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NAPS大额清算流动性之谜

 mind2heart 2020-09-25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是金融监管研究院  院长 孙海波;资深研究员 王慧杰,朱冰杰。谢绝其他媒体、公众号、网站转载,欢迎个人微信转发。

金融监管研究院近期准备推出三篇系列文章:

  • 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流动性;

  • 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对比;

  • SWIFT详解及中国跨境人民币使命;

三篇文章形成逐层铺垫,希望能作为一些支付清算基础科普。

金融从业者都习惯了一个基本现象:上午交易,下午3点以后才能划款,越是大额支付越是如此。几十万几百万基本都是即时到账,划款几十亿就做不到。银行间大额划款包括债券交易、回购拆借等,即便是T+0交割,也需要上午达成交易并确认,下午才能划款操作。总体国内银行间市场的日间流动性充足,那么为什么出现上午清闲,下午3点以后忙的现象?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清算系统是不是也是如此?本文希望探讨清算系统的几个细节问题。
2019年人民银行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5685.12亿笔,金额6902.22万亿元,清算量大概日均25万亿的水平。支付系统的运转直接支撑着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经济活动的进行,尤其大额支付系统是整个社会资金流动体系的动脉,主要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特殊机构(中债登、上清所、票交所等)提供最终清算服务,100万以下的小额支付或者大额支付系统关闭期间如节假日的支付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做补充。
大额支付系统是我国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等,是国家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消除支付系统银行间信用风险,各国的大额支付系统都进行了升级换代,由过去的延迟净额结算(DNS,Deferred Net Settlement),即日间系统参与者银行进行支付业务信息流的交换,但并不立即进行资金结算,直到指定时点所有支付被净额轧差后最终结算,转变为了实时全额结算(RTGS,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即系统参与者银行间每笔支付业务都会实时结算。为此银行需要在央行开立备付金账户,且央行要求系统参与者银行在支付结算前在他们的备付金账户中存放资金,如果资金头寸不足的话将支付业务纳入排队处理。我国的CNAPS大额支付系统于2002年建成投产,其结算机制就是典型的RTGS,即逐笔实时处理支付业务、全额清算资金。

RTGS处理流程和资金转账指令的最终结算是实时连续发生的,没有轧差借记抵付贷记,系统结算流程是基于央行资金的实时转账,从而消除了银行间信用风险,但代价就是系统要求银行在日间结算中提供充足的现金流动性。尽管在银行备付金账户的流动性不足时,大多数央行向其大额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提供高等级债券质押融资等来满足流动性缺口,但银行都仍然要留存更多超额准备金(活跃的利率债交易和回购市场、日间法定存款准备金动用、时点指导、累进费率、轧差算法都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超额备付金的需求)。

日常业务中,一家银行支付给他行的资金可以立刻被他行用来发起下一笔支付业务,由此节约宝贵的流动性,这使RTGS系统直参行间陷入一种多方博弈:如果所有银行收到客户的支付指令后都尽早发送的话,所有银行都能节约流动性;如果有其中几家银行对于支付来账照接不误,但对于支付出账等到每日营业时间最后一段时间再发送,则故意拖延的银行节约了流动性,而其他银行付出了更多的流动性;如果所有银行都等到每日营业时间的最后一段时间再发送支付指令,则会导致支付系统日间业务停滞,而日终处理业务压力剧增,这样既提升了支付系统的运营风险,也逼迫银行持有更多流动性头寸。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CNAPS大额支付系统2019年日均处理业务437.68万笔、金额19.8万亿,而我国银行间市场日间的流动性大概是2-3万亿,我们简单算一下周转率大概是7-8倍。也就是说银行每天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对外支付的总金额是其超额存款准备金的7-8倍;每笔对外支付的业务,平均87%的概率都依赖于它行汇入的资金。这一现状导致每家CNAPS直参行都习惯性等待,上午支付量小,主要处理金额不大或者优先级高的支付,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囚徒窘境(如下图)

以A、B两家银行为例,如果A银行和B银行都能尽早付款,大家都能节约流动性;一旦A银行拖延支付、B银行尽早付款,拖延支付的A银行获得了流动性,尽早付款的B银行则需要维持更高付出更高的流动性成本(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反过来,A银行尽早支付,B银行拖延支付,则B银行获得了流动性,A银行付出更高的流动性成本;作者博弈均衡是大家都拖延到最后,也就是是大额支付系统上午闲散、下午3点半之后忙死的的结局。

这样的支付效率也导致了几个后果,比如银行间的回购,隔夜逆回购方第二天很有可能上午拿不到钱,也导致回购方上午无法解券。名义上银行间回购的清算效率是是T+0但是最终给机构的感受是接近于T+1。而反过来交易所的回购因为中证登不属于央行CNAPS特殊参与者,所以反而做不到T+0,只能T+1,但是因为是CCP回购模式,正回购方在隔夜回购第二天能够立即解券再次参与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同理逆回购方第二天虚拟资金及时到账(无法提现)并再次参与交易所其他交易。

实际上上述情况全世界各国央行支付系统的参与银行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本质上还是清算系统设计如何缓解银行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问题。中国央行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很多工具。

一、RTGS系统有哪些流动性需求因素?

在思考如何减少RTGS系统中流动性需求前,我们以A、B两家银行的支付业务为例,了解一下其直接参与者有哪些流动性需求:

(一)支付业务的现金需求

假如A、B两个银行都需要支付10亿给对方,由于在RTGS系统中一个银行先支付,然后另一个银行可以使用接收的资金再支付出去,因此这种情况下RTGS系统内流动性需求是10亿。

(二)支付业务的时效性和紧急性

假如A银行需要向B银行发起两笔10亿的紧急支付,B银行需要对A银行发起两笔10亿不紧急的支付。所谓的“紧急支付业务”,就是要在当天的某个约定时间完成支付的业务。B银行可以用接收的资金来支付给A银行,但由于A银行支付业务的紧急性,它无法使用任何一笔接收自B银行的资金进行支付,因此这种情况下RTGS系统内流动性需求是20亿。

(三)单笔支付金额的规模

假如A银行需要支付10亿给B银行,B银行需要支付20亿给A银行,从下图1和图2可以看出,无论支付的顺序如何(A优先支付或B优先支付),这种情况下RTGS系统内流动性需求总是20亿。

(四)单日内收付款的总差额及该差额的可预测性

假如A银行需要向B银行支付三笔10亿,B银行只需要向A银行支付一笔10亿。如果A银行一开始就知道当日只有30亿的出账和10亿的入账,那它能将其流动性需求控制在20亿,相当于其日间支付业务收支的差额,但如果它不确定当日支付收支金额,那它为保证当日支付业务完成的流动性需求就会超过20亿。

实际业务中,银行间还发生其他各种情况的支付业务,同时银行何时收到用户的支付指令及支付业务何时被结算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着支付量的增加,银行间的支付业务也出现高峰期和低谷期,这一特征也能帮助银行减少流动性。例如,当一家银行同时面临紧急支付和非紧急支付时,通过优先处理紧急支付业务再等待接收资金后发起非紧急支付业务,流动性就节省了。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向接受支付款项的银行提供流动性而获得了良性循环。

然而,紧急支付业务在实操中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商务合同都是约定银行在某个工作日的日终前完成支付结算即可,一般不会具体到哪个日间的时点。因此,RTGS系统的参与者要对其流动性进行管控。

二、RTGS系统如何节约流动性?

(一)监控&限额

一些RTGS系统直参行会在日间监控与他行的双边资金流金额,如果发现一段时间内与他行的支付业务中支出额大于收入额,在收到该对手行足额的支付前暂停对它发起支付业务,本质上就是通过互相约定和监督实现“都别藏着掖着了,赶快你付你的,我付我的”。

这种措施在清算会员较少或支付业务集中度较高的支付系统中更为有效,比如英国大额支付系统CHAPS,其直接清算会员仅几十家。而中国CNAPS大额支付系统直参行数量达到四位数,业务集中度较低,监控他行双边资金流的成本较高,并不适合此类流动性节约手段。

(二)排队

前面说过,银行的支付业务有紧急、非紧急之分,某些银行会对它的业务设置一种排队制度,优先发起处理紧急支付业务。这种相关的策略有两种,BRGS(Balance-Reactive Gross Settlement)和RRGS(Receipt-Reactive Gross Settlement):

  • 在BRGS中,银行对其备付金账户设定一个下限额,当账户余额低于下限额后,它会保留流动性用来进行紧急支付业务,将非紧急支付业务进入排队,直到接收支付业务使账户余额超过下限额后再按顺序处理。

  • 在RRGS中,银行保留一部分流动性来发起紧急支付业务,并只使用接收他行的支付业务资金来发起非紧急支付业务,即所有的非紧急支付业务都会排队直至收到相反方向的支付业务再进行处理。

银行可自行根据BRGS/RRGS的规则来处理支付业务,有些系统也集中为所有直参行提供业务排队和流动性保留功能,如欧元大额支付系统TARGET2就提供了BRGS功能。

我国CNAPS中大额支付系统采用的也是类似BRGS策略,对于因直接参与者清算账户头寸不足清算的业务,按以下级次排队等待清算,同一级次的业务按照接收时间顺次排列:

  •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发起的错账冲正;
  • 特急贷记支付(救灾、战备款)业务;
  •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发起的同城清算系统轧差净额;
  • 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轧差净额;
  •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门发起的转账业务;
  • 紧急贷记支付业务;
  • 普通贷记支付业务和即时转账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通过设定余额警戒线,监视直接参与者的清算账户余额情况,人行及其分支机构可根据管理需要,对直接参与者清算账户实行余额控制、借记控制和贷记控制:实行余额控制时,清算账户不足控制金额的,该清算账户不得被借记,超过该控制金额的部分可以被借记;实行借记控制或贷记控制时,除错账冲正,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轧差净额外,其他借记或贷记该清算账户的支付业务均不能被清算。

此外,CNAPS中大额支付系统会在每日业务时间段结束后设置清算窗口时段给直接参与者继续处理排队业务,并向直接参与者提供排队业务撮合、自动质押融资、同业拆借等工具,大大鼓励了其成员机构及时补足流动性来尽可能多地完成当日支付业务结算。

(三)时点指导

所谓时点指导,就是RTGS系统人为设定几个日内截止时点,要求系统直参行在该时点前完成一定比例的支付业务额。每家银行早些时间收到他行的付款,就可以回收自己发起支付业务耗费的流动性,继续用来进行支付业务,由此形成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目前英国CHAPS中设定了三个时点指导,中午12:00前完成50%支付业务量、15:00前完成75%支付业务量以及17:00前完成90%的支付业务量。CHAPS直参行需要通过月度考核,未通过的银行需要在CHAPS星空法院向银行同业解释原因。

在现实中,英国CHAPS的时点指导策略也有不足之处:

  • 银行可能会在截止时点冲刺发起一部分支付业务,集中提交支付业务会对系统处理能力增加负担;

  • 银行日间较晚发起的支付业务无法辨别是由于收到用户支付指令较晚还是故意拖延支付业务;

  • 星空法院的规则没有足够的执法权来监督CHAPS成员完成时点指导任务。

我国的CNAPS大额支付系统通过支付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的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功能自然是有条件实施时点指导工具,且我国央行具有足够的执法权来监管直接参与者完成目标。如果要实施的话,建议央行提前针对我国大额支付系统在不同时段的业务量进行充足的调查,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时点指导目标。

(四)累进费率

目前大多数RTGS系统为补偿其开发成本,都对直参行每笔支付业务和查询业务等进行收费,包括我国CNAPS大额支付系统在内的许多国家制定的都是统一费率定价。倘若央行设定一种累进费率定价,银行越晚发起支付业务,收费越贵,那银行就有动力尽可能早地发起支付业务。

瑞士RTGS系统——瑞士银行同业清算系统(SIC系统,Swiss Interbank Clearing System),采用的就是这种累进定价费率。现实中引入这种费率标准后,SIC直参行将其发起支付结算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如果能与时点指导策略结合,将进一步鼓励银行发起支付业务,从而节约大量的流动性。

(五)轧差算法

轧差算法是一种匹配双边单笔或多边多笔支付业务轧差抵消并同时结算的算法,经过轧差算法处理过的流动性需求变为已匹配的支付值之间的净差额,这些付款仍然是全额结算,但通过轧差流动性需求产生节约效果。因此,采用轧差算法的RTGS系统并不等同于DNS系统,轧差算法仅能促使双边或多边能够互相抵消的支付业务进行轧差归零,而DNS能对所有双边支付业务进行轧差削减。

例如,有4家银行(A、B、C、D),日间同时发生以下九笔支付业务,整个系统流动性需求为14亿:

其中银行A的流动性需求为2+1+1=4亿,银行B的流动性需求为2亿,银行C的流动性需求为2+1+2=5亿,银行D的流动性需求为2+1=3亿。

◆ 采用双边轧差的算法可以将这些银行间每一对支付业务进行匹配,轧差后得到以下代替的支付业务,整个系统流动性需求减少为6亿。

其中银行A的流动性需求为2亿,银行B的流动性需求为1亿,银行C的流动性蹴球为1+1=2亿,银行D的流动性需求为1亿。

◆ 采用多边轧差所有支付业务的算法,四笔2亿的支付业务(A向B,B向C,C向D,D向A)不需要额外流动性来同时结算,3笔A、C、D之间的1亿的支付业务同样不需要额外流动性来同时结算,最后剩下一个C向B发起1亿的支付业务,整个系统流动性需求减少为1亿。

现实中,香港CHATS系统于2006年1月开始采用多边轧差算法,使得其系统周转率,即支付业务的总额与用于结算的流动性总额的比率,从2006年之前大约8,在2006年上升至大约10,并在2007年上升至大约12。美国CHIPS系统则才用了更复杂的连续、实时、多边净额结算,并对每家CHIPS参与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每周进行预估计算,使得系统周转率超过500,极大地节约了流动性需求。

轧差算法对于流动性节约的效果有以下几个原则:

  • 直接参与者数量较少或支付业务集中度较高的支付系统采用轧差算法的效果更好,因为更大比例的支付业务配对能够被轧差,现实中,CHAPS和CHIPS直接参与者数量只有几十个,而CNAPS中大额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数量多达上千个;

  • 集中度较高的支付系统可能已经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效率,因为在少数直接参与者之间支付业务关系紧密,更容易对支付进行监测和协调,这样的话引入流动性节省机制的效果可能提升也不大;

  • 非紧急支付指令提交结算的时间越早,轧差算法作为一种协调手段节约流动性的作用就越大,CHIPS中85%的支付指令可在日间12:30以前完成清算,这极大地提高了流动性。

(六)支付拆分

如果需要进行特别大的单笔支付业务,即使是非紧急支付业务,通过轧差算法也很难节约流动性,因为它需要反向积累多笔小额支付业务来抵消这笔大额支付业务的金额。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支付拆分这一流动性节省机制,即允许银行将大额支付的金额进行拆分,并在所需流动性充足时进行分块结算。

现实中,支付拆分除了在持续联系结算及交收系统(CLS系统,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 system)运用外,还分别用于日本银行的金融网络系统(BOJ-NET,Bank of Japan Financial Network System)中日本政府债券转让超过50亿日元的支付业务以及瑞士银行同业清算系统(SIC)中超过1亿瑞士法郎的支付业务。其实,支付拆分工具特别在偿还无担保隔夜同业拆借业务中适用性强一些,同业拆借更快偿还也有助于减少支付系统外的银行间信用风险。

总体来说,单笔支付业务金额越大,支付拆分工具起到的作用越明显。而我国CNAPS大额支付系统虽然体量超CHAPS四倍以上,笔均业务金额却不及后者三分之一,系统结算服务范围的受限或是一个原因。CNAPS大额支付系统在债券、外汇、同业拆借等金融市场负责资金结算,但证券、期货、黄金等交易仍通过商业银行行内业务系统进行资金结算。这种结算模式下,交易所参与者需要在多个指定清算行中选择一家来开立账户,众多参与者叠加众多清算行,致使交易结算难以实现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即在交易达成后,在双方指定的结算日,债券和资金同步地进行相对交收并互为交割条件的一种结算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一手交券一手交钱),这对于交易系统本身及其参与者会带来额外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此外,由于无法使用央行备付金清算账户资金进行结算,清算行难以有效利用流动性,从而增加了资金使用成本。

(七)动用存款准备金

按照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央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超过央行规定的比率存入的,作为超额存款准备金。

比如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当清算资金不足的时侯可以运用超额存款准备金进行支付清算(实际是央行为了确保清算不出现严重排队,会自动扣款,绝不能卡住清算)。也即直接参与者也可以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日间流动性管理,只要确保每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标,且每天日终时的余额满足央行规定的每日下限要求。

但现实中大部分银行并没有采用这个方案,主要是各家银行出于谨慎考虑都确保日间任何时点清算账户余额都高于法定存准,并且在4点半之前把挪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还回去。因为整个大额支付系统清算都发生在3点半到5点之间,所以要想把动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还给央行准备金账户,就需要依赖3点半以后同业伙伴的支付。

人民银行在2015年以后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实施平均考核法,按旬进行考核,其中每旬为10天: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金融机构法人存入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与上旬末该金融机构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考核方法给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提供了缓冲机制,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其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比率,是可以低于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内的

此外中国的大额支付系统还提供日间自动质押的功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总体而言,类似法定存款准备金动用,使用频率很低。

三、总结

(一)各国RTGS系统流动性安排措施

以RTGS为基础的大额支付系统要求参与者的清算账户上有现金来满足结算的流动性需求。上文讨论的七种流动性节省机制,是各国将流动性节省机制引入其大额支付系统后经验总结,从系统参与者的角度节省了流动性,从监管当局的角度降低了风险。

中国央行的虽然有限额管理,不过本质上并不属于上图的监控&限额范畴,属于排队管理的概念。

(二)各项措施对应的四大流动性需求因素

最后,用一张图总结一下本文讨论的各项措施对应的四大流动性需求因素如何节约流动性。

在大额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需求因素中,轧差算法能有效减少其中的大头——支付业务结算的现金需求,因此在国际上运用最为广泛。尽管目前CNAPS大额支付系统基于系统稳定性的考虑并未采用轧差算法,但未来随着其体量的进一步扩张,采取轧差算法节约流动性的可行性讨论相信也会提上日程。此外,动用存款准备金也能释放直接参与者的流动性,应对支付业务日间对现金的需求。

对于支付业务时效性和紧急性,所有流动性节约措施都能使银行更早地发起日间紧急支付业务,并进一步推动对手行利用收到的资金进行非紧急支付业务,从而减少流动性需求。

对于单笔支付金额较大的非紧急支付业务,可以通过支付拆分的方法,将支付金额拆分,在所需流动性充足时进行分块结算,从而有效节省流动性。

对第四类流动性需求因素而言,一家银行日内支付总额总是大于等于其日内收支净额,一旦一家银行发起支付的资金超过了它接受支付的资金,这种差额代表这家银行当天在系统中用于支付结算所需的最低资金额,因此没有任何流动性节省机制来减少这种差额。另一方面,流动性节省机制鼓励银行在当天早些时候提交支付业务结算,这反过来又降低了银行满足的日终余额总额的不确定性,因此,所有的流动性节省机制都能降低银行因第四类驱动因素而产生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