轻视他人的家伙。先生的冷峻和洞察力,让我佩服。我却不知道他是无锡人。

   那次去故居时,展厅在布置中,走马观花看了一眼,买了册《一代才子钱钟书》,书钱还是热情的同学抢付的。生活的忙碌,时间的流逝,都渐渐淡忘了。2013年夏天,当机缘再一次到来时,我心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再去钱钟书故居,认真的瞻仰他的风采,回望他的生平。

   学前街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当看到无锡师范专科学校时,心也就开始抑制不住的澎湃起来,钱钟书故居就在她斜对面的小巷里。大街是热闹而喧嚣的,巷弄显得宁静而质朴。故居总是躲避着繁华与张扬,静静地在那里等候着亲近她的人。

说是故居,其是系钱氏祖屋。钱钟书祖父钱福炯1923年筹建,其叔父钱孙卿1926年续建,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鲁迅先生的童年快乐一直在百草园,有着人形何首乌、美女蛇等故事。当房屋建成之时,钱钟书已经13岁,在外地读书了。那里面并没有他童年时代的多少故事,和难忘的回忆。

故居是钱氏家族的产业,因为钱钟书做学问的名声和社会影响,才挂着他的名讳,让晚辈后学可以凭吊瞻仰的去处。钱钟书故居是被高楼包围着的,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能有着他的存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若不是他在世人心中的崇高位置,故居也被拆除或拆迁性保护了。

门前宽仗许的马路,一侧停满了小车,拥挤着路面。钱钟书故居是两进的平房。大门两边的一副石刻是钱基博撰写的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则是指吴越王钱镠当年的功绩,一副对联写出钱氏祖先的文采武略,先人的文治武功足以让家族自豪。

进门是钱钟书先生的半身塑像,和蔼可亲的老者笑眯眯地看着每位前来的人。我在门边左侧的登记簿上,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先生,我来了,你是名家巨擘,我则一普通语文老师。仰慕着你的学问与为人,走到你的曾经在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绕过照壁,后面是一小小的院落,青砖地面,左侧是一株桂花树,右侧一株广玉兰,与房屋齐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滴水观音和水竹是盆栽的,在墙角安静的增添一片生机。

第一进两边分别是展厅,先生的照片和文字介绍。人一走进展厅,伴随着解说也就响起,生平和创作,在耳畔回响。北上读书,留洋求学,图片和文字相得益彰。可这一切,都是在以往都熟知的。我来到故居,只是想着在这样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假山古树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激励着先生成长为举世皆知的文化名人。

走进客厅,仰望匾额,“绳武堂” 是祖父钱福烔题名的,典出于《诗经·大雅·下武》篇的“绳其祖武”句,其意为遵循祖上的足迹走,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先生,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看着“绳武堂”三个字,内心涌动的,该是那份祖上的荣耀和后人的精神坚守。

绳武堂里,八仙桌太师椅,以一种南方常见的固定姿势与格局摆放着,游人不能跨进去。桌椅们相视无语,似乎在展示着当年钱基博回家,在空闲时教授子侄们读书的场景。走到后面,几张藤椅“7”字形靠墙摆放着,围着一张古朴的桌子。我挑了最远的椅子坐着,拍了一张照片,算是留念。

(图中席地而坐的小孩,是当年勤学的钱钟书)

转去隔壁看展厅,都是先生的成就,身为人师的我,梦想“教高中语文,做自己文章”,偶尔的写几篇散文,杜撰些教学论文,然后偷偷地自娱自乐一番,恍恍乎一度飘摇起来。站在先生面前的时候,想着他推辞采访的调侃“鸡蛋好吃就行,何必去认识那只母鸡呢”。先生淡看了名利,才有今天社会地位。我等常人,唯有低头教书,认真做人,才是正道。

出门再回首,看到“绳武堂”里一悬挂的通告,是祝贺杨绛先生102岁寿辰的文字。抬头看到那广玉兰和桂花树时,突然想起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不正如它们,以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共同承担雷霆风暴,共同享受阳光雨露?

看着青翠的树,置身故居里,那夏日的阳光也变得和蔼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