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席

 印象黄陂 2023-02-15 发布于湖北

  

文 | 掌柜

客居山乡,每逢关系要好的乡人家有婚丧嫁娶等事,总要翻山越岭,前往“吃酒”。山乡散居,所办酒席曰“流水席”,一桌人齐了,乡厨立马开火,大显神功,须臾间,菜成。10来人围桌而坐,饕餮开食,一顿风卷云涌,匆匆下席。待下一桌人数凑够,乡厨马上又做出一桌丰盛。

总在吃“流水席”的时候,想起故乡的酒席。故乡地处丘陵,各个村庄依势而建,属于典型的大聚居。有喜事或丧事,村人照例办酒,与山区“流水席”不同的是,故乡的酒席一次坐满,待客人全部落座,乡厨方才快速上菜。并且,山村“流水席”多在门前进行,而故乡的酒席,一定得安排在屋内。


故乡的酒席,人们不叫“吃酒”,也不叫“吃席”,而称之为“坐席”,不知何时而始,总之,在一辈辈人的口耳相传中,流传至今。即便到了当下,村人依旧如此称呼。农村办酒席,客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一般而言,一二十桌是绝对有的。

自家房屋就那么大,一二十张桌子如何摆得下?无妨,远亲不如近邻,隔壁左右皆可安置桌子。那时,故乡的老屋格局,基本一致,均为“明三暗六”的宽敞瓦房,堂屋面积很大,一般情况下,摆四张八仙桌正合适。有时,房间内也会摆上一张桌子。


如此,一家就可摆5张桌,加上隔壁左右,一二十桌的酒席,当然不在话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里每家都有一张八仙桌,是为标配,并且,每张八仙桌都会配上四条长板凳。村人淳朴,有人家要办喜事了,总会主动询问——桌子借全了没有?如果没有,把我家的搬过去。

借桌、借凳,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折腾,但在当时,家家如此。要办喜事了,主家安排专人借桌、借凳,喜庆地打声招呼,而后用粉笔在桌子和板凳上写上名字,而后,就钻到八仙桌底下,挺腰扛起,踏步而飞。至于凳子,早有一帮小家伙抢着扛起,跟在八仙桌后面,开心地往主家走。

桌、凳就位,乡厨和帮厨也早已忙开,桌上的凉菜,早已摆放就绪。客人,却还未到位。主家接客,接一次不行,接两次不行,得三请四接。其时,年幼的自己总在想,怎么坐席都不积极呢?如今看来,那是乡风民俗的传承,礼仪之道,一定不能马虎。

如今的酒席,不管认不认识,围桌而坐就行。但在故乡,绝对不行。每张桌子,都安排有一个席长,席长拿着主家写就的客人名单,一一请客人落座。一张桌子上的人,要么是一个家族,要么是一帮熟识的朋友,总之,严格按照宗亲、朋亲、姻亲关系来安排座位。


山乡的“流水席”短暂,毕竟要为下一桌客人腾位置,但故乡的酒席,持续的时间可就长了。毕竟大家互相认识,吃在其次,热闹为重。一杯杯酒,一轮轮酒,在喜庆的氛围中,酣畅入喉。更有喜好热闹的人,喝罢这桌,又上那桌,酒令、猜拳声此起彼伏,喧嚣了整个村庄。

固执以为,城里的酒席,或山乡的“流水席”,客人只不过“走个过场”,匆匆来,匆匆走,老家的“坐席”才是真正的酒席,邻里互帮,亲朋互助,村人的淳朴与友善,在一张张八仙桌上氤氲流转,即便如今的乡厨自备圆桌与方凳,但“坐席”的仪式与规矩,不曾更改,毫不夸张地说,故乡的“坐席”,是乡风的承续,更是文化底蕴的彰显。

本文作者掌柜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传说中的掌柜,幸运搭上70年代末班车,游乡串野,行涉山林。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