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先教他「自私」?

 优家教育 2020-09-24

今天我送孩子去幼儿园,他骑着刚买的帅气的滑板车。

到了幼儿园门口,几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看见这么帅气的滑板车,立刻围了上来。

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好像叫明明,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让我玩玩你的滑板车吧,咱们可以当好朋友。

说完,他径直推走了滑板车。

他的动作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孩子一下子愣住了。

我看着孩子,似乎事发突然,他还没有反应过来。

过了几秒钟,我问他:你有什么感觉?

他说:那是我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我不想让她玩。

我说:你可以告诉他,不经你同意他不能玩你的滑板车。

孩子憋嘴想了想,拉拉我的衣服:妈妈,你帮我去说。

我带着孩子走到明明跟前,我蹲下来平视明明:你好,你想玩滑板车需要经过弟弟的同意哦,这是弟弟新买的,他还没有玩够呢。

明明「噢」了一声,似乎我说的话让他感觉很新鲜,然后他把滑板车还给了儿子。

孩子开心极了,转头就和几个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了。

他向小朋友讲解他的新滑板车都有什么功能,小朋友跃跃欲试地问:我能骑一下吗?

儿子干脆地说:好啊,我们几个每人骑一圈(围着院子)。

离开幼儿园时,一个相熟的家长跟我一起走。

她说:我刚才看见你处理抢玩具这个事,办法挺好的,其实我也应该那么做,但我就怕别人说孩子小气、自私!

我愣了一下,想起我家大女儿小的时候,我好像也有这样的感觉,但后来我知道,那是非常不必要的担心。

孩子被抢了玩具,委屈、哭闹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这不是自私或小气,而是在表达自我边界被侵入的不满。

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在被抢玩具的时候,他们是无所谓的,看起来他们懂事、乖巧,但也许他们的内心已经感觉不到痛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边界是需要被尊重的。01

逼着孩子分享

是对孩子的一种剥削

囿于面子和礼貌,很多家长觉得应该让孩子「大度分享」。

但这样的强制分享,是对孩子的剥削。

从自出生起,婴儿并不知道自己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分别,他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6~12 个月,他开始懂得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

2 岁左右,他能从照片或视频中认出他自己,亦能分清「你」和「我」的不同,初步拥有了自我意识,然后慢慢地他开始尝试借由外界的物品来更好地确认自我,即他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孩子需要通过占有物品来确认自己的「地盘」。

一个孩子对自我的感觉越清晰,越会感觉到安全,也越有利于人格成长。

我们在讨论「该不该引导孩子分享」时,首先要明确的是:

分享的前提,是物权意识的建立。

只有孩子有了物权意识,那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所谓物权意识,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权利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

这个前提是,他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孩子的玩具、绘本、衣物,属于他自己,那别人要用这些东西,就需要征得他的同意,这就是孩子物权的体现。

爸爸的电脑、妈妈的手机、爷爷的眼镜也都属于他们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幼儿园的滑梯、小区的健身器、公交车上的座位,是公共设施。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遵守「公共秩序」轮流来,或者先到先得。

孩子的物权意识,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社交中才会建立起来。

经常受剥削的孩子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说了不算,长此以往,他们会拒绝「好」东西,并认为自己配不上。

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水平。02

为什么家长会要求孩子分享呢?

那为什么总会出现家长强行引导孩子分享的情况呢?

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搞清楚,分享的问题,本质上是物权的问题,而非礼貌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接受「做人要大方!」「分享是一种美德」的教育,以致于有时会为了维持礼貌而忽略维护自己的物权。

等自己当了家长,就会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孩子。

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龄人、还没等孩子表达,就把玩具分了一半出去,然后还不忘跟孩子讲:「你要分享玩具给小朋友哦!」

因此,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出于主动的分享,其实是剥削。

既然玩具是孩子的,那孩子就有权决定该如何处置他的玩具。

要让孩子感觉都被尊重,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尝试「分享」。

强迫出来的分享,即便孩子没有反抗,也不能说明他拥有「大方无私」的品质,只能算是孩子遵守了家长的命令。03

当孩子的东西被抢时

父母该怎样应对

不少家长说,我倒是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现实却是,娃的玩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别的孩子看上了。

真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人家抢玩具抢到了我们孩子头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家一直采用近几年来在西方父母中很流行的 K.I.C.K 干预法。

这四个字母,是指心平气和(Kind)、及时(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进一步的心平气和(Kind)。

如果有人来抢孩子的玩具,你观察到孩子不太情愿,但是又不太能处理好,就可以采用这四步法。

1. 平和

有的时候,家长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带着情绪跟孩子沟通。

那你就把玩具给人家玩玩嘛!(谄媚)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不知道让让弟弟!(责备)

让人抢都不吭一声的你?(愤怒)

给他给他,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不稀罕!(不耐烦)

这些都不太对,你带着情绪介入,孩子除了应付抢他玩具的孩子,还要照顾你的情绪。

你不仅没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成了一个「猪队友」。

所以,我们最好是以一个不评价、不审判、不批评的平和态度出现,我常说的是这句话:先停停,你们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2. 及时

有的时候,家长会带着让孩子「练一练」的心态,就算有人抢咱家孩子玩具,也先要坐山观虎斗一小会儿才出手。

如果双方有来有往,势均力敌,那这样做也无妨。

但若是对方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家长还是要及时站出来,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

3. 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们要跟孩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而不是完全由咱们家长说了算,或者就是由着孩子性子来。

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他的玩具,那也不是什么错事。

你可以跟对方小朋友商量:「等弟弟玩好了,再给你玩好吗?」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把他抢走的玩具换回来。

如果对方家长通情达理,通常这个事儿也就过去了。

总之,家长这时不需要做法官,而是要做参谋。

如果实在没法达成共识,以至于矛盾的主题变成了你跟孩子:比如你家孩子玩滑梯,就是不让给别的小朋友,怎么劝都不行。

那我还是建议你先带着孩子离开当下的矛盾场景,因为其他人没有义务因为你们家的问题牺牲。

4. 心平气和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前三点做完了,事情也就解决了。

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要以平和的心态退出这次争执,这才算是完成了工作。

即便没有调节成功,也不要发脾气。

「给他给他!妈妈给你买更好的」这种话,其实是回避问题,孩子也会因此受到不好的影响。

讲了这么多,相信你也学会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给与引导,更要尊重发展规律、讲科学地引导。

孩子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如何对待孩子,将来这个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这几乎是个不变的真理。

当孩子的玩具被抢走时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玩具被抢要不要抢回来」。

而是教孩子:尊重别人的边界,更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心理营养学家林文采博士在《从诞生到婚礼》系列课程中有个比喻非常形象:

孩子对边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

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慢慢试探性地通过;但如果两边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自信地驾车通过。

帮孩子建立适宜的自我边界感,是我们能给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孩子出现问题,给孩子力量和勇气,去做自己的救火队,让孩子自己学会灭火,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走向更好的人生。

今日互动留言

您有没有遇到过孩子玩具被抢的情况?您是怎样解决的呢?欢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