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陪娃研究井盖:0-18个月的宝宝居然是用这种方式探索世界

 优家教育 2020-09-24
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昕老师曾写文,说他儿子有一段时间对下水道和井盖儿格外感兴趣。

最爱看的动画片是两只生活在下水道的虫子(我猜是《爆笑虫子》),最爱的书是《下水道历险记》,最爱的歌是「抓贼呀,抓贼呀,偷井盖儿的贼呀」,养只蝈蝈也起名叫「井盖儿」。
 图片来源SOOGIF
小朋友对下水道感兴趣,还会拉爸爸跟他一起研究。

怎么研究呢?

看到井盖儿,看到下水道,就叫爸爸跟他一起凑近闻——臭就说明是污水井,不臭的是自来水井或电力井。

研究下水道孩子有什么收获呢?

这位科学家爸爸说,现在小朋友认的字都是从井盖和管道上认的。

让孩子乖乖坐在家里学认字,他肯定不干,因为他不知要学来干嘛,没动力。

研究井盖儿和管道上的字就不同了,孩子学会了「污」「电」「水」,不用趴着闻,也不用问大人,就能知道这是什么井盖,学得很快,且过目不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哪里有好奇心,哪里便是学校。

在亲子教育里,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和认知能力,但如果孩子没有内在驱动,只是学习的话,所有的学习都是无源之水。

而孩子的好奇心,正是这内在驱动。

从观察井盖儿到认字,还只是好奇心发挥作用的一个开始。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看护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宝宝更好的探索这个世界呢?

先来了解下,不同阶段的小孩子都有哪些好奇心宝宝的表现吧。


一边成长 一边探索

旺盛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宝宝的一些优秀品质。

每个阶段的小宝贝都在用对应的行动能力,可爱地探索这个世界。一些典型的好奇探索行为有:

1~3 月龄,看爸爸妈妈的脸、吮吸手指

这个时候宝宝的重点更多还是在妈妈身上。满月之后的宝宝开始出现了一些探索的苗头,喜欢看爸爸妈妈的脸,吮吸手指。

4~8 月龄,开始抓物,随后放到嘴里

4 个月以后,宝宝看得更清楚,双手可以抓物品了,大冒险就开始了。

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抓起物品、摇晃、啃咬,这些「捣蛋」行为,其实是宝宝在感受不同事物以及自己的把控力。
图片来源淘宝,孩子在啃咬牙胶
8~12 月龄,到处爬行,推开物品

这个月龄的宝宝运动能力更强,会把障碍物推倒,并主动爬向感兴趣的地方,并学着根据意愿控制物体,比如:尝试推纸箱。

12~18 月龄,打开所有的盒子,拆开、摔打物品

12 月龄之后,孩子会有更多的探索行为,去了解事物的性质,比如孩子会摔打玩具,踢倒玩具,去听不同行为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图片来源微博育儿 孩子通过扔东西去探索空间

成长过程里的小捣蛋鬼,没少让妈妈心累。但是孩子这些探索行为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 刺激大脑发育

生命初期,孩子自发的探索世界可以促进自己认知发展,刺激大脑发育。好奇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世界,帮助大脑不断构筑对规则的认知。

2. 帮助运动协调发展

好奇心带来的探索行为,涉及到大肌肉群和精细运动群,包括本体感觉、平衡能力、肌肉控制等方方面面。这样的活动对掌控身体是非常好的锻炼。

除了在幼儿时期帮助宝宝更好地成长之外,好奇心对儿童乃至青少年都有益处。

2011 年英国一项包括 5 万名学生的综合统计研究表明,好奇心得到呵护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学业表现,这种益处至少持续到 14 周岁。


哪种父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好奇心?

好奇心重要,又很容易被扼杀,有很多科学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在培养好奇心方面,就有三种不同的父母,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这三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种父母,就像消防队长。

比如孩子举着一只蜗牛对妈妈说:“看,蜗牛没有脚也会走路!”但妈妈却大喊:“赶紧扔掉,脏兮兮的!”

这时候,妈妈就像消防队长,一下子把孩子好奇心的火苗给灭掉了。

当孩子走在路上,突然说:“地球好大啊,像一张大大的床,为什么大人说地球是一个球呢?”而妈妈笑着说:“不对孩子,地球本身就是圆的。”

孩子好奇心的火苗,又被熄灭了。

这类型的父母不喜欢孩子天真烂漫的探索和破坏,孩子的好奇行为受到了消极的干预,好奇心自然很快会消减,最后对新奇刺激也会回避退缩。

图片来源微博育儿
第二种父母,就像吃瓜群众。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行为,基本就两个字:不管。

孩子举着蜗牛对妈妈说:“看,蜗牛没有脚也会走路!”而妈妈只回了一句:“好,你玩吧。”孩子走在路上突然说:“地球好大啊,就像一张大大的床。”但妈妈没有反应。

孩子的好奇表现被忽视,得不到支持,只能靠自己。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很多主动探究的行为,但总不能持久,容易放弃,或是三分热度,对新事物浅尝辄止。他们的好奇心有广度,但没有深度。

而第三种父母,就像孩子的粉丝和助理。

当孩子举着蜗牛说:“看,蜗牛没有脚也会走路!”这类的父母会回答:“孩子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孩子接着说:“我看到一只蜗牛在动,就把它拿起来,发现它没有脚。”而这类的父母还会在孩子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

“是的,我们用脚走路,但蜗牛不是,你可以再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是怎么移动的。”

这类父母总能关注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点滴的进步,当孩子有新想法时,她就像追星的粉丝一样,迅速反馈,给足鼓励。

而且还会充当孩子的助理,给孩子充分的帮助和支持,教孩子具体的探究路径,更是陪伴孩子探索新知过程的得力小伙伴。

在第三种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孩子的好奇心能更好地发展,也能深入地去探究。

哪一种父母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答案。


怎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与成人的鼓励紧密相关。

《培育好奇》一书说: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只不过后天会被扼杀。

孩子现在有好奇心,不代表以后也有。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 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簇求知的小火苗。

能提出问题,标志着孩子的高级神经活动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这样,大脑中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才能以「是什么」「为什么」的形式提出来。

所以,无论问题多么幼稚可笑,我们都应专心倾听,流露出厌烦或觉得无所谓,一旦被孩子察觉了,他可能就不想多问了。

即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诚实地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呢,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好奇都能得到鼓励性的回应和互动。

这样,孩子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快速长知识。

  •  围绕问题,和孩子一起去进行探索


有问题,就有求知欲。

围绕问题,以点带面,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增进孩子思考的深度,省时省力。

去年年底,演员孙俪在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turbosun
朋友给她带了一些自家农场的鸡蛋,家里两个孩子说想看看这些鸡蛋会不会孵出小鸡。

她告诉俩孩子:“那就试试吧。”

结果,一个月之后,鸡蛋真的变成了活生生的鸡宝宝。

网友们纷纷调侃:
不过在调侃的背后,却也能看到父母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

很多孩子,都曾经对如何孵小鸡之类的事情感到过好奇。

但很少有父母,会认真对待孩子们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

在此,优宝想向大家推荐由微博@白泽团队联合了100位专家,好几年心血出品的硬核儿童科学启蒙动画课(第一季《这是什么》共100集,每集6到10分钟)。
一个由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媒体主编、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家、插画师、动画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几年心血,耗资几百万制作了这一套100节课的儿童科普启蒙动画《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为啥我们想推荐,也特别敢推荐这个课?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课程的混剪,感受一下画风,非常好玩有趣。

▲ 1分钟课程混剪

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白泽团队踏踏实实努力几年,制作团队在很多旁人不会在意的地方,花了非常多心思和力气,很令人敬佩!

优宝希望通过我们的优选推荐,让这个课程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好奇心的种子,种下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