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放异彩的淮阳民间文化艺术

 大豫坊 2020-09-25

大放异彩的淮阳民间文化艺术

 晨之风

    淮阳位于周口市腹地,是隶属于周口市的一个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淮阳的先民勤劳智慧勇敢,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明,使这片土地拥有了独特及厚重的地域文化。这一切是形成淮阳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基础。

淮阳人民数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淮阳是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据统计,淮阳民间艺术动态的表演艺术门类包括舞龙、舞狮、高跷、肘歌、竹马、旱船、腰鼓、盘鼓、天鼓、军鼓、经挑、花篮、秧歌、扇舞、水鼓、唢呐等20多个门类,拥有155余个表演团队,从业人员2600余人。

太昊陵古庙会俗称“二月会”,是淮阳绝大多数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源泉。庙会不仅为各种艺术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更是推动各种艺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淮阳的民间艺术发轫很早,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淮阳民间就一直存在着这些民间艺术品种,为本区域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食粮。譬如最具代表性的淮阳“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淮阳太昊伏羲陵二月二庙会上的特有祭祀巫舞,舞者多为淮阳人。全县20多个乡镇中,14个乡镇都有舞者,临近如太康县、商水县、周口市、项城、郸城县、西华县也有。担经挑既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等功绩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如果求子成功,要请三年担花篮还愿。舞狮舞龙在唐宋时代时淮阳一带就已经盛行,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淮阳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淮阳一带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舞狮在淮阳也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狮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担经挑的历史更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时期,成了淮阳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已经成了淮阳对外的一块很响亮的文化品牌。

在淮阳境内,民间舞和歌同源,这可以追溯到《诗经·陈风》中的有关载歌载舞的记载。经过发展,历代民间歌舞,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翻新,至今还在广泛流行。除了上面提到的担经挑舞蹈、舞龙舞狮外,还有竹马表演,民国时期,淮阳县境内竹马活动以东关表演最佳。表演者多为青少年,化装成历史名将,立于竹扎骏马之中,每队数十骑,在锣鼓声中挽缰驰骋。高跷表演在淮阳县大连境内高桥一带活动较为普遍,新站,曹河灯乡较多。高跷腿为木制,高1米许,表演者化妆成各种喜剧人物,在锣鼓声中踩跷而行,多表演扑蝴蝶、推小车、拉犟驴等滑稽剧目。旱船是淮阳民间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境内久演不衰。旱船系木制无底敞篷小船,船中立一少女,音乐声中,摇浆起舞,边划边唱,宛如荡漾于江河湖泊之中。肘歌也是淮阳县传统节日及盛会期间的表演项目。新站肘歌队于民国32年创办。肘歌每架两人,上下各一,以钢架相联,均化妆成戏剧中相关人物,在音乐中,二人翩跹起舞。

应该说,淮阳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清代、民国时期就一直很兴盛,以太昊陵庙会为展示的集中点,每年都有担经挑、舞狮舞龙、高跷、肘歌、竹马、旱船、腰鼓、盘鼓等集中表演,来自周边县市的表演队汇聚在太昊陵表演,为庙会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新中国成立后,淮阳的各种民间艺术经过政府的教育、引导和改造,删去了一些含有封建迷信的艺术形式,把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加以改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补充。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让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错误的文艺方针政策导引,淮阳的文化艺术一时一片凋零,尤其是作为传统艺术的精华“舞狮舞龙”被斥为是封建糟粕而予以禁止,这些极大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民间艺术创造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党和政府逐渐恢复了“双百”方针,重新明确了“二为”方向,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现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1980年以后,随着太昊陵庙会的恢复,淮阳民间艺术逐渐得到复苏和恢复。但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淮阳的民间艺术由于受生活条件所限,还处于自发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在九十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开始以后,各种民间艺术家协会纷纷成立,并相继因地制宜开展了文艺活动,对促进民间文艺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应该看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民间文艺中的许多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民众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急速推进,社会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淮阳民间文艺也面临着双重的命运: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时代里,以淮阳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代表的多个机构以及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协调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征、保存民族文化之根并为民间社会创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必然要承担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淮阳民间艺术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一些文艺表演团体“推陈出新”,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民间文艺表演队成绩显著:

淮阳县直表演队成立于1997年,拥有三十多人的演出队伍。队长是贾强升,艺术顾问为叶圣芝。他们潜心文艺演出工作,所演“女娲造人”担花篮舞蹈,屡次在省市县比赛中获奖。他们还发明了荷花舞,与时俱进,融现代舞蹈与传统舞蹈之中,糅合各种文化元素。除了担花篮舞蹈,他们还表演的有划旱船、抬花轿等。在2006年淮阳宣传部主办的“龙都杯”民间文艺表演中,该花篮队已登台由于该队的服装造型及花篮新老结合的装饰,吸引了场内外二千多人的眼目。节目演到高潮时,场外二千多观众掌声雷鸣手舞足蹈,有的观众吹响口哨:呐喊声,欢呼声,再加伴奏声,使整个演出场面达到了高潮。该队花篮表演获得了“特等奖的殊荣”。

在2011年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获得省文化厅、省文联、市政府表彰;在淮阳举行的历次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均有奖项斩获。

王店老桥民间文艺协会成立于2001年,队长为程桂兰、杨科  老人,2001年与周口市其他表演队组成124人的演出队伍去毛主席家乡韶山演出,获得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奖励。2002年清明节期间,他们去刘少奇老家扫墓,表演淮阳民间文艺,虽说在刘少奇故乡没有舞台,在大地平台上,使淮阳的民俗高跷表演,迎来了四五百旅客围场观看,精彩的演出,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并得到来自祖国不同省市,游客高度赞扬,演出结束后,有的给我们要名片,有的记联系方式,有的特邀我们去他们当地演出,有的让合影,本次的演出也使我们高跷队得到了良好的造就,并得到省内外老艺人的发展性指导,为家乡争得了荣誉。并当场得到了刘少奇纪念馆的颁奖。在淮阳县举行的历次民间文艺表演中,他们均获得奖项,2006年,曾获得淮阳县“烟草杯”职工运动会。他们表演的主要节目为竹马、挑花篮、旱船、腰鼓高跷等,还有滑稽剧“二鬼摔跤”。  

葛店乡梁寨民间文艺协会自筹资金,成立于2003年,拥有25人的表演队伍。主要表演竹马、腰鼓、挑花篮、扑蝴蝶。经常到周边县市演出,曾经远到汝南县演出,平时节日庆典、红白事也受邀出演。队长韩素荣曾参加淮阳第三届春晚,演出祭拜大典,获得一等奖。2017年元月,在脱贫攻坚文艺宣传中获得百花奖。在20142月份中原古韵——第五届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时,十二个竹马刚登台就受到了上万观众的掌声,由于在老艺人韩树荣的精心排练的精彩的组合下,使节目演出达到了至高的水平,上万人看后的场面是多么激情,掌声欢呼声,集成一片,使非遗展演推向了高潮,得到了省内外老艺人的高度评价,并给予发展性的指导,节目演出后得到了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组委会发给的荣誉证书。

朱集民间文艺协会拥有30人的队伍,于2005年成立。队长为邵芳英,主要表演挑花篮、旱船、小车子、腰鼓,最拿手的是“拉犟驴”。经常到项城鬼修城、商水一带演出。2014年,在中原古韵非遗展演中获得三等奖;2015年,拉犟驴获得非遗展演优秀奖。

冯塘乡刘庄民间艺术协会有36名队员,主要以舞龙为主,队长为张凤梅,还表演旱船、拉犟驴、小车子等传统节目。近年来响应党的文化下乡号召,先后到鹿邑、沈丘、项城等地,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2018年在中原古韵选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第九届中原古韵非遗展演中获得二等奖。在“东方神话乐园”民俗表演中,张凤梅被评为文化传承人。

新站关屯民间文艺协会以舞狮为主,高峰时有90多人加入,还表演担花篮、腰鼓、扇子舞、旱船,该队舞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其中健在的雷邦信老人90多岁了,成为了舞狮队的技术顾问,舞狮队多次参加县乡庙会展演,受邀参加节庆庆典表演。在“星耀中国”王店新站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殊荣。

王店乡许楼民间文艺协会花篮会,拥有30人的表演队伍。该队演出以歌颂人祖女娲为主,歌颂伏羲女娲盛德,形式有竹马、盘鼓、旱船、小车子、腰鼓等。先后到周口体育馆、项城、鹿邑、汝南等地演出,受到一致好评。2008年元宵节,该队在表演中被周口市宣传部、周口市文化局评为金奖;队长宋秀梅2013年被河南省文化厅评委河南省非遗传承人。                                                    

另外,大连乡高桥行政村的民间艺术团在当地久负盛名,该团已有100多年历史,传统民间节目"二鬼摔跤"最为群众青睐,据说该节目是从清朝光绪年间流传至今,节目由一人表演。演员穿上特制服装,双手双脚据地,背上是用木头刻绘的两个鬼的模样,钉上两顶帽子,套上两个大褂,表演服装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演员通过手脚的各种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小鬼"厮打、格斗的场面,动作幽默、滑稽,令人捧腹。该团还有划旱船、鹤蚌相争等经典节目。除此之外,是陈洼行政村的"舞狮团", 该团结合了北狮的灵活又吸取了南狮的着重威猛。舞狮造型很多,有南狮的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又有北狮扑、跌、翻、滚、跳跃等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的表现出来。大连谷堆庄的担经挑、郭寨的唢呐艺术及武术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有盛名。

应该说, 淮阳民间文化艺术在新世纪以来大放异彩,但是还应该看到不足之处。首先,有关传统文化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不能有效的实施。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是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施工作依旧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导致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依旧是困难重重。

    其次,濒危绝迹的文化艺术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家族内部自愿传授状态,以及民间传统工艺特有的学习时间长,制作周期就久、费时费力且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致使从事工艺制作的越来越少,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 “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也严重阻碍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再次,市场经济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几年以来,淮阳县一些民间艺人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整合民间文化资源,总结经验,并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领域,应该走出去,集体发力,打出淮阳地方特色的品牌来,这需要政府有部门积极引导帮助。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编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