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风情】秋到长春坞

 左语右文 2020-09-24

秋到长春坞

作协安排去歙南偏远乡镇金川乡采风,宣传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接到通知时,我是一口答应的。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能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亲历的山村变化与发展,这是一份幸运。

走高速到三阳,平坦而舒缓。坐上大队伍的中巴上金川,盘旋蜿蜒,隐隐有着晕车的味儿。淅沥的秋雨飘下来,窗外都是山核桃树,采收季刚结束,成片的山核桃树林空荡荡的。那深绿带黄的叶子,细长而削瘦,是别离的憔悴。

在金川乡政府大院,想起我的2010届学生张真在这上班,周六也不知在不?微信里询问:在哪儿呢?很快那边发过来一个定位“长春坞村委会”。政府安排着一拨人去皂汰,一拨人去长春坞。既然学生在哪儿,也就去看看。既参观了村庄,又见到了学生。在小城教书,桃李天下不敢,学生毕业遍乡镇,还是可以有想法的。

十多年前,我曾经去过皂汰,还在福泉山脚住过一晚,而毕业近十年的学生至今没见过,在此工作应当去看看,何况有她带我去村里走走,更能有第一手资料可掌握。穿村而过的公路,不是很宽。路里路外,开着小小的店铺,窄窄的柏油路,曲曲折折,每一个山弯处,常有民居矗立在那里,就那么三五户人家,三层或四层的高楼,铝合金的大窗户。或在山脚下背靠高山,远眺前方;或在路外宽阔处凌空而起,俯视群山。

也就十几分钟时间,车在一爿小店门口停下来,雨却大了起来。大家聚在店门口的雨棚下,没伞的文友进了柜台去找老板买伞。转身出来时,很是开心:老板说不用买了,她那里有伞,拿去用就是,等下回头送还就行。只借不买,这样的生意,也只有山村的店老板才有的淳朴善意。

沿着店门前岔路下去,两米宽的水泥路,倾斜着直通村庄。路外是宽大的栏杆,透过核桃林,看到对面山峦上的民居,高低错落。老宅门楣上“振兴中华”四字,已经有些年份了,端端正正,质朴大方。路里是一堵砖墙,上面石磅绿栏杆上镶这一串圆,白底绿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种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拐过一个小弯,地势渐平缓,低矮的小屋边的是一块一丈见方的草坪,高低参差的杉木围着。里面是一本翻开的石刻大书“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背后的峭壁上是镶嵌着黄色的党徽镰刀斧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个红色的大字紧随着。我内心禁不住的澎湃,在这样是一个高山小村,有着这样的一份情怀,真是难得。

村子在山腰间,临溪而居。两边的房子,还是古朴的,多是清末民国的特色。进村时,正面白色墙壁上是飘扬的党旗下,红色的入党誓词直入双眸,墙角下的月季花正在绽放。一个村民站在门口,看着我们这些拿着手机不断拍照的异乡人。生活的环境的他们的,今天的快乐是我们的,同在一个小村庄里,陌生的眼光一交流,都是遇上了对的人。

路外一个石砌的洞,有一人多高,里面不是很大。我想着,这不就是故乡那土窑子,用来烧砖烧瓦的。陪同的乡干部说,这个是以前的猪栏,在大路上有异味,如今已经不再用来养猪了。走进去看,铺着干净平整的石头,没有任何的味道,在夏天里用来乘凉,肯定不错。在这个曾经的猪栏上,是一栋两层的老屋,下层砖砌的,上层是木板的,是常见的徽派特色,还有特定时代的毛主席语录。

时代的变迁,石板路被水泥路所替代。路外的一串红,还有月季,很是娇艳,点缀着小城的热闹。两边的民居,都是熟悉的传统徽派特色,墙壁上的标语,有着新时代的特色宣传标语,也有文革时代留下的印记,保存的非常好。那深红的颜色,粗大的字体,熟悉的年代感,更是温情脉脉。前行不远,看到潘氏支祠,心里愣了一下。突然想起2007届的学生潘清,是金川的。

祠堂前坐着几个闲聊的村民,我走过去问:你们这儿有个叫潘清的人吗?大概三十一二岁,二中毕业考取安理工的。一个村民很热心的站起来,说有啊,就在隔壁呢。他边手指着,边走:“就是下面那家的……”我跟着他走下祠堂前的平坦,他朝在家门口洗手的老人喊:“你家潘清的老师来了……”我仔细看,是熟悉的,当年他去过学校看儿子的,只是岁月的流逝,已经苍老。他很快认出我来:“江老师……”当年的学生,闯荡过北京上海,如今已经在合肥稳定下来,他盛情留饭,我有任务不能答应,就在门前合影留念,后来QQ发给潘清,算是一回家访。

一个壮实帅气的小伙过来,开口是北方口音,我问他村委会在哪儿,找张真。他说,我带你去吧。山村的村委会,因着生源的减少,多是在校园里,长春坞也是这样。他上了二楼就喊:张真,你看看我带谁过来了!多年没见的学生,容貌并无多大变化,见到班主任还是有点拘谨的。她说,做村里的扶贫专干,已经两年了。山区工作,让一颗青春的心稳定下来,委实不易。

她带我到村里转转,其实作为一个自然村,原本就小。我一路看下来,基本上已经看到很多村风景色,到她这里已经接近村尾。村小学门口,是一个稍大的平坦,一辆白色的奔驰车,停在高大的银杏树旁。那银杏树,是几棵并列的,站在树下有着高耸入云的感觉,这秋雨一下,银杏果已经落在地上,黄色的果肉,轻轻的一踩,里面的白色的果实就露出来了。

这白果,应该是村里人每年都能享受的一点幸福。树旁是一株苍虬的红豆杉,半棵都腐烂了,另一半的树顶上,还是翠绿的。在这村口,它俩的存在就是历史,就是村庄的见证。走近树下,凭栏一看,有水流的出口,在村里没有看到溪水,原本在路下面,悄悄的流淌着。

她说,今年的年景好,平均一户人家的山核桃收入都有三万元,她负责的联系登记的二十多户贫困户,那些收入少一点的,都有一二万元。这真是一个好的消息,脱贫攻坚是需要的大家的努力,和好的政策帮扶的。那满山的山核桃树,是村里人的希望。

绕了一圈之后,在村委会的墙壁上,看到小村的介绍,走出了多名重点大学生,还有两名博士。我想他们在每次返乡,都会带来新的信息和希望,在精神上鼓励着家人和乡亲,小小的高山村落,日子也就越明朗。

洁净的村庄,丰盈的收入,醒目的时代标语。我在秋天来到长春坞,看到村民的丰硕收获与生活环境。我来的,应该正是时候吧,相信以后再来时,长春坞会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