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州书法大家之张云生

 大豫坊 2020-09-25

德艺清华香翰墨












 











______拜访张云生先生

                                 晨之风

    近期因为整理学校的一些史料,有几个地方有待考证。正在一筹莫展时,几个朋友建议我还是去拜访张云生老先生。说张老师年近九十,是淮阳的一部活历史,他应该知道好多关于淮阳中学的轶事。我也早有拜访张老师的心思。于是在辛卯岁尾的腊月十四新历元月7日的下午和文友林中君一道前去拜访张云生老先生。


















    我准备好记录本,还带了一本我主编的《百年淮中》合订本和我的拙作散文集《情漫陈州》,约定林中君去拜访张云生老先生。先生不带手机,没法和他联系,我担心他不在家。好在他的居处离我的住处不远,于是骑车先去他家门口探视一下。先生其时正在家里看书,很热情地迎出来,声音爽朗,接人待物,思维敏捷,全然不像年近九十的样子。稍事停顿,我赶忙出去联系林中君。感觉拜访先生一次不容易,赶忙回到单位拿了相机,目的是留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




















    张云生老先生是淮阳中学德高望重的教师,治学严谨是全校出了名的。我姑且称他为张老师吧。现在的张老师还居住在淮阳中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家属院,房子西面临近北关三岔路口,东面和淮阳火车站毗邻。居室很简陋,采光不是很好,在旁边的高楼环抱里显得近乎寒酸。寒冬天气,尽管不下雪,但是到处冷飕飕的,让人分明感到严冬的可怕。我们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张老师居住的小院。张老师很热情,不顾年迈,迎出门外,又是倒茶又是让烟,没有一点儿大家的架势,这让作为晚辈的我和林中君很是感动。身居小城孤陋寡闻的我没见过多少国家级的大家,感受不深。但是一位高寿的书法界老前辈对待孙子辈的我们能如此平易近人,难能可贵,我想这就是所说的大家风范吧。






















    说实在的,对于张老师我以前还真的不太了解。我在淮阳中学求学时,张老师已经退休,所以根本没什么印象。听说张老师的名字是在参加工作以后,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城关镇回民中学工作时,恰好张老师的大儿子张建也在那里工作,我们在一间办公室工作,都教语文课。这时的张建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言谈话语中我才知道张云生老先生的名气,后来在张建老师的家里见到了张云生老先生的书法作品,当时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决不是溢美之辞。当时张云生老师给回民中学书写过宣传标语,学校制成了匾额挂在教室外面墙上,后来引来好多书法爱好者拓字体。我在那里工作,倒是见过好多次。虽然我并不懂得书法之道,但是张老师的作品确实让我领略了书法的魅力。2004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到淮阳中学工作,于是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对张老师的了解日渐多起来。淮阳中学2003年举行了建校一百年校庆庆典,规模空前,被列为了淮阳县当年的十件大事。学校斥资建造一座纪念淮阳中学建校百年的纪念建筑物____百萃亭。百萃亭上面收录有张云生老师的题字“三尺讲坛布时雨,一杆教鞭策风流”,笔法老到,内涵丰富,成为百年淮中一道人文景观。淮阳中学大门口校名也是张老师书写的,至今风骨犹在。后来了解到张老师多年在淮阳中学工作,上个世纪的1988年退休,专门潜心书法创作,声名远播。

























    随着参加文化活动的增多,对张老师的了解多起来。知道张老师字采长,1922年生于淮阳,曾任周口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阳县书协主席,系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教授,现任淮阳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书法功底深厚,书艺精湛。他由颜楷入手,数年之久,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继而转攻魏碑,兼学“二五”,涉猎行草篆隶。尤其是他“德艺双馨”的品格深受书界赞赏。在他担任书协主席期间,利用多种场合,举办不同形式的书法培训班,为淮阳培养了一大批书法艺术人才。后来应邀在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担任书法部主任、教授。十年授业,成果颇丰,深圳市众多公共场合都有他的作品(石刻),多家媒体对他进行报道,作品收入《当代书法家座右铭》、《当代名家楹联集》、《百龙墨宝》等。2004年,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出版《张云生书法作品集》,作为书法教材使用。先生在教学之余,长年坚持书画研究和书法教育,一管在手,情存翰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多幅书法作品刻石于深圳、淮阳等碑林、公园,深受人们喜爱。

    在张老师简陋的居室里,我和张老师聊起淮阳中学的校史问题。张老师反应机敏,这让我了解了好多关于淮阳中学的历史资料。我顿感这些历史资料的珍贵,忙让林中君做好笔录。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说淮阳中学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一座教学楼上面有蔡元培题写的匾额,可惜后来散失了,很遗憾。他一再强调,淮阳中学是百年名校,应该开发好利用好;淮阳中学马上要迎来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学校应该挖掘好校友资源,抽调专门力量整理资料,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这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他建议我用心整理一下,张老师一席话,让我感到肩负的担子之重。我们还聊了关于淮阳历史的好多问题,张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解决了我们好多关于淮阳历史的疑问。

    张老师晚年不幸,老伴西去后一直孤身生活。他闲时书写不辍,沉溺于龙蛇之间。张老师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经历了现当代历次战乱和政治运动,可以说是久经考验,像一株青松一直挺立到今天。在纷繁的世俗里,张老师摈弃一切功利化的书法活动,这在书法界是传为佳话的。2002年,张老师八十华诞,市县书法界好友和学生联合为先生送一匾额,由张德生先生书写,笔法遒劲,震铄一方,内容是“德艺清华”。大家把它挂在张老师起居的陋室前,成为先生书品人品的最好褒奖。张老师一生始终谨言慎行,为人师表。乙丑年张老师抒写七律一首《从教抒怀》,我们不妨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

执教多年珍寸阴,

惯同学子论书文。

风尘不坠青云志

寒暑难易求索心。

点点圈圈启智慧,

殷殷切切解迷津。

杏坛耕耘春常在,

甘做园丁育栋林。

    诗中“甘做园丁育栋林”句,实是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和先生交谈,真个如坐春风,忘却了室外的寒冷。我和林中君蓦然发现近三个小时悄然过去,恍然大悟,感觉打扰了先生很是抱歉。没有想到先生如此高寿精力竟如此充沛,转念一想,这又是晚辈的一大幸事。

    难得和张老师促膝长谈,长期受林中君影响,我也成了书法爱好者。我们抓住机会借此恭请张老师赐我们一幅墨宝,我让张老师书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鲁迅的小说《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中堂对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言,我一向视为自勉之辞,张老师写好后准备装裱在客厅里自警。林中君让张老师写一首词。张老师爽快地满足了我们的意愿。

天色向晚,周围亮起了灯火。我们起身告别,张老师一再挽留,我们哪里再敢打扰先生。三九天气里拜访先生,身受先生教诲,目睹先生举止康健,我们内心欣慰,暗暗祝愿先生身体健康。临别时先生把我们送出小院大门,和我们握手告别,他肃立在门口,目送我们远去。“德艺清华香翰墨”,看到先生高大的身影,我下意识地吟出这句准诗句。我想这应该是对先生最好的褒扬。

——写于2012年元月














张云生书法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