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波死前痛苦撞墙,弟弟王晨光更惨,路上走着走着就被割颈!

 陈仓随缘 2020-09-25

23年前,那个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行走于世间的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在家中猝死,年仅45岁,再无法用他喜爱的文字去叙写这世间的种种。

那时的他不过是一个文坛的边缘人物,寂寂无人识,葬礼上前去吊唁的作家也寥寥无几,不久后却如日中天起来,还有点被封神的意味,活生生就是一部讽刺小说。

不为人知的是,他的弟弟王晨光在一年后也惨死于美国,英年早逝。人各有各的不幸,可相同的是,王小波和他弟弟都不能死得安然,在死前都经受了巨大的痛苦。

寂寞却无悔的一生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兄弟姐妹几个人从小就喜欢围坐在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王小波的言语总是最奇特的一个。

他喜欢在父亲的书柜偷书看,有《变形记》、《飘》、《十日谈》……他冒着挨打的风险去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这样看了许多书,识得许多道理。

16岁时,王小波作为知青被分配到云南兵团劳动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是后来他创作《黄金时代》的背景。

也是在那段孤寂的日子里,他开始尝试写作。几年后,他在母亲的老家山东牟平县插队,后来辗转成为民办教师、仪器厂工人无论做的是什么工作,王小波始终把写作当成自己人生的养料。

1977年,王小波结识了报社的编辑李银河。两人的相识,就像两个同样有趣的灵魂相遇,从相识到相恋所用的时间不长,却从此相伴一生。

王小波对李银河说:“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锦标。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李银河原本也和所有的女孩一样,在等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却没想到被王小波这个“小混混”收了心。

一年后,还是一个工人的王小波走进了高考考场,后顺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1984年,王小波跟随妻子赴美国留学深造,两个人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基本上只靠着李银河的奖学金生活。

他在这段时间里创作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并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回国后,王小波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担任讲师。

但当老师的日子他过得并不舒心,这份职业始终不是他的理想所在。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最终选择辞去稳定的工作,专心写作,用强有力的笔杆挥洒出绝妙的文字。

王小波写小说,也写杂文,但他的才华始终没有被人看到。他的小说出版困难,被退稿也是常事,出版社的理由都一样——写得很好,但是不敢发。

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早在1991年就获得《联合报》文学奖大奖,在报上连载,但在内陆始终没有出版的机会,在香港也是以黄色小说的面目示人。

人们只看到《黄金时代》里铺天盖地的对性的描写,却看不到其中关于反抗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

《黄金时代》在1994年时,在一位编辑的帮助下得以出版,但出版后没有正规的发行渠道,根本卖不出去,王小波和这位编辑骑着自行车、驮着书在小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卖力推销,但直到王小波去世时,书还没卖完。

那部想象力爆棚,让人叹服的中篇小说《红拂夜奔》兜兜转转了许久还是不断被各个出版社退稿,即便是按编辑的话大幅度压缩了篇幅,也还是被判死刑。

此外,像《东宫·西宫》、《柔情似水》、《万寿寺》等呕心沥血的作品,也都是被压在箱底的命运。

王小波说:“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所以他一直在坚持,现实却从没有给他机会。他也难得妥协,但发现妥协没用。

写作的岁月里,王小波在无尽的孤独和落寞中沉浮,无助得像一根随风飘的羽毛。但好在,这位思想超前的作家,能保留他的倔强到最后。

死后出名,被奉为“教父”,总好过生前死后都像人世间一粒从未被人注意的尘土。我们相信,他的一生虽然寂寞,但是无悔。

痛苦死去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做访问学者,王小波在机场送别妻子,却没想到,他给予李银河的是最后的拥抱,告别成了永别。

1997年4月11日的凌晨,王小波孤独死在北京郊外的房子里,年仅45岁。经医学解剖后,人们才得知王小波是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他的心脏病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但他害怕家人担心,一直瞒着所有人。

他因为心脏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把头往墙上撞,用牙齿去咬墙灰,所以额头上有褐色的伤疤,牙齿上有灰白色的痕迹。忍受了足足几个小时的痛苦煎熬才死去。

王小波的二姐王征在接到消息后哭得撕心裂肺,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姐王涛在见到王小波死时的一幕悲痛地说道:“只有上帝知道他遭受了多少苦难……”

妻子李银河在英国接到电话后顿时虚脱,她恍惚间发现,那个对她说:“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人,已永远离开了她。在回国的途中,李银河对好友说:“小波是个诗人,他走得也像个诗人。”

王小波逝世一个月后,他的《时代三部曲》正式被出版发行,引起了轰动但在他逝世时,知道这位孤独而沉默的作家的人还寥寥无几。

王小波此后的作品发行再没有遇到过麻烦,历经多年后,作品的热度也未曾消退,他本人更是受到追捧,被奉为“教父”。

有人说,倘若王小波活久一点,必定能拿诺贝尔文学奖。无奈所有纷至沓来的荣誉和掌声,王小波都无缘得见。

对他的所有赞誉,是一种深深的缅怀,但同时也是一种讽刺。可不管怎样,他依旧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种精神的代表,影响着无数人。

弟弟惨遭割颈

命运一直以来都喜欢开玩笑,王小波死后一年,他的家人们还没有完全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另外一个噩耗就突然降临,弟弟王晨光被人杀害。

王晨光比王小波小3岁,在美国待了11年,一直在读书和做研究工作。他在美国先后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后来又拿了一个药物化学的博士学位。

毕业后选择工作,他得到了两个不错的offer,一个在西雅图,一个在底特律。王晨光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选择留在底特律工作。

但当时的底特律并不太平,黑人暴动频繁,到处都有烧杀掠夺的事情,街上也常常能见到目光涣散的吸毒者游荡。

王晨光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工作出色,热爱家庭,已是苦尽甘来,能在美国立足。可就在1998年7月的某一天,他经过了一个吸毒者、抢劫犯的集结区,被一名黑人持刀抢劫。

在抢劫的过程中,王晨光给了对方一些钱,但对方看见王晨光钱包里还有钱就去抢,最终在争执下,那名黑人划破了王晨光的颈部。

凶手见状立刻逃跑,王晨光捂着鲜血不断涌出的伤口,挣扎着拦下了一个青年的车,青年立刻将他送往医院去,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撑过去,因流血过多而死亡。

死去的时候,他也只有43岁,留下了两个还未长大的孩子,还有悲痛的妻子。王晨光的母亲在两年内接连遭受儿子突然离世的打击,更是近乎抑郁。

杀死王晨光的凶手不久后被逮捕,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王晨光却再也回不来了,亲人们钻心的疼痛,也成了永远的疤痕。

王小波和弟弟王晨光的命运,都令人感到心酸。一人在生前怀有满腹才华却从没得到机会,一人明明已苦尽甘来,家庭美满,前途似锦,原本可以安然幸福地度过一生,却遭此横祸。

人生有时也许注定悲凉,但偶尔抬头望,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指引我们走向一个诗意的世界。

不管是欢愉还是不幸,我们都要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精彩。

文/朱竟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