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现代天文不谋而合,刷新认知

 行云流水vmmxd6 2020-09-25

提到中国天文很多人都会想到“天圆地方”,认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浪漫的幻想,毫无科学可言。但当你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史”会发现,古人的“宇宙观”和现代天文学不谋而合,超越人们的认知。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东汉科学家张衡经多年观测作《灵宪》一书,书中记述的“宇宙观”超乎古人的想象,却与今天天文观测的结果相同。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大意是月亮的光来自太阳的照射,月亮上的阴影是因为太阳照射不到导致的。太阳正向则月满,天想错开则月缺。而张衡逝世于公元139,也就是说《灵宪》提出的月亮运行理论最晚出现在2159年前。

有人可能觉得东汉时期没有天文望远镜,张衡的学说很可能想象与事实的巧合。但西汉《京房》也同样描述了月光的成因。北宋科学家沈括更是在《梦溪笔谈》中详细的记载了月亮与天阳的关系推理原因。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尤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

天方地圆与浑天说

很多人以为我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罩在方形的大地上,这种认知受“天圆地方说”的影响,是偏离天圆地方本来意思的。天圆地方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尧典》。

说的是帝尧命令羲和、昊天观察星辰,发现星辰有沿固定轨迹准转,是谓“天圆”。后命令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四个方向考察,是谓“地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

所以天圆地方说的是对上古天文地理考察的一次活动,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天地形状。

西汉扬雄在《法言》一书首次提出“浑天”的概念。东汉书籍《浑仪注》完整的记载了“浑天说”的猜想,提出天地和鸡蛋一样,天就是鸡蛋壳包裹着鸡蛋黄一样的地。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唐代状元施肩吾所做的《钟吕传道集》记载更为全面,不但说明地球是圆的,还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行了描述,提出了星球按圆形轨道运行的猜想,这与今天的天文观测结果已经十分接近了。

钟曰:'混沌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象卵。六合之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误差和实际数值仅差2'。其实我国从原始社会就开对天文的观测,太阳黑子、日食,哈雷彗星的记载都可以追溯到夏商之前。

虽然我们不知道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如何凭借肉眼观测到如此多的天文现象,推理出近乎现实的天文学知识,但祖先们探知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一直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