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话丨水兽旱船:凸显南北文化的交融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德州素有“九达天衢”之称,京杭大运河通行境内,漕运将南北文化连接起来。作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兽旱船”巧妙地将诞生南方的水漫金山寺的故事以秧歌和旱船的形式表现出来,凸显了南北文化交融特点,且其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009年,水兽旱船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百年前,诞生于德州运河桥口

    据记载,在德城区桥口街有一回族人家,老两口先生了三个闺女,到第四个才是白白胖胖的小子,一家人高兴极了,取名玉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玉成非常喜欢听说书唱戏,并找来戏服进行模仿。家人视他为掌上明珠,对玉成的喜好自然也大力鼓励和支持。到了每年的几大节日,如正月十五、二月二等,玉成便组织一些爱说爱唱、能拉会敲的朋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渐渐有了名气。

    有一年,玉成看戏剧《白蛇传》时,因“水漫金山寺”一节,激动得寝食难安。他找来自己的朋友,动手用竹竿扎成长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的旱船,设置了白素贞、法海、许仙、青蛇、虾兵蟹将等角色,讲述法海扣留了许仙,白素贞和小青前往金山寺要人未果而发动大水淹没金山寺的故事。演出时,演员们身背用竹竿编织的道具,扮成水里的动物模样,在锣鼓、唢呐的欢快伴奏声中进行表演。他们的表演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很快得到本街及运河两岸百姓的喜爱。

    就这样,几百年过去了,不管朝代如何更换,桥口街的水兽旱船民间艺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传承发扬,“水漫金山寺”精彩绝伦

    近年来,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德城区重新组建了水兽旱船表演队,邀请水兽旱船第六代传人田金生等老艺人指导编排,把《水漫金山寺》、《走雪山》等曲目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并专门制定了旱船等道具服装,使“水兽旱船”这一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兽旱船目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只漂亮的彩船荡漾在全场中间,按着“8”字的路线飘然起舞。温顺的鲤鱼精、漂亮的荷花姑娘以及那诙谐蛤蜊大仙等各路水兽精灵,逐一上场做精彩的现场独舞表演,不时变换出“正串八花”“横串八花”“串十花”的队形。他们以荷花为圆心,鳌鱼、鲤鱼、海蚌、海螺围着荷花逗场,而青蛇、白蛇、许仙、法海等人物也是轮番上场舞得热闹。演员们时而漫步轻摇彩船、悠闲自得,时而按着锣鼓和唢呐的音乐声急速飞舞,酷似迎风波浪,划桨手配合不时地翻几个筋斗为其助兴,一时间场面达到高潮。在急促扣弦的锣鼓和高昂的唢呐声中,场上两条彩船与众水兽们同台翩翩起舞,演员们时快时慢,矫健且配合默契的舞步、熟练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们眼花缭乱。锣鼓、唢呐、梆子等响声构成了水兽旱船独特舞蹈交响乐。

●入选“非遗”,每逢佳节都惊艳亮相

    水兽旱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每年的正月十五等重大节日都会参加表演,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观众们通过观看水兽旱船,感受民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兽旱船由民间自然传承发展而来,成为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从事水兽旱船的民间艺人逐渐年老体衰,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但是借助入选非遗名录的东风,政府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艺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古老民间艺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已载7月19日《德州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