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老师谈作文之升格】 观点明确,分析到位

 左语右文 2020-09-24

 “只有这个办法能让他走出家门了”漫画作文分析

安徽  江红波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年黄山市高三一模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导引】

   漫画作文,必须要读懂画面的内容,然后深入思考涉及对象,从而进行构思立意,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图中应该是一对家长外出旅行,男的手里的拿着一根鱼竿,前面悬挂着一电子设备,孩子在电子设备的吸引下,兴高采烈地走在前面。在漫画中,不难看出电子设备对儿童的影响,及其家长迫于无奈,而采取的对策。

   在立意上,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若正面思考,好习惯方能成就大未来;若反面的构思,则是不可玩物尚志。从父母角度看,走进自然,更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懂得引导教育孩子。我们也可以从拒绝溺爱角度出发,不能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什么,只看眼前利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根源,不能治标不治本等等。还可以从社会角度出发,利用他人的弱点和嗜好,“智勇多困于所溺”,来考虑成就自己。

【病文呈现】

                       引文化之鱼,焉用物质之饵(标题拟写,没有很好扣住材料来,读来费解)

尹广闻

“暮春之初,初服即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皙最美好的向往,也曾是无数中国人曾经最美的向往,但是如今就连活泼天真、喜好玩耍的孩子,也蛰伏于家中手机电脑旁,唯有将电子产品“钓于岸上”,才能自愿地出门从父母而游。(引用古文入题增加文章的内涵,但是引用有瑕疵,且首段的扣题不明显,只是简单的概括漫画内容。)

   诚然,虽然这具有满径的讽刺与戏剧效果,但也是事实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德国《明镜》周刊就曾发文,题为“智能手机是中国人的‘小宇宙’”,据统计有八亿多中国人有智能手机,每人甚至平均有两部。何等惊人的数量,莫说孩童,就能成人也沉溺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微信圈中,无法自拔。看着别推荐的鸡汤文章与炫彩图片,自己却不肯走出家门看看真正美丽的世界!(例举智能手机的现状,国人中孩子和成人都沉溺其中,却是令人堪忧,缺少足够的论证来分析,说理性不强。)

   那么,以手机等电子产品换取利益为物质刺激,引导人们进行有益文化活动可行吗?无图有偶,与漫画中父母相类似的。南京商务大学文史系教授 曾实行“手机换分数”措施。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自愿交上手机,如是者可以累积分数,加于期末成绩上,有了分数刺激,同学们开始自然积极上交手机,可久而久之,同学文史素养仍未得到很大提高,何哉?虽上交手机,仍恋手机之趣,虽听授课程却恶课程之无聊,心不在焉,横出佳绩?(大学里“手机换分数”事例新颖,读来引人入胜,但是说理分析上,可以再贴近材料来思考。)

   由此观之,用物质刺激人们进行文化精神活动难以为继。然而与漫画中父母相反的,是著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父子家人。每档节目开始时,节目组必收起参与者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孩子起初不情愿。当后来在父亲的呵护关爱下,伙伴们的亲密友谊中,在自然的玩耍中,体会到世界真正的美好,此后在每次上交手机时,孩子们踊跃参加,离出手机电脑中虚化的世界,奔向外面真正美丽的世界。(选用孩子在面对手机没收的不同情绪,前后的对比有说服力,具体表现较好,论证上应该更加深刻才行。)

   著名文学家余秋雨曾经在《开讲啦》节目上,发表题为“寻求真正的生活,跳出圈内的世界”之文,这对我们无不有深刻的启发。跳出现代科技带来的虚拟圈子,去体会古典文化中感性与理性的哲理与美好;去体会自然的生机勃勃与无穷奥秘,去参与社会实践,体会人间的曲折变换与温暖……这些先进的文化实践活动,才是助于人们重构精神家园的正确途径啊!

   文化之鱼,焉能用物质之饵引之?当以道德清水育之,文化之料育之,实践之行长之。此鱼方可为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会当水击三千里。(结尾紧扣主题来呼应,但是在语意的衔接上,必须做到前后紧凑,方能实现一气呵成论证主题。)

【得失点评】

     拟题采取反问句式挺好,但是细细品读,没有切合漫画材料来,“文化”与“物质”两者关系没有表达清楚,读之吃力而迷茫,给人有偏题之感。在事例的选用上,德国《明报》的消息、南京某大学的“手机换分数”、“《爸爸去哪儿了》没收手机”等,正反结合的事例都很新颖,但是对材料主要进行引用,而没有进行很好的论证,在扣题阐述上显得不足,影响议论文的说理力度。在论据和结论的前后衔接上,不够紧密,显得有些突兀,从而对主题升华、首尾照应方面,缺少足够的表现力。(此文45分,属于二类文)

【升格指导】

一、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首先,是标题上要重新拟写,要给读者清晰的扣题感。首段,引用了曾皙的话和对漫画材料的简单概括,并没有明确全文的中心。做为议论文,在开头紧扣材料提出正确观点,通过言简意赅的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带给阅卷老师鲜明深刻的好印象,激发阅读全文的兴趣。

二、引论结合,紧扣主题。

大段的材料故事,在引用上要做到精炼压缩,说清事件梗概即可,要侧重于论证和分析。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论述观点。在写作中,借助论证来分析,紧扣主题分析阐述,方可起到说理的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三、语言生动,条理清晰。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此文标题,已经精雕细刻,但是在首段入题上,及其文章主体的文字叙述中,要尽量的精炼而生动,既做到用词生动,更是做到叙述条理分明,更能激起读者共鸣。

【升格佳作】

     巧用文化之“鱼”,抵制网络之饵

    歙县中学高二文(4)班   尹广闻

“暮春者,春服即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皙的美好向往,也是无数中国人的理想。如今,连生性好玩的孩子,都蛰伏于手机电脑旁。家人迫于无奈,而将电子产品“钓”于眼前,才愿“追逐”上路。要避免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要巧用文化精神之“鱼”,来抵制网络之诱惑,去促进一代人健康成长。

德国《明镜》周刊曾刊发题为《智能手机是中国人的“小宇宙”》一文,言之凿凿地指出,有八亿多中国人有智能手机,每人甚至平均有两部,很多成人沉溺于网络微信朋友圈中,无法自拔。言传身教,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情怀。在很多知识分子家庭,父辈有闲都是看书读报,言传身教的结果,子女喜欢读书。“有其父,必有其子”,子女的表现,更多时候是社会的影子,家长摆正了位置,子女自然耳濡目染。

南京商务大学文史系教授曾实行“手机换分数”措施,上课前同学们只要自愿交上手机,就可累积考评分,加于期末成绩。有分数刺激,同学们自然积极上交手机,可文史素养仍未得到很大提高,何哉?虽上交手机,仍恋手机之趣,只是为着期末的分数,而“人在曹营心在汉”,怎出佳绩?引导进行有益文化教育,但是不能一厢情愿。“手机换分数”这样的方式,该是治标而未治本,问题自然为彻底解决。

   《爸爸去哪儿》拍摄伊始,节目组要求收起参与者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孩子起初不情愿。后来在父亲们的激励和呵护下,在与伙伴们亲密友谊中,体会到生活世间的美好。转场拍摄时,孩子们踊跃交上手机,离开虚拟的世界,奔向鲜活热闹充满情调的村庄。有着精神上的充实,自然忘却了物质,这样的方式,不是令人思考吗?

    余秋雨在《开讲啦》节目上,发表题为《寻求真正的生活,跳出圈内的世界》,这对我们无不有深刻的启发。跳出现代科技带来的虚拟圈子,去体会古典文化中感性与理性的哲理与美好;去体会自然的生机勃勃与无穷奥秘,去参与社会实践,体会人间的曲折变换与温暖……这些先进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才是真正助于人们重构精神家园的正确途径。

    当我们在面对年轻人沉湎网络,一味责备怪罪时,要懂得及时寻找适合他们的精神追求,给予真诚的关心、指导,相信能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出来,转向丰富的精神世界。巧用文化精神的美好,来抵制网络的诱惑,不亦乐乎?

【升格点评】

     标题清晰,直接点明材料主旨。首段引用曾皙的言论,引出作者的观点,给读者带来清晰的印象。在材料的选用上,进行精炼的概括,更侧重于论述分析,紧扣主题内容来阐述,容易激发读者反思。然后引用《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自愿上交手机的原因和余秋雨的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摒弃手机远离虚拟生活,必须要找到替代的方式,方可起到真正的效果。前后选用的事例,做到正反结合,论证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文末点题,首尾照应,引导读者去深思去展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