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年初一走干亲家

 大豫坊 2020-09-25

    大年初一走干亲家

丁一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正开车行在乡道上。目的地是大连乡一个叫查楼的寨子,谢总要去那拜年。他的干亲家,查总,此刻正在查楼的家中候他。

        大年初一出门的人甚多,车辆的激增使得要经过的路口颇为拥堵。汽笛声、手机铃声集中爆发,耳边不时传来较为稀落的鞭炮声。好在有辛苦的交警疏通,交通很快恢复畅通。

        查楼是一个较大的村子,约有三、四千口人。村子一周全部是连在一起的深沟,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寨海子”,留有东门、北门和西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我在这村子的小学读书,冬天放学后总喜欢结伴在寨海子里“沿冰冰”,踩着厚厚的冰层,快速跑到对岸。村里东西主路靠南临近护寨河的就是我的姑奶奶家。记得那时候姑奶奶夏天好种些西瓜、小北瓜、面坛子、哏菜瓜之类,幼小的我喜欢放学后去吃瓜,有时天色晚了就不走了,惹得父母一路喊着找上门来。

        目光在熟悉的乡道上寻找着陌生。有乡邻在村头林子里捆好一捆干枯的树枝放在肩上,背回家作为煮饭的干柴或者夏天豆角秧的支架。村外路旁水塘边,有顽皮少年正点燃鞭炮往塘里一扔,"咔"的一声脆响传到很远。

       乡道如带,飘在青青麦苗间。残雪隐在田间,化作润根的春水,小麦蓄势待发。田垄地头、沟沟坎坎上的小草、灌木丛、高大的树木,静静伫立,等待着春之消息。乡道方便了来往,即使雨雪天,南庄到北庄,西村到东村,也可以直走无碍,连起淳朴的民风。礼尚往来,礼搭拉,干亲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完全不同于城市里的“道”。在城里,胡同变成了小高层单元楼梯,上个楼累得气喘吁吁,对门邻居互不认识,上层一漏水下层就遭殃。更有甚者,城市里的“道”越来越变成了“套”。某开发商售房手机选房“一秒售完”,还有的美名曰“认筹”,有限的房源拉来几倍的客源,可谓套路很深,不在路数。

        进入查楼村之后,我大吃一惊,这变化太大了:无论是村中主路还是村民门前小路,一律硬化。告别泥水,出门极为方便。安装上了路灯,彻夜灯火通明。护寨河外面早有村民盖上住房,护寨河不再是保护功能,坑内养鱼,坡上种草植树,卫生定时专人打扫,变成了观赏功能。美丽乡村建设使得这里颇具有农村城镇的风格。村里的一位老太太对我说:不是我家搬到了城里,而是城里搬到了我家。你说,这个城里啥区别呢?这都得感谢党的贫好政策啊!

        很快有人前去让香烟,接篮子,让至家中客厅落座,上茶。 家里来了客人,乡邻称为“来客(qie)啦”。年纪人常以本村为方位中心,称呼“东庄的客(qie)来了”、“西庄的客(qie)到了”、“南乡的客(qie)来了”或者“北庄的客(qie)到了”。大年初一要走亲戚,这俩家感情可真不浅。血缘亲戚是人祖爷给的,干亲家是自己选的,都是脾气性格相投好到穿一条裤子的份才打干亲家的。以前乡下农忙季节,宁愿放下自己的活不干,也要到干亲家家帮忙。俗话说:家活懒,外活勤,干亲家的活不累人。此言道出了干亲家的关系非同一般。体现出“五好”。

       一好是人好。干亲家双方自不待言。干亲家要来,仅陪客就请了七八位,都是村内有头有脸的人物。查总的哥哥、弟弟还有打工发财返乡过年的几位侄子齐刷刷坐了两大桌。一见面就递烟、让座、倒茶、聊天。烟火明灭中聊着一年来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亲情在聊天中变得更加浓郁。

       二好是菜好。过年来了客人,淳朴的乡人把最好的食物拿出来待客。自家喂养的年猪宰杀后肉质紧实透香,山羊也是用地里的草、叶喂大的,羊肉不含什么害人的防腐剂、添加剂之类。村边鱼塘里春天撒下的鱼苗过年时长到一筷子长,正好事上管用。院子周边菠菜青青、大葱白白、蒜苗长长、萝卜脆脆。随便一bula就是一道菜。

       三好是酒好,客人带来的酒不喝,把久藏的内供酒搬上来。喝酒不叫喝酒,叫喝感情。随便嘬一口就是十多年。

        四好是环境好。天公作美,冬日暖阳高照。在查总哥哥冠福的宽敞的家,院子扫净,桌子摆正。全家总动员,男女齐上阵,过年待客的味道十足。席间,欢声笑语飘过院墙传到很远,就连院内的青青翠竹也乐得颤动不止。

       五好就是酒要喝好了,作为客人的谢总自然是敬酒的目标。一轮又一轮,陪客敬酒依次进行。每一杯酒,都有要喝的理由,拒绝不得。划拳、大压小、有没有,形式可以不一,但酒一定要喝下去,喝带劲。

       很快,两三个小时过去了。

      谢总醉,乘车归,半途微醒,喃喃曰:好!真好!咦,咋可就走了?

(插图与本文无关,作者授权本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作者码字不易   来点小赏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