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修改(平仄、对仗、诗意)回复——未必你满意,但是我尽力

 梧桐树边羽 2020-09-25

照例先唠唠嗑。

最近因为一直在外面转悠,所以能静下心来写回复文章和词牌专栏文章的时间比较少,只是利用碎片时间写写杂文和只言片字的诗来记录生活。有很多朋友的提问积压,后期有时间会慢慢清理回答。不过还是一个原则,如果是同一位朋友已经回答过相似问题,就不会再回答了。

因为你看过之前的分析,需要自己成长。并非不重视你的提问,而是反复做同样的功,就不如自己学习进步,把机会留给其他朋友。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发来一首七律,问题比较典型,我们就谈一谈,时间仓促,有不到处,敬请见谅。互相理解,理解万岁。

废话不再啰嗦,我们直接看诗:

圭峰九月照骄阳,玉湖波平廋柳扬。

半壁湖山窗映满,一壶秋色入茶汤。

东家着意迎归客,谒友西回话旧桑。

幸得闲来秋共赏,何须约众痛贪觞。

平仄问题

这位朋友这首诗发过来并没有说自己是七律,这大概是看过我很多文章,对没有把握的格律诗作品,就不标明,省得让人笑话。

但是我为什么称它为七律呢,因为平仄筛选之下,只有极少地方的出律,而且这种平起入韵的格律规整,是一目了然的,从韵脚就能感觉出来。

我们首先来看具体哪里平仄出律,如何修改,然后再谈诗意能否商榷。大家跟着一起,也就知道以后如何评鉴一首自标“七律”、“七绝”的作品,用我们的半桶子水让那些半桶子水的装X犯现形,并且像这位朋友一样避免自己成为装X犯。

学知识,就是用来装X和反装X嘛,特别是诗词这种“无用之学”。

首句“圭峰九月照骄阳”,首句的第二个字为“峰”,是平声,这就是一个平起的状态。再看尾字“阳”,是阳平,格律诗的普遍规则是平声结尾,所以这个句子就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再看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是一个标准的平起平收律句,如果这首诗合律的话,必然是平起入韵格式的七律,韵脚是“阳”字所属的“七阳”部(平水韵)。

我们看一首诗,首先看韵脚是否平水韵,如果不是,再看新韵,就好像看一个人,咱们先看他穿得是否得体,如果不得体,那就看他穿没穿,穿了就行,裸体就打出去。

学习过格律诗专栏的同学必然知道平起入韵格式的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具体平仄分析核对这里就不细说,原理规则在专栏有详细分析,按照规则来就行,没有什么难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首诗从平仄关系上来说,只有一处“失替”。

从平仄格律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很容易修改,并非那种救也救不过来的古体诗,所以能称之为“七律”。

第二句“玉湖波平廋柳扬”,根据相对原则,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湖”字出律,造成句子“失替”。修改合平仄唯有换字,当然也可以不改,那就是古体诗了。其他地方平仄都合格,唯有一处出律,于格式上来说有些可惜。

这个平仄问题,我们记录下来,先不着急修改,再看有没有其他问题,并结合内容诗意一并修改。

对仗问题

格律对于律诗的要求,不仅要求符合平仄相对、相粘的关系,还要求中二联对仗,最起码颈联要对仗,我们来看原诗第三联(颈联)“东家着意迎归客,谒友西回话旧桑。”

这是不是对仗?非常不明显,如果只是诗意的顺承,并没有问题,可以做流水对,但是字词上的不对仗,就是问题所在。“东家”与“谒友”不对,“着意”与“西回”也不对,七个字中间去了四个不对仗,后面三字也是宽对,并不精准,总的来说这两句不算对仗。

所以,如果需要变成合格律诗,颈联也需要做出调整。

这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同样记录下来,等发现所有问题争取一次修改到位。

撞韵、挤韵

这首诗有一个很明显的“撞韵”问题,即第三句、第七句使用的仄声字“满”、“赏”,与韵脚字“七阳”部平声字发音相同,只是音调不同,这个就是“撞韵”,虽然不是影响到格律体裁与否的问题,却是会影响到诗歌吟诵感的诗病,是需要做出调整的。

大家可以试着读几遍,就能体会出“撞韵”的问题所在,修改势在必行。

“撞韵”是这首诗的第三个问题。

同时“三江”部的“窗”出现在诗内,虽然在平水韵中和韵脚不属于同一韵部,但是在词林正韵和新韵中,属于同一韵部。在我们今天的读音中,发音极其相似,个人认为也算是“挤韵”,最好也换掉。

内容文法同步修改

我们知道律诗的普遍文法是“起承转合”,到后来有些变化,也无非是把转放到尾联,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精炼的韵文,如果一首律诗没有转折,没有情感的奇峰突起,是很难引人注目的。

首联“圭峰九月照骄阳,玉湖波平廋柳扬。”交代时间(九月)、地点(圭峰)、环境(骄阳、湖水)、景色(瘦柳扬)。没有问题,很符合律诗开局。

我们把出律的“湖”字换掉,让平仄合律。考虑到第三句“半壁湖山窗映满”又出现了“湖”字,重字也是不建议的,所以将这个“湖”字替换为“镜”字,既在平仄上保障了合律,又对湖水波平做出了比喻形容,同时因为后面点出了“湖”水,所以并不会让人产生误解。

圭峰九月照骄阳,玉镜波平瘦柳扬。

颔联“半壁湖山窗映满,一壶秋色入茶汤。”承接首联继续写景,在文法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解决撞韵的问题,同时尽量保持原意和对仗。“窗映满”和“入茶汤”不对仗,加上撞韵、挤韵,那么最好是对“窗映满”三字作出修改。

半壁湖山出雕牖,一壶秋色入茶汤。

牖,是窗户古称,开在墙壁上的窗。“湖山出雕牖”,虽然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实际上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叫作“锦鲤翻波”,是一种常用的格式,不是出律。

使用“出”字和对句的“入”字对仗严合,同时表达出那种雕花窗户中湖山景色冲出来的感觉,尽量还原原诗要表达的“满窗”感觉。

颈联“东家着意迎归客,谒友西回话旧桑。”对写景进行场景转换,写到朋友之间迎来送往,从文法上是可以的,格式上的问题是要调整为对仗,这是律诗的必要条件,但是内容上问题更严重些。

这里有个“旧桑”,不知道指的是什么,个人猜测,大概是“旧桑麻”的和韵简称,也就是脱胎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但是这种引用修改很明显是失败的,这其实就是“凑韵”,很容易让读者不明所以,这属于假托古,不值得提倡。

再看看这一联到底是什么意思:东家很认真地准备迎接回来的人,拜访朋友从西边回来聊起了去年的农业生产。

第二句缺乏主语,如果用第一句的主语带入就会发生错乱,是东家回来了,还是诗人回来了,抑或诗人就是东家?为什么东家明明在准备迎接回来的人,又突然变成了从西边访友后回来的人?

所以说这一联虽然转了,但是需要大改,不仅仅是因为不对仗,更因为诗意表达不清。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尾联,联合起来看,到底诗人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幸得闲来秋共赏,何须约众痛贪觞。”幸亏很闲,一起欣赏秋景,不需要约上很多人痛痛快快地贪杯。

单独看这一联除了撞韵之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与颈联有关系吗?甚至可以说,这一联可以承接首联、颔联对秋景的描写,而颈联这个律诗中最重要的一联,在这首作品中完全出离,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既不对仗,又与诗意脱离,不如重新写过,建立起整首诗的内容转折。

从“半壁湖山”的秋景描写,到“闲来赏秋”的心情之中,我们要如何建立转折——那自然是景色虽美,却因为某种原因不被人欣赏。

东家着意迎归客,旧友无心怨路长。

主人只记得去迎接那些回来的人,而老朋友却因为路远,不愿过来共赏这湖光秋色。

只能算个宽对,但是算是对仗了。

这样再把尾联“赏”字撞韵改掉,基本上就完成了这首七律的修改。

幸得闲来共秋美,无须约众痛贪觞。

“闲来共秋美”,同样使用了“锦鲤翻波”,同时把“何须”改成“无须”,换成对旧友不能来,东家不愿意一起共赏秋景的状况作开解,因为前面用“幸得”,本来就带了无奈的意味。用“何须”多为壮志豪情,前后情感并不一致。

圭峰九月照骄阳,玉镜波平瘦柳扬。

半壁湖山出雕牖,一壶秋色入茶汤。

东家着意迎归客,旧友无心怨路长。

幸得闲来共秋美,无须约众痛贪觞。

这就成为了一首平仄合律,两处使用“锦鲤翻波”,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言律诗。

不得不说,改动是蛮大的。但这是基于格律诗之上的改动,如果不要求七律的话,那就只修改撞韵、挤韵,并且遵照文法把诗意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如果不要求格律诗,把文理写通畅其实更加容易——修改过后的内容,其实是个人理解内容,也许和诗人原作的内容有不同,但是正因为原作的表达不清,才会有内容上的改动。

写诗的首要问题并非平仄格律,而是抑扬顿挫、清朗通顺下的言志抒情——而这都要求有清晰的表达,即使是朦胧诗派,也是文理通顺之后的意境,而不是语义上的表达不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