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古典音乐的三个维度

 书页无卷 2020-09-24

今天说的内容可以参照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的经典小书《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阿隆·科普兰(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是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他曾于1945年以作品《阿帕拉契之春》获得普利策音樂獎。晚年主要从事指挥工作,1990年去世之时,他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是美国民族风格的代表。他的这本小书,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个必读。

按照阿隆所说,欣赏古典音乐有三个维度。第一是感官维度,第二是表现维度,第三是纯音乐维度。感官维度很容易理解,即音乐的好听。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思考。你可以一遍听,一边干别的事,你甚至可以悄然睡去。但是古典音乐的魅力远远不只有好听而已,如果仅仅是因为好听,可以有其他声响和其他音乐。

即使在感官欣赏这个维度,我们也要对不同音乐家对声音的不同运用能有所敏感。最好的音乐绝不只是最好听的,如果那样的话,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可能就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了,而不是贝多芬。

音乐欣赏的第二维是表现力。

首先,所有的音乐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力,它们都在音符中表现着某种东西,某种意义。有些曲子,作曲家自己,或者后人,把一些曲子做了标题,比如德彪西的月光,贝多芬的月光,听起来好像月光飘洒在山湖之间。对于一般性的欣赏者,如果不能清楚的说一个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有什么意义,他们会非常不满足。甚至不清楚的表达都不满意。如果能听见具体的东西,如风暴骤起,火车鸣笛,葬礼哀乐,那就更好了,好像这样,作品才有更高的表现力。

就我个人来说,我倒不会要求有这些具体的东西,但能体会到非常具体的感情,比如对格里格的《霍尔堡组曲Holberg Suite》里面的《air》,我曾这样写道:

这首很短的曲子。可以想像成平平仄平四句话,有点像唐诗的韵律。就这么简单,却是最美的一段音乐。旋律优美,感人至深。

那三个“平”,大致是同一个调子,小提琴带动,大提琴修饰,调子是孤独得让人不能再孤独,忧伤得不能再忧伤。第一段“平”出来,已经让人难受至极,第二段又重复而来,好像要置人于死地。那调子又不是一次全到,而是一股一股地袭来,如海浪,如针刺,更如钟表的发条,非要把你的孤独与忧伤绷满为止。而在这时,那个“仄”突然美妙的出现。如果你信上帝,那就是圣父圣母显现的时刻。如果你和我一样只相信凡世,你可以想像那是长兄宽厚长姊温柔的双臂。在那一段曲子里,你可以把一切忧伤道尽。一切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第四段出来,又是那个“平”。我觉得格里格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但也许世间的一切,也不过如此。

但大多数时候,作曲家不同意别人给他们的音乐贴上标签。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甚至强调他的音乐就是一个东西,除了它自己的生命力别无他意。怎么理解这些呢?我想,人世间的事,包括音乐,有些很难用语言能表达清楚,有些可能就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音乐在词穷之处”,“对于巴赫,我们只能聆听,不能评说”,这些名人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柴可夫斯基较贝多芬来说,能被更多人“理解”。柴可夫斯基对勃拉姆斯的盛名非常不平,也有类似的原因。“我真不能明白,为什么勃拉姆斯这么有名”,柴可夫斯基曾愤愤不平的这样说。

但我们知道,贝多芬更伟大,勃拉姆斯也更复杂。他们的音乐每听一次,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一首曲子,每听一次都是一样的东西,那听了几次就了无新意,除非是极美极激情,如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再说巴赫。巴赫的音乐你很难说是极乐或极悲,但他就是音乐之父。你可以翻来覆去的听,每次还有不同的体验。而且不同的人基于他个人的经历,敏感度和修养,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一点,其实是我一直说的量子禅。一般的音乐,就只能表达量子的某相或某几相,但最高层次,如音乐圣父巴赫的作品,就是万相。再比如音乐圣子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绝不就是简单的世界大同。

所以音乐欣赏的第二个维度要说的就是:音乐有表现力,但你欣赏音乐不要要求表现力的单调简单化一。“道可道,非常道”。

第三个维度是纯音乐维度,就是音乐的技术部分了。首先是旋律,其次是节奏,之后是和声,音色,再往后,还有更复杂的东西。懂得越多,欣赏的越好。这方面,可以参照我的文章《科哲艺咖啡馆的古典音乐》。

有了这样的三维,就可以立体欣赏交响乐了。但其实,还有第四维,第五维,比如,精神层面,数学层面,但这些,被大多数人忽视了。就像这个世界,人们以为是三维,但实际上,按弦论物理学家的说法,是十维加上时间,这里就不扯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