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家长,最欣慰的就是,孩子的乖巧懂事。但是你知道吗?孩子的坏情绪,其实蕴含着孩子对父母说不出的深情。 前几天,有一位会员妈妈,因为困扰于孩子情绪的问题和老师进行了沟通。她说,“儿子午睡上幼儿园三周了,这段时间是孩子情绪最不稳定,自己最焦虑、最不安、最质疑自己的时候。”“一点儿小事就能让双方内心崩溃,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故事有点长,但却是所有家庭都会遇到的孩子的情绪问题。中秋节全家一起去游千岛湖,儿子午睡全程都不走路,一直让抱着;刚游完一个岛时,就哭闹着要回家;虽然已经很困了,但就是不睡觉,很缠人。傍晚,午睡提出想看超级飞侠,妈妈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结果他就急了,情绪开始爆发了。妈妈不想让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跟午睡说:“宝贝,要好好说话,好好商量。”但他开始哭闹,不予理会,后来在妈妈坚持“好好说话”的情况下,哭着跟妈妈说:“妈妈让我看行吗?妈妈让我看一集行吗?”妈妈说:“你现在好好说话,那就可以看,你想看哪个?”出乎意料的是,午睡并没有停止哭闹,反而越来越厉害,开始用手打人。妈妈一看,有些急了,说:“你刚才好好说话了,妈妈就同意看了。现在,你跟妈妈好好说,你想看什么动画片。”过了一会儿,妈妈情绪冷静下来,突然意识到,“儿子是想让自己说”,让妈妈替他说看什么动画片。然后,妈妈就问他,:“你是想看小猪佩奇和汪汪队吗?”话一出口,午睡的情绪更加失控了,大哭大闹,怎么都不行。奶奶过来转移注意力,午睡也不予理睬。(妈妈回想,可能是当时午睡想的是超级飞侠。而妈妈说的是小猪佩奇和汪汪队,从而引起了孩子更大的情绪)就这样持续了二三十分钟,午睡一直大声哭闹、用手打人也打自己。妈妈抱起他,安抚他,跟他说:“你发完脾气,哭完,冷静了,咱们再好好商量。”令人震撼的是,在妈妈第一次说完这句话后,午睡拉起了妈妈的手去捂他自己的嘴。就这样,捂了两次。 妈妈心疼地眼泪就要掉下来了说:“妈妈知道了,咱们看一集动画片好吗?是看小猪佩奇吗?”他哭喊着说:“想看超级飞侠。”妈妈拿出手机播放,随着超级飞侠的播放,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了。看完一集后,妈妈想和午睡谈谈刚才的情绪,问他:“刚才怎么了?你是生气、伤心还是着急?”然后妈妈问他:“你刚才为什么要拉着我的手去捂自己的嘴?”妈妈说:“我明白了,你心里想平静下来,但是很难转化,是吗?”妈妈和午睡做了几次深呼吸,这时候,他显得有些累,但情绪完全平复下来了,后来就慢慢睡着了,睡的特别踏实。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面对非常艰难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成长。 孩子从不会走路,到能够行走自如,学习走路这项能力的时候,要经历无数次摔倒的胆战心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验自己身体的能力,体验自己面对摔倒疼痛的承受力,体验自己从不可以到可以的成就感。但是,在“走路”这个能力,确定成为孩子稳定能力的一部分之前,孩子首先获得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能力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同样,孩子在学“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项本领的时候,也会有“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能力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尝试,自己的能力还达不到去控制情绪时,就会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是对自己能力还达不到的一种宣泄。而当负面情绪来临时,孩子如同溺水,他对席卷整个身体的未知情绪,心里是有恐惧的。因为有恐惧的情绪,所以他要避开或者掌控,但他的能力有限,他不想伤害自己,也不想伤害父母,所以会做一些举措,比如孩子的哭闹,比如午睡用妈妈的手捂自己的嘴的行为。所以,孩子每一次的坏情绪,都不是无理取闹,都可能是对父母说不出口的深情。作为父母,我们都应知道,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和孩子在同一频道上,引导他、帮助他去获得这个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过,孩子掌控情绪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男孩要25岁发育完全,女孩也要22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所以,孩子是无法做到,当遇到负面情绪时理性思考和处理的。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情绪,接纳孩子都是会有脾气的,尝试去觉察每一次情绪到来时,孩子的内心到底在发生着什么,鼓励孩子去表达情绪。而不是孩子在努力与情绪抗争,而你却要求孩子去“控制行为”。从您分享的关于看视频,情绪触发的整个过程,看完之后让我想起的是,有一次上课过程中因为抓头发引起的情绪发泄的事情。这是很相似的,就像午睡后来想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您给的反馈是解决行为问题(你要好好说话),这个时候你们并不是同频的不是吗?所以会让情绪延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可能已经就不是看视频事件的本身了。所以咱们最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做出合适反馈。 在成长中,每个孩子都会有他自己的特点。在遇到不快乐时,有的孩子沉默寡言,有的暴怒,但,大多孩子都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发泄。做妈妈的都能体会到,在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根本就是油盐不进,但往往这种情形,经常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自己,最终变成“以暴制暴”而越处理越糟糕。你越让孩子好好说话,孩子越不听你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妈妈让孩子:”你先哭吧,尽情先哭个够。“一定就会招来异样的眼光。但其实,高情商的父母,首先都会让孩子学会管理和收拾自己的情绪,再去探讨解决行为问题,并保持“和善而坚持”。语言倾诉、哭闹吼叫、甚至打人等,都是表达情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引导孩子表达:“宝贝到底遇到了什么糟糕的事情?“就像妈妈与午睡沟通,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哭闹,为什么发脾气的一样。
 《正面管教》一书里,针对孩子哭闹等行为,建议家长要做到:和善而坚定。所以,一旦遇到孩子的哭闹,妈妈脑海里首先就想到了“和善而坚定”。和善和坚定并行,并不是50%的和善和50%的坚定,而是两个100%同时都要做到。只有当我们做到和善和坚定并行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就拿午睡的事情来说,对于午睡的情绪,或者他的行为表现,妈妈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非常接纳的状态。但为什么“和善而坚定”最终没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呢?我们如果在他第一次提出要求看一集动画片的时候,就满足他,而不是在他提出要求之后我们没有满足,然后,让他有了情绪反应。最后有了负面情绪,再去情绪表达(哭闹)的时候,你又要求他好好说话,这就与和善而坚持背道而驰了。 孩子就会认为,“是你告诉我好好说话,可是我好好说话的时候,你并没有答应我,只有在我后面哭的时候,情绪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最终你才满足我了。” 那么,这一点,可能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和善和坚持的方法了。
对于您说的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妥协,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做起来都是很难的,因为这个没有标准,去告诉你这件事情就一定不能做那件事情就一定可以。所以这个是需要我们日常和孩子的磨合,以及我们对自己决定的提前预知。
关于坚持,比如说安全性的行为呀,这些是在任何大的场景下,我们都不可以去做的。或者是都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像这种我们保留的是坚持,就比如说他去上幼儿园了,这个事情的本身,我们是需要去坚持,带着他做的,因为总有一天他需要去融入这个社会,那么幼儿园可能是它的一个起步。在这个月龄段里面那么我们能够温和一点,稍微妥协的一点,就是在他的情绪缓和以及梳理上,我们的态度是需要温和的,我们可能有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有适当的妥协,但是大的原则上幼儿园是不变的,是坚持的。 可能在那个过程当中,实际对话的方式节点不是那么的合适。所以,会让这个时间延续性很长,当然他给到的我们最大的震撼,就是午睡已经开始学习,尝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个其实是在这个事件当中最大的一个收获。


关于我看到午睡说,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还是控制不住的会哭闹,我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在尝试,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但是他做不到,可能到那一点,他的情绪开始逐渐转化为和自己较劲。就是他会和自己生气,你怎么还在哭,你为什么不停下来,为什么还要去哭,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的话,其实给您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尝试给宝贝去分享一些关于,比如说我有情绪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快速的安静下来。 调整情绪的方法主要是靠午睡自己去感受,然后能够自己运用的一些方法。比如说他在自己通过哭闹啊,发脾气呀,这些已经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完之后,如何让自己及时的停下来。
那么,我们可以给的建议是,转移注意力,比如他可以抬起头,看一看身边,他可能会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去观察一些天上飞的小鸟儿啊,地上跑的小蚂蚁呀,手边的水呀,或者等等这些细节性的事物,让自己快速的专注下来。 还有一种就是您现在会给他分享的叫做深呼吸,可以反复带他去做练习,然后把它内化成一种在当下情绪时的一个处理习惯。 另外,可以引导宝贝在想要自己平静下来时,自己在心里数数。然后情绪平静后可以鼓励午睡告诉你这次数到了几,这样一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宝贝在情绪管理上的进步还有对于什么样的情况,他的情绪比较容易/比较难恢复;另一是数数对于宝贝来说是很容易,可以比较轻松的上手,也容易把注意力慢慢集中在数数这件事情上,更好的转移对情绪的注意力。 成长,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有终点的事情。在这样缘分相伴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不轻松的事情,等待着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而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往往也是在这些共同度过的成长中,尤为璀璨。教育和培养孩子有很多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