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土情缘之《童年的元宵节》

 大豫坊 2020-09-25

童年的元宵节

 晨之风

老家在豫东平原,回忆起儿时的元宵节,至今难忘。

过去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可以闹出一年的红火。而此时的灯笼是小村孩子们闹元宵的必备之物。

    在过去,正月初五一过,小村的土路上便走动着灯笼用长长竹竿串起来卖的手工艺人。那时的灯笼结构简单,样式单一,尽管如此还是激起小孩子们梦寐的欢愉。为了省几分钱,小村人便就地取材扎灯笼,这是春节后小孩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从备料、做工、糊纸到绘画,每道工序都倾注大量心血,虽说手艺和艺人比起来相去甚远,但做起来兴趣不减,乐不可支。

       陈州地无竹,所以,扎灯笼的材料多用高粱顶部的秸秆代替,其形状也多为立体的长方形。首先,根据长、宽、高的比例,把秸秆裁成长短不一的段,用废弃的竹扫把制成的竹签连接起来,再糊上白纸,最后在四面画上人物、花鸟虫鱼之类,顶端缀上红、绿缨穗即成。

    年前,大人们就会为孩子们闹元宵做准备。到了正月十五精心用木板、铁丝弯成弓型为灯笼做好底座穿在灯笼里,底座放上点着的红蜡烛,家家户户的孩子们手提或木棍、竹竿系绳挑着,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欢天喜地的走出家门,到外面和别家的孩子比灯笼,看谁的灯笼装饰得漂亮,看谁的灯笼花样创新。挑着高档次的灯笼,主人也会“灯贵人荣”。在大街上小孩们会排成一溜儿,高喊着“灯笼会,会灯笼,小孩不来我吹了”。然后挑着灯笼绕小村巡游,其乐无穷。

小村人有一个规矩,当年的灯笼不能放到来年用,所以过了正月十五,灯笼就要告别舞台。小孩们在正月十七便碰灯笼一比高低,看谁的灯笼结实,谁的灯笼先烂先燃,直到每个人的灯笼都碰烂了才兴尽回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也开始走向现代化,塑料膜代替了先前的糊纸,铁条骨架取代了以前的高粱秸秆。装上了干电池,配上了音乐,增加了动画,造型也与时俱进,价格更是让人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但遗憾的是总让人感受不到以前过元宵节的氛围。






祝各位朋友元宵节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